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大湾区

15年潜心耕耘出南海对日招商秘籍

发布时间:2019-07-25 11:56:58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陈赞亮 报道) 7月24号,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主办,佛山市南海区经济促进局、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广州代表处、13家日本自治体银行、共同支持举办的第4届南海区2019智能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推介会暨中日企业对接会开幕。200家来自日本及华东等地的日资企业齐聚在南海开展对接,涵盖了金属制品、汽车船舶制品、钢铁业、一般机械、电气机械、电子零部件、精密机械、环保节能等产业领域。其中不乏佳能、日立、发那科等世界知名企业。

这是南海区第四年举办中日产业对接会,2016年南海在上海设立招商办事处,针对华东地区日本起来展开招商对接,同年的十一月,中日企业对接会首次来到南海,2016年有130家左右的日资企业现场对接,四年过去,报名参与的企业增加到200多家,对接会的协办单位工厂网负责人俞婕表示:“在南海举办的中日企业对接会,每一届的出展企业的满意度都超过90%以上,今年我们的展商中有3成以上是连续3年或以上出展我们南海活动,这很好的证明了,我们南海当地企业家共同合作的诚心,以及我们南海的产业环境,赢得了日本企业的一致好评与信赖。”

粤港澳大湾区日资企业沃土,不仅能落户,更能优质发展

在推介会上,共进行了8项签约项目,这其中包括中日企业合作项目、日资新落户企业项目、已落户日资企业增资项目以及南海区政府与日本中央金库的合作项目等。签约项目是南海日资企业发展整体的一个缩影。

南海区现有日资企业110家,产业类别包括汽车零部件、家电、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也设有永旺梦乐城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总投资额超50亿美元。去年南海与日本的进出口数额达93亿元。以市辖区为单位计量,南海日资企业的集聚程度尤其是汽配行业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独树一帜,遥遥领先其他地区。不仅是数量上的聚集,南海日资企业在南海发展势头强劲,在质量上也呈现高端化的特征,产业发展趋势也与南海着力发展的“两高四新”产业方向一致贴合。

日资企业纷纷选择南海一方面是看重了南海独特的区位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配套、高效的政府服务,另一方面更是看到了已落户的日本企业在南海取得良好发展。日资企业已成为南海庞大的产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018年,21家日资企业成为我区超千万亿纳税大户,贡献税收18.87亿元,占我区超千万亿纳税大户的6.05%,对于日资企业较为集中的一些镇街,如丹灶镇,2018年丹灶镇税收有近三分之一来源于当地日资企业。本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先进的自动变速箱和混合动力变速箱,年产值超150亿元,成为我区3家超百亿元制造业企业之一;多年来是我区超亿元纳税大户,更是佛山市最大的外资汽车配件企业。此外,世界500强企业本田、爱信精机、神户制钢、电装、永旺等分别在南海区投资了2家以上的企业;东丽、旭化成、钟化等日本知名新材料企业等也在南海投资,有效地丰富了南海的产业形态,促进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在南海集聚。为南海的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8年南海与日本的进出口数额达93亿元,日本与南海的经贸合作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发展态势。日本企业选择落户南海不仅自身取得了超过预期的发展,也同样回馈了南海,与南海产业共同成长。#p#副标题#e#

15年潜心耕耘出南海对日招商秘籍

早在2004年,针对日本三大汽车企业落户广州的机遇,南海率先提出“广州整车、南海汽配”的工作战略。 “日本汽配企业在日本本土往往只为三大整车品牌的其中一个供货,但在中国,他们希望能为多个品牌提供配套,这样一来,到达广州三大日资整车厂都很便利的南海区就成为他们在中国投资的首选地”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广州代表处所长清水顕司分析南海日资汽配行业集聚的原因也侧面印证了15年前南海区对日招商战略的正确性。

秘籍一:面对面中日交流的带来的熟知效应

南海区十分重视与日本企业面对面的交流,为提高南海在当地企业中的知名度,南海多年来坚持走出去举办各项有效的推介活动,今年4月9日,广东省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日本东京联合主办“粤港澳大湾区推介会”,向全球投资者特别是日本工商界推介粤港澳大湾区,在推介会结束后的当天下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重镇,南海区政府即刻联合深圳清华研究院及日本知名科技创新中介机构恒正资本株式会社马不停蹄的在东京举办了中日产业交流会暨南海日本商务联络处揭牌仪式。此外南海也是日本经济新闻、日本自动车周刊、东海日中协会会刊和多家日本产业协会和咨询公司的会刊上的熟面孔。

在国内,则在上海、深圳等日本企业相对聚集和南海本地召开日企投资环境的推介会和技术交流会,邀请本地的日企和日本本土企业参会。比如2010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支持下,举办了日本环保技术交流会,邀请了近40家日企参会,为南海企业与日本企业开展环保领域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的建设拉开了序幕。

中日企业对接会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推介活动,自活动举办以来已促成签约项目22个。

秘籍二:搭建全方位平台体系带来的网罗效应

日本企业对外投资多会依托与专业的中介机构进行前期的分析决策,针对这一特点,南海区以日本中介机构为重点联络对象,从地方性小机构的交流沟通,逐步发展到日本全国性权威中介机构的战略合作,建立了立体全覆盖的多渠道中介平台,并保持长期而稳定的联络沟通。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就是南海区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2010年底,在时任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见证下,南海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广州办事处签署了共建日本中小企业园的合作协议。“这是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第一次以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到目前为止也是唯一一次。”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广州代表处所长清水顕司表示。

南海与日本近畿经济产业局保持多年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展环保节能等产业合作,促成我区环保企业与日立造船、长天思源有限公司与日本大和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合作。

在重要的城市设立招商办事处也是南海对日招商平台的重要组成, 2016年在上海设立投资促进办事处,2017年在北京深圳设立,今年更是和清华大学研究院、恒正资本公司在东京共同设立南海日本商务联络处。“招商代表处的意义在于可以近距离掌握一手招商线索的同时,能够快速响应,及时接洽日本潜在投资对象。”南海区经促局局长伍慧英作为南海对日招商平台体系搭建的亲历者,这样评价招商代表处的作用。

秘籍三:全类型载体布局带来的定制效应

针对日资大型企业对于投资候选地的高要求,南海区高标准地规划佛山高新区南海园、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国无纺布产业基地、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广东新光源产业基地等承接日资企业的工业园区。日资企业对园区专业性较为看重,今年四月世界新材料巨头东丽集团的水处理膜项目正式落户南海,这是继2017年的纺粘无纺布项目之后,东丽在南海进驻的第二个项目。而当年无纺布项目的进驻正是得益与南海建设的中国无纺布产业基地的吸引力。

“要有合适的环境,需要在工业的区域;希望能够在同行业比较聚集的地区,这样可以互相交流经验,也可以借用同行业很多已经铺设好的资源;物流要成熟、快捷,能够方便的到达我们的客户;需要标准厂房。”这是松美可(天津)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岩田健一在选择新厂址时提出的期待,这也是大部分日本中小企业共同的要求:便利接洽、快捷落地、与日资企业合作密切。针对这一特点,自2010年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广州办事处共建日本中小企业园后,南海更以政府投资、政府管理运营的方式,采取提供标准厂房、订制式厂房、租赁土地自建等三种方式供日资企业使用,营造了一个让日资中小企业只需简单装修、机械设备进厂便可以专注生产的环境,前任的日本驻广州总领事曾称赞日本中小企业园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中日合作的典范。目前,一、二期中小企业园已经建设完毕,共引入了企业23家,总投资2.8亿美元,其中4家企业成为超千万的纳税大户。

秘籍四:全跟踪高效服务带来的口碑效应

在南海,区政府、各镇及开发区都配备懂日本文化、能与日本企业交往的专业日语人才,仅在区一级招商部门,就有6名日语相关工作人员,其中包括了招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我们从去年8月开始与南海接洽,11月就由董事会通过了投资事宜,按照计划今年的11月份就可以投产,在这个过程中南海区投资服务部门工作人员的沟通速度非常的快,沟通内容清晰、务实,双方达成共识的效率很高,这也是我们决定在南海投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松美可(天津)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岩田健一表示。

在语言之外,南海区组织了丰富的企业联谊活动,如早在2005年,在区政府的指导下,成立了日商友谊会,每年举办篮球、高尔夫球赛、中秋联谊会、忘年会和多场政策宣讲会。是联谊活动,更是商业信息互相交换流通的重要场合,政府与企业家沟通密切,及时掌握企业的需求,营造企业安心发展的环境,也使常驻人员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日本已落户企业的对南海工作、生活环境的高度评价也成为了拟落户中国的日本企业选择南海极具吸引力的口碑背书。

随着日本企业进驻南海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行业上不断扩宽,南海企业与日本企业的对接也逐渐密切。南海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需求强烈,2016—2018年南海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从534家增长至1513家,连续三年排名全市首位, 2018年南海参与技术改造的规上企业超过400家,其中智能化技改示范企业10家,技改备案项目近500个,备案数目连续多年在佛山排名五区之首,工业技改投资额达205亿元。日本企业在智能化转型、工业互联网方面的先进技术也得到了南海企业的广泛关注,因此在此次的对接活动中,主办方设置了“质造南海·智创未来”主题论坛”,邀请发那科机器人、佳能光学、理光高科技、太瑶自动化等日本智能制造企业进行经验分享。

责任编辑:陈伟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