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体

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

发布时间:2025-04-08 16:27:4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课题项目:本案例系2024年广东省创新创业项目“共建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实践基地 探索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新机制”(项目编号S202411347119)、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项目“广州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4QMYB02)、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智库项目“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实施路径的建议”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下简称一体化)建设,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2025年3月5日,思政课一体化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此背景下,作为广东省教育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下简称共同体)“高校与中小学校共建”项目牵头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传承学校红色基因,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以“三维融入、四方联动”模式为抓手,擦亮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底色,形成系列成果与优秀案例,有力推动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进一步增强。

一、整体情况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前身为仲恺农工学校,1925年何香凝先生为纪念廖仲恺先生扶助农工的遗志而提议创办。近百年来,学校始终以传承红色基因、服务“三农”为己任,秉持“注重实践,扶助农工”的校训精神,一代又一代的师生投身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中。学校依托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粤港澳大湾区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心、仲恺文化研究所等11个教学科研平台,以及248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深度挖掘廖仲恺、何香凝等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与奋斗历程,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出“三维融入、四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模式。这一模式明确了“如何融入、谁来融入和用什么融入”核心问题,有效解决了一体化建设中教学资源分散、学段衔接不畅、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对推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维融入”指课堂主渠道深化红色文化理论认知、实践大课堂将认知转化为行动、数智新课堂拓展教学时空;“四方联动”指高校主导、地方教育局统筹、中小学实施、教育研究院协同。在此模式下,学校将红色文化与“新农科”建设紧密结合,依托农业学科优势,引导学生以红色精神为指引,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这一模式既深化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时代价值,又实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的梯度衔接,为构建高质量、立体化红色思政教育体系提供了创新范例,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撑。

二、具体措施

(一)深入调研,精准施策,推进红色文化融入一体化

学校联合共同体成员单位,针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关问题面向广东省100余所大中小学师生展开深入调研,收集10688份有效问卷,深入分析各学段教学痛点、堵点,牵头制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实施方案(2023-2025)》,在核心院校与联盟中小学落地推行。该方案对全方位推动一体化教学质量提升,尤其在红色文化融入方面成效显著,对顶层设计与后续实施意义重大。

(二)构建四方联动机制,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2024年1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联合梅州市丰顺县教育局成立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与其下属的109所中小学共建,整合共同体10所中小学及1所教育研究院的资源,形成“高校主导、地方统筹、中小学实践、教研院协同”的生态化育人机制:高校依托学术优势提供理论支撑,地方教育局整合资源营造育人环境,中小学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教学,教研院从专业角度指导评估。四方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每季度召开联席会,搭建平台,共享资源。

2024年,学校赴丰顺开展一体化教学展示、教研活动10余场,累计覆盖师生千余人次,活动获《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教育在线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通过“架构+机制”双轮驱动,有效凝聚育人合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三)课堂主渠道融入,打造红色文化浸润式课程体系

1.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

联合共同体成员,以“同课异构”方式,根据不同学段特点制定差异化红色文化教学目标,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小学“故事化”、中学“情境化”、大学“学理化”的梯度教学设计。2024年,学校联动海珠区教育研究院,举办55场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讲座,推出35节跨区域示范课。

2.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指引

每年定期召开仲恺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聚焦红色文化理论研究,推动学术创新与成果转化。2024年,新设“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微专业,并增设《国家安全教育》《中共党史》课,拓宽教学渠道。编制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指引,确保红色文化理论教学规范化、系统化。

(四)创新“大思政课”内容形式,构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体系

1.多元联动,打造沉浸式红色研学课堂

通过四方联动,协调红色文化遗址、纪念馆等场所,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研学体验。2024年,协同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举办大中小学主题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0场,吸引11000名中小学生参与。联合地方教育局举办“红色传承・少年先锋”“筑梦大学,研学共进”等大思政课研学实践营,深受师生的喜爱。

2.整合平台,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实践育人

学校依托常态化社会实践团队、“攀登计划”项目组、学生社团、社区实践队及绿美广东志愿服务队五类平台,组建150支“百千万工程”实践队伍,组织3000余名学生奔赴广东乡村,开展红色文化寻访、乡村振兴实践等活动,选派23名教师组成博士团赴佛冈开展教育帮扶。师生共同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建设中,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与智慧动能。

(五)打造数智新课堂,拓展红色文化育人时空

学校通过大平台、大数据与新技术赋能,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现各学段纵向贯通与学科横向互通,构建全学段育人新格局。

1. 搭建平台,共享资源,推动红色文化全学段贯通

学校依托纪念馆、文化研究所、思政课教学体验中心等优质平台,推行“红色文化+”计划,完善VR仿真教学与智能打卡互动模式,开发涵盖校史、党建、理想信念、乡村振兴四大模块的虚拟课程体系,并开发近100段微教学视频及50余个体验式案例。通过资源共建共享,打破学段与学科壁垒,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24年,四门虚拟仿真课程累计练习次数首次突破10万次,《廖何一家的家国情怀》单门课程练习量超4万次,学院教师获教育部“传统思政”向“数字思政”转型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4JDSZK067),为红色文化育人体系注入新动能。

2.技术赋能,实现红色基因浸润式传承

以大数据驱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上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知识图谱智慧课程。课程中深度融合校史文化,通过虚拟仿真实验与主题图片展,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同时,依托易班平台开发《强农兴农从 “易亩田” 开始》的“易亩田”小程序,构建知识传播、实践展示、种植体验的数字化农业教育矩阵,引导青少年将红色基因内化为强农兴农动力。

三、工作成效

(一)万名中小学生到校研学,深化红色文化理论认知

2024 年,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与各大媒体合作,全力打造红色育人品牌。为大型文献纪录片《何香凝》摄制组提供支持并举行开机仪式,其内容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素材。配合央视《黄埔百年》及《何香凝:巾帼英气》采访拍摄,展现革命精神,为各学段思政课提供案例。与《羊城晚报》、央视广东站合作,开展深度采访调研,报道成果进入思政课堂。助力《风雨归舟》党员教育微视频拍摄,为红色文化传播注入活力。2024年7月至11月,11000名中小学生到纪念馆研学,人数创新高,红色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数字化资源覆盖十万师生,激发情感共鸣

学校红色文化数字化教育资源覆盖广州、梅州、清远等地百余所大中小学,惠及师生超10万,4门虚拟仿真课程练习量突破10万次,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度显著提升。该校《强农兴农从“易亩田”开始》项目获教育部易班技术创新大会三等奖(全国排名第九),《“农芯伴学”:<服务三农社会实践>课程AI助学应用》入选广东省教育厅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案例。

(三)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行为引导有力

三维融入、四方联动机制有效强化了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红色文化对学生行为引导成效突出,各学段育人成果斐然。2024年,学校在广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获奖13项,包括3项一等奖。学校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获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立项4项。学生参与全国红色全景资源展示大赛获奖13项,学校获“优秀组织单位”,彰显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成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发表学术文章89篇,创历史新高,共同体中小学教师获市级以上奖项96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39项),学生获市级以上奖项88项,全面呈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发展态势。

(四)师生担当意识增强,校园爱国报国氛围浓厚

学校师生在红色文化熏陶下,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2024年,学校获批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农村科技特派员主持项目202项,居广东省第一;服务绿美建设成果入选广东省“粤美县城”特色风貌成效作品展,案例获广东省“双百行动”案例评选一等奖。14 名学生入选“西部计划”,16 名学生入选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志愿者。

(五)一体化建设取得突破,跨区域示范广受赞誉

一体化建设案例在广东省委“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工作信息》刊登,获2024年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交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案例 2 个。一体化建设论文获奖 7 项,含省级一等奖 2 项。近两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省内外发表关于一体化和思政课教学改革报告 16 场,在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举行的全国性高端学术研讨会上分享经验,受到国内同行和专家的高度肯定。

(作者: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郭小娜)

 

责任编辑:陈赞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