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州市饶平县的大埕湾,一场蓝色革命正悄然兴起。继首期海上鲍鱼养殖网箱成功投产后,又一筏架式海上鲍鱼养殖项目近日投入使用,标志着大埕镇在鲍鱼养殖产业向深海拓展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这也是饶平县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一个缩影。
大埕湾海域,广东省鲍富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投资4200万元建设的海上养殖平台格外引人注目。该项目包括一个海上平台和98格养殖网,覆盖海域面积达240亩。每个5米乘5米的网格下,200个养殖网袋中孕育着600到700粒鲍鱼苗,它们以海带为食,茁壮成长。公司负责人陈展鸿表示:“项目主要养殖成品鲍鱼和龙须菜,预计年产值可达1亿元。目前已完成30%的投产,计划下半年全面投产。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将加大投资力度,力争早日实现全面生产,将大埕鲍鱼打造成知名品牌,为现代化海洋牧场贡献力量。”
大埕镇拥有7.8公里长的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是鲍鱼养殖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大埕镇大力发展鲍鱼育苗产业,陆地育苗养殖规模超过3500亩,年产值超6亿元。然而,随着产业的壮大,种质问题逐渐凸显。为此,大埕镇积极引导企业向深海进军,建设海上养殖网箱。
大埕镇党委委员郑臣钦指出:“当前,我镇在鲍鱼育苗基础上,积极推动鲍鱼产业链向海延伸,打造筏架式海上成品鲍鱼网箱养殖,引导养殖户向规范化、规模化转型,发挥省级博士工作站、南海水产研究所科研团队的技术优势,各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鼓励指导养殖户向上级部门申请海上鲍鱼养殖资格。”
产业的升级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大埕镇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推动专家人才深入基层,为现代化海洋牧场注入新活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博士刘广锋表示:“大埕湾水深适宜、水质优良,水温稳定,非常适合鲍鱼养殖,品质远超传统模式。”
从陆地到海洋,从育苗到成品养殖,大埕渔民正勇敢尝试,建设更加坚实的“蓝色粮仓”。大埕镇水产养殖协会会长陈福顺说:“过去我们主要培育鲍鱼苗并外销,现在海上网箱的使用,使我们能够自主养殖成品鲍,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深耕万顷碧波,拥“鲍”海上田园。大埕镇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科技创新,拓展鲍鱼产业链,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擦亮大埕鲍鱼品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郑臣钦表示:“我们将致力于‘绿色兴鲍、质量兴鲍、产业强鲍’,积极申报省级鲍鱼良种场,巩固和拓展产业链条,在技术、设施、人才、金融等方面提供保障,助力大埕鲍鱼品牌走向全国,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贡献力量。”(郑雪云 供稿/供图:饶平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陈赞亮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