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华中心幼儿园的开学互动项目。(通讯员供图)
今年的全国两会,教育再成热点话题。自深圳与汕头组建对口关系以来,深圳拿出真情实意,投入真金白银,在各个教育阶段、教育领域发力,推动两地教育协作不断深化。
数据是生动的写照:自2022年起,深圳为汕头市澄海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援建9所公立幼儿园,累计新增学位3000多个;深圳先后派出315名优秀教师奔赴汕头各镇村开展教育帮扶工作;深汕两地组织90所中小学校建立结对子关系,组织940余名汕头校长、教研员、骨干教师赴深培训……一个个协作举措落地带来喜人变化,两市在教育领域共同编织携手共进的温暖故事。
硬件升级: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2月13日,汕头市公立学校迎来了春季开学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莲华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课室里开心地描绘自己的手绘作品《我长大后的梦想》,通过开学“第一课”许下自己的小小心愿……
这所由深圳援建、投资约1189万建设的乡镇公立幼儿园,配备了室外活动场地、教学区、多功能活动区、学生寝室、餐厅、厨房、卫生室等功能区。“以前全镇没有公立幼儿园,现在孩子不仅能就近入园,还能接触深圳带来的先进教育理念。”一位家长感慨道。
学前教育资源不足,曾一度困扰着汕头部分镇村。此前,汕头市各区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平衡,一些镇村缺少公办教育托育服务,家长们对幼儿园特别是公办园和学位的需求非常迫切。为此,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指挥部积极争取推动深圳社会力量捐资1.2亿元为汕头乡镇援建公立幼儿园,为汕头乡镇援建公立幼儿园,打造包含多功能活动室、室外运动场在内的现代化教学设施。2024年春季,这9所公立幼儿园顺利开园,新增学位超3000个,覆盖汕头市濠江区滨海街道,澄海区隆都镇、莲华镇、盐鸿镇,潮阳区西胪镇、金灶镇,以及潮南区成田镇、两英镇、仙城镇等地区。
这9所公立幼儿园都参照深圳标准建设,按照一园一策办园理念,以特色办学、品牌立园。潮阳区西胪镇西凤幼儿园内配备了设施齐全的园内设施、宽敞明亮的教室、温馨舒适的休息区、功能丰富的活动室,全方位满足孩子们的学习、运动、游戏和生活需求,开放日当天吸引了数百名家长参观。
和学前教育一样,职业教育也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驻以来,指挥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为汕头产业发展输送人才。2024年,深圳市宝安区助力汕头市升级改造了澄海职业技术学校数控技术中心,安排近2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对教学环境进行改造提升,支持添置8台数控机床设备,在技术和设备上实现了学校和企业接轨,将澄海职业技术学校打造成为粤东地区最好的数控技术教学基地之一,为汕头玩具创意这一传统产业培育了一批优秀的技能人才。2025年,指挥部将继续助力汕头教育硬件设施改善,支持增设一批现代化教育设施,提升对口镇中小学校数字化基础环境,并助力汕头持续做强职业教育,探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模式,帮助汕头学生提升就业技能。
人才交流:“输血”“造血”并重
2月26日,在潮南区仙城镇召开的深圳驻汕头支教队新学期工作会议暨支教工作座谈会上,支教老师们围绕新年工作展开热烈讨论。会后支教队与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驻仙城镇工作队在当地开展了一系列送课送教交流活动。这种“量身定制”的帮扶协作模式,正在逐步影响着汕头乡村的教育生态。
自2022年启动“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结对帮扶以来,深汕两地持续探索“特区+特区”的协作模式,深圳驻汕头支教队以示范课、听课评课、特色教学与N项多样化自主创新活动的“3+N”支教模式,将深圳教育经验与汕头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输血造血并重”的帮扶机制。
支教老师创新各种模式注入教学活力。(通讯员供图)
深圳对汕头的教育帮扶还注重深度交融,催生双向赋能。深圳市驻汕头市支教队队长黄燕粧介绍,支教老师们扎根课堂,创新各种模式,积极联动教研活动,为教学注入活力与内涵,与当地共同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例如,龙湖区支教队教师林忻瑶引导学生用编程展现英歌舞、工夫茶、美食等潮汕文化,潮阳区支教队教师吴碧涛将语文课堂搬进大自然,南澳区支教队教师李雄兵将每月最后一天设立为“语文学习奖励日”,以不同方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在澄海区,“诗词吟诵小课堂研讨活动”的模式打破了古诗文的传统教法,在潮南区,依托“宝安-潮南学习网”,当地教研方式不断更新,教学质量逐步提升。
进驻以来,指挥部积极推动两地教育理念交流。2024年实施的“千人培训计划”中,安排了4期教育系统专题班,推动一批中小学校主要负责人到深圳培训交流。2025年,指挥部将继续组织和推动两地教育人才互学互鉴。
“离开海岛两年以后,我带着深圳的学生重回南澳岛……海岛上的孩子,不再是沉默的礁石,而是语言的舞者。”3月3日,《人民日报》副刊刊登了深圳支教老师周其星的文章《在海岛教孩子写诗》,文章讲述了周其星从深圳来到汕头南澳县后宅镇中心小学,用阅读带给海岛孩子们不一样成长体验的故事。
周其星是深圳实验学校语文老师,也是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教科院首批入库专家。2022年9月,他成为深圳对口汕头首批支教老师之一,来到汕头市南澳县。初登海岛,周其星面对的是一群怯生生的孩子,朗读课文时仍拖着长长的尾音;当地教师平均年龄偏大,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室后排的书架上仅有几本旧书,“被阳光漂白了颜色”,学生家中也没有书可读,海岛上的博物馆、图书馆更是无人问津。
于是,这位“深圳名师”带着学生,轻声念起金子美铃、阿多尼斯、海子、狄金森的诗,还设计了“拼图式海岛课程”,带领学生观察大海,去博物馆看展,在风中写诗;引入“阅读+诗歌”的跨学科实践,用课前三分钟静息、诗歌抄写本、海岛主题课堂重构课堂生态,让学生在读写中建立对世界的认知与热爱。渐渐地,在学生眼中,脚下黝黑的礁石可以写成“浪一来/分开了/风一来/也分开了”,每天遥望的日落可以写成“太阳落下时/像一颗咸蛋黄/大海一口吞了下去/吐出一个大月亮”。
周其星给孩子们讲诗歌。(通讯员供图)
“支教不是居高临下的拯救,而是平等对话的开始。”周其星将这段支教经历和感悟写成了《我在海岛当老师》一书,并于2025年3月21日重返南澳岛举办新书发布会。他坦言,从支教中得到的比给予的更多,“海风、海浪的洗礼让我变得更为辽阔,使我学着去接纳与理解更大的宇宙。”如今,南澳县的学生仍在书写,学生章芸想成立“11星诗社”,而她向国际儿童诗歌海滩计划投稿的诗作《雾》获得了优秀奖,被刻在了东山岛的礁石上。(郑雪云 通讯员张琳楠)
责任编辑:陈赞亮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