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

厚植高颜值生态!“美丽中国”珠海实践向绿图强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5-01-18 09:21:3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珠海市生态环境局召开媒体吹风会

1月15日,珠海市生态环境局召开媒体吹风会,向省、市媒体通报了“美丽中国”珠海实践阶段成效及典型案例:多维施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赋能企业绿色发展;“渔草共生”绿色模式治理养殖尾水,实现环保与增效双赢;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试点,助力“美丽园区”建设。

会后,珠海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媒体到现场开展为期两天的专题采访活动,采访团队一行先后来到斗门区莲江村、大赤坎村、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富山工业园第三(工业)水质净化厂、马山北泵站、珠海承鸥卫浴有品有限公司  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点位,深入实地进行采访报道。

媒体团深入实地进行采访报道

其中,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参与广东碳标签试点项目,凭借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自身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在绿色发展与国际贸易领域迈出了坚实步伐。珠海文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新采用 “鱼草共生” 模式,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环保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并行不悖的特色发展之路。富山工业园创新应用水质重金属电化学生物在线监测预警仪,有效加强了园区对污水“智慧管理”。

试点广东碳标签助力企业绿色转型

广东碳标签是“广东产品碳足迹评价与标识”的简称,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规则,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纳入必要的通行指标。出口型企业或重点出口产品如不能满足国际上关于碳足迹的相关规则或要求,可能面临无法进入特定国家市场的准入限制。

为助力珠海市企业更好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2023年,珠海市生态环境局率先在全省开展广东碳标签试点应用,组织征集有基础、有意愿、有特色的典型企业产品参与碳标签认证,委托权威认证机构深入企业调研,2023年以来共完成11款本土制造业优势出口产品的碳足迹评价和广东碳标签证书发放,同时组织举办了3场次面向全市200多家重点企业的碳足迹评价及碳排放管理能力建设培训会议。通过评价和培训,帮助企业了解和熟悉了欧盟“新电池法”和“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国际贸易碳壁垒的技术要求,助力企业的试点产品满足其国外采购商关于产品碳足迹披露的要求,提升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据初步统计,参加本次碳标签试点应用的某外贸企业产品2024年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7.2%。

广东碳标签试点应用不仅提升了珠海外贸企业的绿色竞争力,还大大激发了企业节能降碳内生动力,试点企业完成广东产品碳足迹评价后均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设备升级、生产流程优化等措施降低产品碳排放,项目完成后预计每年可节约电能414万度,折算每年减少碳排放约8000吨。  

与此同时,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珠海市生态环境局立足实际,遵循降碳减污内在规律,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切实发挥好降碳行动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源头牵引作用。推动一批具备低碳试点示范条件的项目纳入低碳试点示范项目储备库。2023年,争取207万元省级资金用于推动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实施高效制冷机房改造,项目实施后每年节约用电量384万千瓦时、减少电费支出 300 余万元、降低CO2排放7800吨。2024年推进33家重点企业通过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有力促进各领域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及减少污染物排放。2023年以来,突破性推动5个油气码头8个万吨级泊位基本完成油气回收装置建设,累计淘汰整治生物质锅炉14台共159.42蒸吨,实施陶瓷行业和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煤改气”,每年削减燃煤约10万吨、减少CO2排放约26.6万吨。

媒体团深入实地进行采访报道

“渔草共生”绿色养殖新模式

斗门创新推出以“茜草—罗氏沼虾”“湿地—青蟹”为代表的“渔草共生”健康养殖模式,从而营造“水中沙洲”“万亩碧塘”湿地生态系统。

为进一步验证养殖模式与尾水治理的有效互促,自2023年起,斗门区农业部门专门组织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专家团队,开展实地调研和现场试验。调研证明,通过在养殖塘中直接种植茜草、芦苇、大尾草等水生植物的方式,原位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实现污染源头治理,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传统的养殖尾水治理是采用三池两坝、岸基一体化设备、工厂化循环水等,亩均投入4000—20000元不等,后期维护费用约300—500元/亩/年。而以“茜草—罗氏沼虾”为代表的“渔草共生”健康养殖模式进行尾水治理,既不用占地投入也不需要后期管养,同时由于茜草可作为虾类的食物来源,明显降低在饲料、渔药等方面的成本。经计算,该模式综合成本每亩仅需300元。

目前,斗门区积极推进养殖池塘升级改造与尾水治理工作。“渔草共生”健康养殖模式推广以来,短短11个月时间,斗门区罗氏沼虾养殖面积从1.7万亩上升至2.2万亩,其中“茜草-罗氏沼虾”生态健康养殖面积从1万亩上升到2万亩,治理比例从58.8%提高至90.1%。达成“以草净水、源头减量、达标排放”目标,大幅提升虾蟹产量品质。

采取“鱼草共生”等生态养殖的治理措施有助于实现环保与效益的双赢。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法和模式,可以减少尾水中的污染物排放,改善水体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提升养殖水域的生态价值和服务功能,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尾水治理还可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通过优化养殖结构、改进养殖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养殖成本和市场风险。有助于提升养殖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探索创新保障“美丽园区”污水零直排

自2022年起,珠海市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在全省先行全面启动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先后得到了生态环境部及省厅的充分肯定,是我省唯一入选全国12个“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的正面典型案例。美丽园区“污水零直排”创建,是其重要路径之一。

“美丽园区”污水零直排创建过程中,珠海市以富山工业园为试点,探索污水资源化利用新路子。结合《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修改单,推动园内啤酒行业龙头企业青岛啤酒公司与富山水质净化厂开展可生化啤酒废水回用试点,为富山水质净化厂节约碳源购买成本20多万元,也为青啤公司每年节省近百万元污水处理费,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污水排放监管上,全国首创“哨点前移”监管模式。以富山工业园的富山水质净化厂为试点,在来水节点建立水质重金属电化学生物在线监测预警仪,该预警仪可一次性监测十几种重金属,实时反映废水水质情况、排水水量,水质出现异常时自动记录超标数据,并自动留样取证,同时通过平台预警,将异常信息推送给执法人员,协助园区精准溯清污染情况。

通过污水零直排创建,让“美丽园区”建设可观可感

环境改善有保障。“美丽园区”污水零直排全面实现园区雨污分流、截污纳管,有效降低了受纳水体的环境压力,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了坚实保障,周边涉及的向阳河、虎山排洪渠、市场渠主要支流水质持续改善,沙龙涌黑臭水体已完成消除且无出现返黑返臭;

群众幸福感有提升。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构建美丽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创建至今,园区未出现涉水问题群众投诉。

园区产业有发展。“美丽园区”污水零直排的创建模式推动了园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为企业创造了绿色发展的空间,带动经济增长。2023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20.1%,工业总产值增速创五年新高;规上工业增加值141.3亿元,同比增长31.5%;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对斗门区增长的贡献率均居首位。(陈伟赞 通讯员欧敏政 阮梅芝 温奇 郑昌硕/供图:欧敏政 罗洁琼 温奇)

责任编辑:陈赞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