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李剑锋 摄)
5月20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黄埔区社会工作领域人才及骨干认定服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共五章二十二条,涵盖人才认定、服务保障、动态管理等环节,形成“选育用留”闭环体系。作为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后全国首个覆盖社会工作全领域的人才认定与服务政策,该《办法》通过系统性激励与服务机制创新,为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打破传统评价模式,构建七大人才类别
黄埔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陈文聪介绍,《办法》聚焦为民服务意识、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能力以及凝聚群众的本领,突破以往仅关注专业社工、社区专职人员的局限,将社会工作人才科学细化为七大类别,包括优秀村(社区)工作者、优秀镇街社会工作领域人员、优秀社会建设观察员、优秀社工、优秀志愿者、优秀物业管理工作者、优秀市民骨干,覆盖社会工作全领域。
基层治理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需要一支多元化、专业化、富有活力的人才队伍。“这些人群与群众关系紧密,在长期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以及减少不和谐因素的工作实践中,他们积累了大量经验,探索出有别于传统行政工作的方式方法。”黄埔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林万千表示,社会建设观察员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丰富的社会经验,他们能够及时发现社会问题。
比如,物业管理工作者在处理业主纠纷、社区文化营造等场景中可将传统物业的“事务管理”升级为“人文治理”,更大程度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市民骨干长期生活在社区,是群众中的领头羊,熟悉群众的需求和利益诉求,在预防化解矛盾工作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社会工作人才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协助党和政府开展基层治理工作,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服务,构建起“社区居委会+物管+群众自治”的多元共治格局,扩大基层治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
与此同时,《办法》强调人才骨干服务社会的实际能力,突破传统人才评价体系中的学历、职称门槛,重点考察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化解社会矛盾、凝聚服务群众、助力城市更新改造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和成效等,突出群众认可的认定标准,让“在社区能扛事”的人才被看见。
《办法》不仅覆盖人才本人,更惠及其配偶、子女、父母,服务延伸至“上管老 下管小”,有效增强人才归属感。
“《办法》释放的鲜明价值信号:英雄不问出处,社会工作者同样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主力军’,这一举措将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身社区服务。”黄埔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黄埔区人才工作局副局长马琳说。
打造“3+2”认定程序,强化公信力和透明度
《办法》总则第四条提出“认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注重品德要求,以事业贡献和引领带动为导向,坚持标准,严格程序”。从这个原则出发,秉持更加开放、更加立体的人才观,《办法》采用“3+2”模式进行社会工作领域人才骨干的推荐和认定。
“3”指的是人才认定实行人才自荐、单位推荐和群众10人以上联名推荐三种方式。个人自荐方式,鼓励人才自主申报、毛遂自荐,尤其适用于暂无工作单位的人员。单位推荐,适用于有工作单位的人员,能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估人才。群众10人以上联名推荐,主要借鉴人大代表推选方式,无论有无工作单位均可适用,能够充分反映基层民意、群众基础,凝聚起更广泛的社会力量。
“我们想通过这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多维推荐方式,加快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探索,既尊重个体自主性,又发挥组织把关作用,同时保障群众参与权,最终形成立体化的人才骨干推荐体系。”黄埔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黄埔区委“两新”工委副书记黄华丽说。
“2”指双公示制度。人才骨干推荐结果实行“所辖区域公示+社会面公示”双重监督,通过更广大范围的监督,突破传统公示制度的局限与盲区,确保人才认定成为经得起检验的“阳光工程”。
“评选流程把公平二字刻在了骨子里,黄埔区这次不仅是在招揽人才,更是在重新定义基层工作的价值。”广州创新社区治理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高级社会工作师张良广博士表示。
以能力为导向,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回应群众需求,观察员通过深入社区、园区、企业,能及时发现治理痛点,这种‘接地气’的调研,为政策制定提供了鲜活的一手资料。”社会观察员代表商显府说。
作为市民骨干代表,邱小华组建秋枫、妈妈、秋林等多支义工队,通过义剪、义缝、组织表演等形式,年均服务超2000人次。“干了这么多年志愿服务,我太清楚政策支持对社会服务有多重要。”邱小华表示,有了明确的人才认定标准,不仅能吸引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才加入,还能让社会资源更精准地对接需求,《办法》推动服务走向专业化、规范化。
“《办法》的出台,严格规定了优秀物业管理工作者的评选标准,对于区内物业管理工作及物业管理人员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物业管理人员代表郑若群表示,对于物业管理行业,它不仅推动了物业管理行业规范化,为行业提供了统一的评价体系,推动行业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服务转型。
张良广表示,《办法》让很多热心参与志愿服务的“社区能人”,有了官方认证的通道。“这份文件最让我感动的是不落下每一个实干的人”。
作为人才强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已逐步形成多维度的全链条政策体系。该区此次率先出台《办法》,填补该领域政策空白,补上了人才政策图谱中一张重要拼图,为黄埔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制度保障。“区委组织部一直关注社会工作人才建设情况,在基层干部的培养中尤其注重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办法》的出台将进一步扩大我们的视野,有利于发掘更多懂政策又通民情、善协调又精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预计3年内将培育200名社工人才,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社会工作领域,让尊重和支持社会工作人才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马琳说。
据了解,黄埔区委社会工作部成立以来,全国首创建设市民学院,率先建立社会发展观察中心、社会治理设计中心和社会观察员队伍,全市首创成立社会工作联合会搭建新兴领域交流合作新平台,实施“美丽家园,品质社区”建设,开展心理健康“家校社”护航行动,以党建“绣花针”穿起社会治理“千条线”,在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社会协同等领域形成创新成果,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黄埔样本。“下一步,我区将建立动态服务机制,持续优化服务措施,让更多‘社会建设观察员’‘社工工匠’‘志愿达人’‘社区能人’等脱颖而出,共同书写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陈文聪表示。(陈赞亮 通讯员许婉 方俊豪)
责任编辑:陈顺盛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