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

稻粱谋:一个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东西部协作

发布时间:2024-12-31 15:44:5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长寨街道摆塘梯田。(通讯员供图)

2024年10月10日,对于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长寨街道付家院村的村民而言,是一个闪耀着丰收光芒的日子。

当天,继去年秋天之后,由来自中国水稻研究所、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贵州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组成的测产验收组,再次走进该村单季稻超高产攻关基地,进行现场测产验收。测产的结果依然令人欣喜——今年该基地的水稻平均亩产是904公斤。

这是广州黄埔与贵州长顺自去年2月9日签订合作协议,引入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共同开展单季稻超高产攻关、杂交水稻亲本繁殖试验、绿色优质高原大米三个水稻科技攻关项目以来,两地水稻科技攻关协作项目迎来的第二个丰收年。

“这是一个全新版的‘稻粱谋’。”Peter Helis(中文名贺励平),广州市黄埔区投资促进局全球招商总监,一个在中国生活了25年的德国人,在深入走访了贵州长顺县与广州黄埔区的东西部协作项目之后感慨万千。他说,如果人类真的能够穿越千年时空,他一定会回到唐朝,告诉曾经写下“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的诗人杜甫,如今的中国,正在演绎着一个全新的“稻粱谋”。

在Peter Helis看来,中国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携手共进,共谋“稻粱”之策,铺就的是一条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

而最初吸引Peter Helis远赴贵州长顺的,是一块石头。那是一块立在稻田边的石头,上面刻着15个字——交麻人民从此吃上了自己种的大米。

这15个字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一段故事?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技术优势与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中国的东西部协作给老百姓的生活究竟带来了怎样的改变?Peter Helis决定远赴贵州寻找答案。

交麻人民从此吃上了自己种的大米

长顺县鼓扬镇交麻村,是一个隐藏在贵州西南部崇山峻岭之中的小山村,也曾是贵州最贫困的村之一。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当地人形容是“地无三尺平,山无三寸泥”。辖区内8000多亩的耕地,无一例外都是旱地。

在交麻村的历史上,从未有过水稻种植的记录。村民们能种的,只有产量低、出售价格也低的玉米、马铃薯。在这个有着244户人家的村庄,人们都怀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吃上自己种的大米。

交麻人民究竟是怎样吃上自己种的大米的呢?

Peter Helis带着这个疑问,走进了这个从长顺县城出发还要驱车60公里才能抵达的小山村,走进了那片立着那块石头的稻田,走进了当地村民的家。

很多交麻人都记得2022年10月13日这个日子。这一天,交麻村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项目正式开工,这标志着该村水稻种植的新篇章就此开启。旱地变水田,坡地改梯田,狭窄变宽阔,贫瘠变肥沃,曾经的438亩610块零星的旱地小田,整合成了480亩280块整齐的连片水田。

高标准农田改造完成后,这个小村终于迎来了水稻种植的历史时刻。

2023年的春天,他们小心翼翼地在试验田里播下了希望——30亩节水抗旱型水稻。

交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天象告诉Peter Helis,以前,村里大多数老百姓吃的都是玉米面、玉米饭,想要吃大米饭,要靠出去买。“家里条件好一点的还可以去买,家里相对贫困的,就买不起了。”

2023年的秋天,在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专家的指导下,交麻村终于迎来了史上第一个稻谷丰收节。当年的测产结果显示,他们第一年栽种的节水抗旱型水亩产高达664公斤。产量比种玉米增加了一倍,每公斤大米的售价也比玉米增加了一倍。如果把整个村的400多亩地全部种上水稻,全村老百姓的年人均收入将可增至1.4万到1.5万。

隆平农业科技(广州)黄埔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建武,就是前往交麻村进行种植指导的专家之一。他说,从2022年底开始,整个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的专家团队就到了该村,对当地的气候和土壤进行了实地调研。

当地村民陈宇告诉Peter Helis,去年,水稻丰收的消息传来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我家的水稻丰收后,我把大米分给我们的亲戚朋友和周边邻居吃,他们都觉得很好吃。”

交麻村人终于吃上了自己的大米!这个曾经与水稻无缘的“旱窝窝”,如今弥漫着稻米的香气。曾经在东南沿海城市打工的陈宇,亲历了现代农业科技给交麻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决定不再远走他乡打拼。他说,现在留在家乡,同样可以过上不错的日子,而且还可以更好地照顾家庭。

在Peter Helis视角下,一粒稻谷,一碗米饭,承载的是交麻村人最朴素的希冀和梦想。而陈宇和他的家人,正是这一梦想实现过程中最有说服力的见证者。

从“专家田”到“农民田”的转变

在Peter Helis看来,对于农田资源相对缺乏的广州黄埔而言,与贵州长顺的合作,不仅推动了“专家田”到“农民田”的转变,也让研究人员的科技成果在这里得到了快速“变现”。

2023年2月9日,广州黄埔与贵州长顺签订合作协议,引入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共同开展单季稻超高产攻关、杂交水稻亲本繁殖试验、绿色优质高原大米三个水稻科技攻关项目,正式拉开了两地农业科技协作攻关的序幕。

在长顺县长寨街道付家院村单季稻超高产攻关基地,Peter Helis遇见了一位叫柏世芬的八旬阿婆。老人身着蓝底白花衣服,头戴斗笠,背着背篓,脸上的笑容灿烂明媚,Peter Helis形容“宛如田间盛开的花朵”。

爽朗的柏世芬阿婆,用贵州方言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农业机械化给村里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Peter Helis没有全部听懂,但他说,他能感受到她满心的欢喜。

显然,黄埔在长顺的水稻科技攻关项目,不仅给村里带来了水稻的高产,更将村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在长顺县摆所镇松港村的绿色优质高原大米种植基地,村民王朝先跟Peter Helis说起自己的农耕生活,很是惬意。他说,他每年只需要花680元,将稻田交由全程机械化的农机公司托管,到了秋收季节,便可“坐享其成”。该基地全程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和农机耕作,亩产高达455公斤以上。Peter Helis发现,插上科技翅膀的现代农业,早已颠覆了当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种模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Peter Helis很喜欢中国这句古话。他在走访中了解到,黄埔与长顺的合作,采用“黄埔技术+长顺资源+农户种植”的模式,在良种试验、农机推广、农民自种的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农户们自己都能操作的技术体系。“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他说。

在绿色优质高原大米的另一个种植基地——广顺镇马路村,既是屯堡地戏演员,又是基地农机手的金银翔的故事,深深打动了Peter Helis。

金银翔说,此前他和妻子一直在浙江绍兴打工。因为中国东西部协作,村里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村民们都有了不错的收入,夫妻两人决定返乡并加入合作社。如今的他们,不仅收入翻了一倍,可以更好地照顾孩子,“闲暇时还可以把地方文化屯堡地戏也发展一下”。

Peter Helis说,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薪酬不错的工作,工作之余,既可陪伴家人,养育孩子,享受天伦之乐,又可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的文化生活,这是东西部协作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产业协作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增收

山海协作,共赴富裕之路。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一幅壮丽的“山海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在这幅画卷中,东西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协作,同样也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贵州长顺,Peter Helis深度走访了几家在东西部协作中迅速成长的企业。其中,贵州长顺八妹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熊净,留给他的印象最为深刻。

熊净在家里排行第八,当地人都叫她“熊八妹”。62岁的她,24岁就开始闯荡商海,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个体户。她摆过小摊,卖过毛线、水果、电话机,开过餐厅。十年前,她注册成立了“长顺八妹”这个公司。Peter Helis说,她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鲜活的创业史。

十年前的熊八妹,做梦也没想到,她会在几年后迎来人生的巨大转折。2021年,广州黄埔的1988万元协作帮扶资金,让“长顺八妹”的生产设备有了“鸟枪换炮”的升级改造。

从两台榨油机,到贵州省内最大的物理压榨生产线,“长顺八妹”实现了质的飞跃。全自动化、智能化、规范化的运营,让其压榨菜籽油的生产能力翻了几番,提升至年产3万吨,年产值也直线上升,提高到5亿元。

“长顺八妹”的成长,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它更带动了整个长顺县的农业发展。这些年来,熊八妹通过免费提供种子给农户种植并承诺回收油菜籽的方式,直接带动农户近2000户,种植油菜13.5万亩,每户农户平均增收4280元。

无独有偶,黄埔重点扶持企业“长顺绿壳蛋鸡”的养殖,带动了长顺县新增就业1000余人,参与养殖的农户每年人均增收6000余元;“但家食品”带动了养鸭农户380多户,每年每户平均增收2.4万元;贵州“黔溯鲜”的猪肉,在东西部地区的优势互补和资源链接中,登上了黄埔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食堂餐桌……

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广州黄埔在长顺投入的协作帮扶资金超过了1.1亿元。双方共建的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长顺县工业园区产业园,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新磁场。进驻园区的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无一例外地,都带动了当地农户的就业增收。

老百姓的笑容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在长顺县长寨街道付家院村的晒谷场上,Peter Helis见到了广州开发区穗港科技合作园管委会副主任郭海鹏。作为黄埔派驻长顺的党政干部,他在这里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

“能够助推西部地区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快车道,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郭海鹏谈及他在贵州长顺的挂职生活,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让Peter Helis感触至深。

在中国,像郭海鹏和李建武一样,从东部发达地区奔赴西部地区挂职和进行技术支持的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成千上万。据统计,仅2023年一年,中国东部8个省市和西部10个省区市协作双方互派党政挂职干部3045人、专业技术人才2.5万人。

2023年,黄埔派驻贵州黔南州党政挂职干部9名,其中长顺3名;接收黔南州派驻黄埔党政挂职干部36名,其中11名来自长顺;黄埔派驻黔南州挂职帮扶的专业技术人才92名,接收黔南州来黄埔交流学习的专业技术人才67名。这些双方互派的党政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成功地架起了双方沟通和协作的桥梁。

新时代的中国,东西部协作的逐步制度化正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据统计,仅2023年一年,东部8个省市向西部10个省区市投入财政援助资金超过230亿元,双方共建产业园区775个。

通过几天的深度走访,Peter Helis心中的所有疑问都有了答案。在他看来,在广州黄埔与贵州长顺之间的这段东西部协作的故事中,无论是一袋米,还是一桶油,亦或是一枚蛋、一只鸭、一头猪,每一样都是关乎老百姓生活的“稻粱谋”。“这就是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他说,“在这片土地上,老百姓的笑容,才是最宝贵的财富。”(陈赞亮 通讯员黄蓉芳)

 

责任编辑:陈顺盛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