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双师建设,加快推进省域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着力培养更多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术支撑。
坚持党建引领,打好双融双促“组合拳”,提升思政工作引领度
学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形成“六抓六强六过硬六提升 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党建模式,切实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作用,聚焦专业建设、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服务地方、机制创新,健全专业群思政育人体系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打好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组合拳”,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确保“一融双高”取得成效。学校在2024年广东省域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期检查中以第一名获评“优”等;学校位列GDI高职高专排行榜(2024)全国高职第102(广东高职第8);2024软科中国高职院校排名第138(广东第10);2024年度“创新强校工程”考核排名全省A类第12;作为首批试测学校通过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办学能力评价。
优化专业布局,聚焦服务产业“新布局”,提升社会需求匹配度
学校秉持“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双融”办学理念,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重点产业发展,针对区域产业布局,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东“制造业当家”,健全专业群运行管理机制和群内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专业建设快速响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成立高职院校首家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深耕广东万亿级现代轻工纺织产业。学校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模式,发展成为全国唯一一所覆盖设计、生产、检验、销售与流通等纺织服装智能制造全产业链专业布局的高职院校。目前建有9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规模与实力均领跑纺织服装同类院校,连续3年在武书连中国高职高专排行榜轻工纺织大类排名第一。同时紧跟广东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以“结构转型,内涵升级”为主线,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及佛山区域产业发展,主动对接纺织服装产业高端,优先满足优势产业核心技能人才需求,适度超前布局培养高端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同产业契合度不断提高。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提升成果成效贡献度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推进“五金”建设,每个专业对接2个以上龙头企业合作建设专业,积极推进“两翼”建设,成立学校首个佛山市重点实验室,牵头佛山市域纺织服装智造产教联合体组建与建设、牵头成立全国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丝路电商”与数字贸易国际合作产教融合共同体,完善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广东纺织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建立健全共同决策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模式,实体运营“广东纺织职业教育集团常态化管理与服务平台”。校企共建共享“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泛家居数字创意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11个,省级产业学院5个,校级产业学院9个。校企共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订单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21个,企业服务工作站90个,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6个,成功与合作企业申报省级产业导师团队1个、省级产业导师2名,选聘16名行业精英担任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8名企业领军人才担任产业教授。依托产教融合平台,为校企共建专业提供了优质的行业企业资源。学校位列2024中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34名,2023年科技成果转化位列广东高职院校转化榜第6名。连续三年荣登全国“服务贡献卓越50强”,近三年科研服务增量荣登高职榜首第一名。
强化双师建设,锻造兴教强教“主力军”,提升基础条件支撑度
发挥优秀团队带动作用,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教学创新团队,持续提升双师队伍整体素质。学校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名匠引育计划”“教学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双师’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所需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对标对表最新双师认定方案,积极组织专题培训、实践锻炼、社会服务、学术研究,着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学校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1项、广东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5项,并引育了1名国家级技术能手和3名省级技术能手。建立校企双向流动机制,不断优化专兼结合队伍结构。制定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健全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机制,组建混编“双师”结构教师团队。截至目前,学校获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2人、全国纺织服装行业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10人;省级名师(名匠)工作室1个、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产业导师团队2个;受聘珠江学者(特聘教授、青年学者)2人、获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高职领军人才1人、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1人、南粤优秀教师14人、省级产业导师7人、省高职教育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18人、省级“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3人。学校深化考核评价改革,激发教师教学科研创新活力。学校构建师德为先、业绩导向、量化考评的一体式教师评价体系,把服务企业、产业等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考核评价的权重指标,引导广大教师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陈赞亮)
责任编辑:陈顺盛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