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南海打造原始创新“强磁场”

发布时间:2019-04-16 12:12:50 来源:珠江时报

原标题:大院大所加速落地 南海打造原始创新“强磁场”

在制造业发达、创新需求旺盛,却缺乏高等教育资源的南海,一股“傍大学”“傍机构”的热潮正在涌动,成为南海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新常态。

今年以来,南海先后与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搭建了香港科技大学佛山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平台,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广东(佛山)研究院、北京大学核医学分子影像产业链项目也相继集中开工,季华实验室再招30名博士……南海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联姻”大院大所,以全区之力,打造三龙湾南海片区这一创新极核。

南海频频动作的背后,源自一个大背景:城市的竞争、创新资源的竞争正面临大变局,尤其是大湾区时代,意味着平台竞争的时代来临,平台引领城市竞争、引领人才集聚的作用更加明显,愈高端的平台,呈现出强烈的吸管效应。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南海正以重大平台建设打造创新极核,通过强化与大院大所的合作,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为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最强大脑”,打造原始创新的“强磁场”。

■力合科技园。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角色之变

从创新“跟随者”变成“引领者”

日前,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联合发布《中国区县专利与创新指数》,中国创新百强区名单出炉。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榜单涵盖了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各区县,在TOP10榜单中,南海区位居全国第八名,进入了中国创新阵营的“第一梯队”。

南海进入“第一梯队”,也意味着创新的角色变化: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原始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不断提高创新的层次和深度。

风靡商界的《从0到1》一书中如此写道:进步可以呈现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水平进步,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从1跨越到n。第二种是垂直进步,即从0到1,这种进步难度极大,人们需要尝试从未做过的事,也被誉为原始创新或源头创新。

驱车行驶在三山片区的港口路上,一片49亩的地块上,将孕育出一个新的产业集群。在这里,广东星联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5.3亿元用于引入高分子拉伸流变制造装备项目(简称“ERE”)。该技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瞿金平全球首创,它颠覆了百年来以螺杆实现剪切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加工方式。

通过链接华南理工大学的创新资源,一项源自实验室的国际首创技术在星联科技得以实现产业化。星联科技董事长张伟明透露,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应用于生产高强度地膜、改性材料和电线电缆相溶剂当中。

星联科技的案例,是南海逐渐在原始创新发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端平台进驻南海,带动了一批国内领先、甚至国际领先的先进项目。例如,在生物医药领域,北京大学医学部王凡教授团队把国内首个核医学分子影像产业链项目落户南海,广州医科大学钟南山院士产学研团队将在南海打造生物医药与健康创新产品生产基地。在季华实验室,高精度3D打印生命活体组织制造技术、难加工材料增材制造关键技术等一批核心技术已经立项。在南海,原始创新的“强磁场”效应正在凸显。

星联科技等例子,暗含着一个创新的新趋势:过去,科技更多地应用于解决企业现有的技术瓶颈,如今,科学与创新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产业需求在前,科学技术在后”的状况逐渐改变,近年来,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企业花大手笔投资科研的现象,正反映了这一趋势。

此前,南海区区长顾耀辉表示,2019年南海要瞄准高质量发展这一方向,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相比于传统产业的技术较为成熟,新兴产业更具有科学引领的特点。对于南海而言,高教资源不足是南海创新路上的拦路虎。大院大所作为汇聚创新资源的“源头活水”,正好可弥补南海这一短板,因此,南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期盼与大院大所开展密切合作。

创新之核

以大平台汇聚全球资源

“招博士30人,月薪2万元以上,博士安家补贴不低于35万元,博士后不低于45万元。”在西安交通大学“佛山周”人才交流活动上,佛山季华实验室打出的优厚薪酬和福利待遇,吸引了众多毕业生的关注。

给予优厚薪酬的背后,体现的是佛山对科技创新的“大手笔”,对季华实验室的殷切期待。立志“顶天立地”的季华实验室,位于南海三山片区,是佛山打造的重大科创平台,肩负着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补齐佛山发展短板的使命。借助季华实验室,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挑起引领佛山未来发展的大梁有了更强的支撑点。

当今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平台之间的竞争,进入大湾区时代,更是如此。“大湾区意味着平台竞合的时代。如果佛山缺少重大发展平台,或有平台但缺功能的局面不抓紧改变,势必不利于未来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市委书记鲁毅强调,佛山要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再出发,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抢占先机,须下好这盘棋局的“关键子”,就是三龙湾。

在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工作推进会上,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也明确表态,要举全区之力建设三龙湾南海片区,把该片区打造成为再造高质量发展新南海的示范片区,确保片区建设早见成效,结出硕果。

为何要举全区之力?答案在于,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是南海领跑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南海将以重大平台融入大湾区建设,不断提升项目的承载能力。

在三龙湾区域中,虽然南海片区的面积在禅南顺三区中并不是最大,但三山片区在区位、科创地位、湾区定位、人才配套等方面却极具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将支持佛山南海推动粤港澳高端服务合作,在整个纲要中,对一个区的阐述并不多见。在区位上,三山片区毗邻广州南站这个国家级高铁枢纽,通过二号线、新交通可与广州南站无缝对接。科创方面,三山片区拥有全市重点打造的顶级科创平台季华实验室,无疑是大湾区的科创高地。与此同时,还拥有南海外国语学校、广东省心血管病医院等周边区域最好的教育、卫生资源。

南海正在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区位担当。三龙湾南海片区初步形成了科创项目的集聚效应。目前三龙湾南海片区累计引进星联科技ERE产业集群、黑格(国际)3D打印研发制造基地、新型印刷电子纳米材料、安齿生物科技等54个优质项目,计划总投资为268亿元,完成投资额超165亿元。

■东软华南IT创业园。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海纳百川

联姻大院大所构建创新链条

值得关注的是,南海引进科研院所,既不是搞“渲染”创新的“盆景”,也不是“捡到篮里就是菜”,而是围绕自身产业链需求构建创新链。仔细观察会发现,近年来南海引进的大院大所,都与南海的传统支柱产业或正在着力打造的“两高四新”产业密切相关,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

“最近3年,我们每年服务的公司约有100家。其中包括为本地的照明企业提供测试、分析、设计等服务。”香港科技大学LED-FP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李世玮介绍,中心于8年前在南海成立,是香港科技大学在内地设立的最早研究中心之一,目前,已承担国家、省、市级的科技项目共11项,累计申请24件发明及其它专利,为南海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南海正以海纳百川的姿态,与高等院校合作,推进高端创新资源快速集聚。

作为国内顶尖的科研院所,中科院与南海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从2009年起,中科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进入南海,双方开展合作项目累计1200多项。中科院(南海)生物医药产业中心已建成生物/化学实验室32套,在孵企业54家,毕业企业5家。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广东(佛山)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佛山南海智能制造研究院等院所也相继进入南海。

一批顶尖高校也纷纷在南海落子。例如,北京大学核医学分子影像产业链项目、清华大学力合(佛山)科技园、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广州医科大学钟南山院士产学研项目,东软华南IT创业园等产业孵化器等纷纷进驻。

南海产业的特点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大院大所的进入,对广大中小微企业来说是个福音。“中小企业的自身科研实力不强,科技投入能力有限,单独建创新平台它们承担不起,通过引入一些高能级平台,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也可以从中孵化出一些创新型企业。”南海区经济促进局副局长冼增强表示,在引进“两高四新”项目方面,除了通过‘搬大树’引入一些项目,还希望通过“搬院所”来完成自身科技型企业的孵化。

平台带动

“两高四新”显现强大虹吸效应“全力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这个主要靠引项目和搭平台。”在顾耀辉看来,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为南海高质量发展凝聚起新的动能,随着龙头项目及国家级平台的进驻,其对所处产业领域的“虹吸效应”在南海出现。

氢能产业正是一个典型案例。近年来,上海重塑、爱德曼、海德利森项目相继进驻南海,与长江汽车形成的带动效应,吸引一大批上下游产业迅速集聚,南海一跃成为全国氢能产业链条最完备的地区之一。

从2017年南海提出发展新经济开始,2018年5月,南海提出构建“两高三新”产业,不到2年时间,“两高四新”为何能显现虹吸效应?这与南海引项目、搭平台、建体系、聚生态的思路相关。

2018年,南海引入或牵手了一批国字号科研院所及重大创新平台,比如安全产业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集成电路产业的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氢

能产业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电子信息产业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等,一股“国字号”的科创力量为创新南海提供“最强大脑”。

与此同时,南海通过借助举办一些“国字头”盛会,吸引产业的集聚。2018年下半年,南海就接连举办氢能周、中国安全产业大会和工业互联网工作推进会,展现南海发展新经济的决心。

筑好梧桐树,自引凤凰来。南海的一些平台载体逐渐具有全国影响力,例如里水的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和生命健康产业园、丹灶的仙湖氢谷和智能安防产业平台、狮山的军民融合平台和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等。一些平台已经上升为国家级,如丹灶的粤港澳大湾区(南海)智能安全产业园,已经获批建设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

有“智”者,事竟成。智,是赢取未来的关键,只要南海以“愚公”之志,在创新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再造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南海就必然可期。

他山之石

聚百家大院大所苏州高新区魅力何在?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目前,苏州高新区大院大所落户总数超过100家,仅2017年一年就新增21家。大院大所的加快集聚,已成为该区的一个显著标签。苏州高新区在吸引大院大所方面有何独到之处?

事实上,与南海区类似,苏州高新区内鲜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教资源先天不足成为绕不开的创新发展瓶颈。针对这个“先天不足”,十多年前,苏州高新区在核心地带划出25平方公里区域建设“苏州科技城”,引进拥有丰富创新资源的科研院所。如今,这个由科技部和省、市共建的大型研发创新基地,已成为高新区大院大所的主要集聚地。

引进大院大所,成为苏州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路径。5年前,中科院苏州地理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落地苏州高新区,如今,已经吸引十多家地理相关的研究载体和众多产业转化企业落户。

除了做好产业布局、出台政策等工作之外,苏州高新区一直高度重视科技金融服务工作,全力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深度融合。2017年,高新区设立总规模3亿元的中小企业创业投资母基金,获批省市科技贷款额超过7.5亿元。

另外,创新需要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苏州高新区还重点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截至目前,集聚区累计入驻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行交易中心等80余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苏州知识产权法庭落户,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已发布知识产权转让信息2411项,发展各类企业及机构会员超过200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链。

2017年,苏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8.5%,全年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11%以上。如今,苏州高新区内越聚越多的大院大所,正源源不断释放创新源动力。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李年智文/珠江时报记者李年智黄婷)

责任编辑:陈赞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