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黄楚芳 报道)四月春雨淅沥,生机盎然,周末书香有约,共读家乡。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著名作家蔡崇达携其代表作《皮囊》《命运》莅临东莞图书馆,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他对于家乡、命运与人生的独到见解。4月21日下午,在东莞图书馆四楼报告厅,蔡崇达读者见面会如期而至,现场座无虚席,读者热情高涨。
蔡崇达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协主席团成员、花城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2014年出版的个人首部非虚构作品《皮囊》销量近500万册,被评为“2014年度新浪中国好书榜·年度新锐图书”、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好书”。2022年个人首部长篇小说《命运》出版。蔡崇达老师用深情的眼光注视家乡,用细腻的文字描绘心灵,用他笔下的故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家乡的意义。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讲座伊始,嘉宾主持杨河源老师(研究馆员,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委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特约书评人)向蔡崇达老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也是读者们关心的问题——“《命运》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看过蔡崇达老师的作品的读者都知道,《皮囊》是一部非虚构作品,那么以《皮囊》核心人物阿太跌宕百年的人生故事为主线创作的《命运》呢?对此,蔡崇达老师笑称:“我明明很认真地写非虚构,大家觉得它是小说;我明明很认真地写小说,大家认为它是非虚构。”这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命运》是一本小说,但为什么会让读者觉得真实呢?这来源于蔡崇达老师与真实生活中的人物的交流、相处(如本书阿太的原型——蔡崇达外婆的母亲)、对生活细节的思考、提炼。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是如此亲切,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是如此生动,对于家乡的亲人和故事是如此关心和珍爱,这才有了他笔下如此真实的作品,让读者感动、共情。正如蔡崇达老师所说,虚构亦来自真实生活,虚构只是工具,它最重要抵达的就是真实。
走近自己的内心,看见别人内心
《皮囊》《命运》的创作,直面时间长河中的一个个本质命题。想要怎么活?要成为怎样的自己?如何面对命运中的无常?《皮囊》写人和事,写人世间,书中的人物是作者亲密和熟悉的亲人、朋友;讲述的事情,也不过是这些普通人如何为自己的生存去奋斗、打拼,如何面对命运,从这些故事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共鸣。《命运》写阿太的故事,正是为了传递阿太曾带给他的精神力量,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书中收获“我命由我”的信念感,找到与命运共处的方式。蔡崇达老师认为,文学写作就是走向自己的内心,通往并看见别人的内心,看见别人,最终又看见自己。往人内心最孤独、最难受、最耿耿于怀的而又最无助的地方试图去走近、靠近、陪伴,给予他人精神上的力量,这就是创作背后的温情和动力。
家乡一直在
是滋养我们的家乡,还是回不去的家乡?如何看待家乡?回到本次读者见面会的主题、作品涉及的命题以及现场读者提出的问题,蔡崇达老师认为,家乡是我们的来处,如果说人是一颗种子,那么家乡就是滋养种子的土壤,种子发芽,突破了土壤,但始终拼命往来处生长,生长得越深,才能有力量抽出更多的枝丫看向远方,这正是家乡如何构成了我们。家乡是每个人精神的归宿,无论身处何方,都应该珍惜并传承家乡的文化与传统,回到家乡,才能抵达远方。不同的人对家乡怀有不同的情感,有人能从家乡得到滋养,有人想念家乡但永远也回不去,有人则重新发明了家乡。蔡崇达老师从自己的家乡获得创作的灵感,获得创作的精神力量,《皮囊》《命运》让更多的读者看到了不一样的家乡。家乡一直都在,他相信,等大家读到新书《草民》的时候,也会看到熟悉的家乡,回到熟悉的家乡。蔡崇达老师认为,东莞图书馆组织活动、推广阅读,推进书香东莞建设,是通过阅读让读者看到东莞这块土地代代传下的精神财富,让大家一起来建造重构和发明家乡。东莞这块土地,也正是我们的家乡。
在读者见面会的听众互动环节,几位幸运读者获得了与蔡崇达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他们纷纷向蔡崇达请教关于创作、生活与家乡的问题,蔡崇达老师一一耐心解答。签名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读者们纷纷排队等候,与蔡崇达老师近距离接触,并获得作品亲笔签名。
此次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读者到场参与,更是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让更多的读者得以聆听蔡崇达老师的精彩分享,了解《皮囊》《命运》的创作理念与背后故事,感受家乡情怀在文学写作中的独特魅力。相信在未来,蔡崇达老师将继续用他的笔触书写更多关于家乡与人生的故事,为我们带来更多文学上的享受与启迪,推动更多人关注家乡文化与传统。(供稿/供图东莞图书馆)
责任编辑:陈伟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