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

乡村目标:城里人留恋村里人乐居

发布时间:2019-02-18 21:17:15 来源:惠州日报

原标题:乡村目标:城里人留恋村里人乐居 我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工程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惠阳区良井镇矮光村景色宜人,村中废弃房屋和零散土地将整合开发建设文旅项目。
    图片由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提供

惠阳区良井镇矮光村景色宜人,村中废弃房屋和零散土地将整合开发建设文旅项目。 图片由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提供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第四次会议提出,一流城市既要有品质,也要有“气质”,把惠州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遗存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推动罗浮、东江、西湖等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让“岭东雄郡”精神焕发时代光彩,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品质城市,成为独具魅力、别样精彩的文化名城,让“新惠州”“老惠州”都不辞长做惠州人。

惠州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让乡村成为城里人留恋、村里人乐居的幸福家园。

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而且惠州传统村落(古村落)保存比较多,拥有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衔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更能让人记得住乡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任务,惠州市近年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文化+”为引领,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当前,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惠州乡村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利用上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只有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才能够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并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p#副标题#e#

◆乡村振兴样本

范和古村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促村民增收

走进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在该村游客服务中心展厅,游客可以直观地了解范和村的历史。这是一个具有600年历史的古村落,村里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传统的民风民俗,还有宁静的天然海港,被誉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

站在游客中心旁的猪山上,可以看到有400多年历史的罗岗围全景。实际上,范和村的古建筑繁多,多为明清时期建筑,包括罗冈围、吉塘围、尚德围、长兴围等,成为范和村最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古建筑遗产。

在坐拥古建筑资源的同时,为有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范和村整合古村风貌、田园风光、海洋生态、民俗文化等资源。“多年来,范和村的古建筑、古文化一直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游客。”该村已到古稀之年的村民高周兴说,该村几百年前的古戏台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白字戏是全村人最爱看的戏种之一;到了十年一次的谭公醮会,范和村更是宾客云集,每天都有两三万人进村。

据悉,范和古村落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有渔歌文化、白字戏文化、粤剧文化和潮剧文化等,至今该村仍保留有渔歌传承队伍和白字戏传承队伍等,节日期间在村里演出。近年来,结合当地古建筑资源,该村党委引导村民以“渔歌唱晚,醉美古围”为主题,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推出薄饼、烧米、萝卜糕、番薯饼、南瓜饼、糯米糍、印花粿等当地特色小吃,使得村里的旅游业不断升温,吸引了珠三角乃至省外游客纷纷前往观光旅游,年旅游人数达数万人次,当地村民增收明显。

墨园古村定位为惠州市著名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近期,惠城区城乡规划建设局公布了惠城区“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横沥镇墨园村等村庄规划成果。记者留意到,墨园村的发展定位为惠城区知名历史文化古村、惠州市著名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将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古建筑文化旅游。

墨园村位于横沥镇西部,紧邻东江北岸。记者近日走访看到,村里的古建筑群保存完好,基本上是清代风格。这些密集式布局的村落、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的岭南建筑风格和特色。据悉,古建筑、古民居是墨园古村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该村现存有古建筑十多栋约350间。

为何定位为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原来,除了古建筑外,墨园村还有独特的耕读文化和民俗文化。《惠州名迹荟萃》记载,墨园古村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和重要载体,承载着传统的耕读文化。墨园村高大气派的大夫第、陈氏宗祠前的旗杆夹,就是光耀门楣、显赫乡里的标志物。同时,墨园村又有独特的民俗,每逢元宵节必有最隆重的活动——上元清醮。村里的男子在围门楼前的广场上,一次次跪拜祈求风调雨顺、身体健康。

据悉,墨园村已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名录,获评惠州“十大最美乡村”,元宵民俗活动“二圣出游”也被列为惠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墨园村正在积极筹办、打造以古建筑、古村落为主,以观光、民宿、美食等为辅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p#副标题#e#

◆惠州实践

发掘乡村文化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遗留、流传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财富,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近年来惠州市乡村游火热,除了历史建筑外,传统村落的传统节庆、风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热捧,成为宝贵的不可再生旅游资源。很多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旅游并体验传统村落的节庆文化。

发掘乡村文化也是惠州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内容。《惠州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方案》提出,要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美术馆、艺术馆等文化场所,推进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文化体验旅游。

另一方面,早在2013年,惠州市就印发了《惠州市古村保护利用暂行办法》,并于2016年修订为《惠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办法》。该《办法》除了明确保护对象为惠州境内国家、省、市和县级传统村落外,还包括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包括形成年代较久远的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宅、祠堂、牌坊、书院、楼、台、亭、阁、塔、桥等建筑物。

《办法》认为,资源的有效利用源于村落的有效保护。提出在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文物、园林、河湖水系及道路等要素的前提下,可采取多种方式参与传统村落的利用,恢复传统村落的生机与活力。相关机构也能合理享有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收益。同时,《办法》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传统村落资源的开发,推动村落资源的活化利用。

◆现实问题

有些乡村照搬发展模式导致千篇一律

“近年来,我在广东、江西、四川、山东、福建等不同的省份,累计观察了近50个特色村落的建设,自己也曾参与部分小镇和村落的规划。这其中有希望有欢欣,但也有失望和忧虑。”市爱之声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秘书长李艺泓说,有些乡村根本没有根据自己的特色来深挖和营造,都是在照搬模式,导致千篇一律。

李艺泓认为,乡村文化发展不当,对村庄有破坏作用。有些乡村定位不准,规划不妥,照搬别人特色。例如在村口修上一些莫名其妙的门楼,再造一些莫名其妙的古街,然后卖一大堆到处都有、却称之为当地特产的大路货。

据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乡村文化遗产近年来面临着凋敝和损坏、文化特色减退和消失等众多问题。在惠州市乡村文化遗产中,最大规模的、融合多种艺术门类的遗产,就是上万座百年以上的古屋、上百个基本保存完好的古村。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不少乡村古建筑已经人去屋空。原住民的流失,使传统文化之魂犹如无根浮萍四处游移;“空心化”导致人才缺失,文化认同断裂导致保护意识淡薄。

该协会主席邹永祥认为,在农耕时代产生的传统文化遗产,迈进工业文明时代后,在当代中外新文化的冲击下不知所措,文化内核的扬弃、文化形态的变革、融入新时代推陈出新等根本性问题,都处于探索中。

#p#副标题#e#

◆专家建言

不能用建设城市的方法建设农村

“乡村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不能用发展工业文明的方法发展农业文明,不能用建设城市的方法建设农村,不能以城市文化替代农耕文化。”邹永祥多年来倾心竭力抢救保护惠州市民俗史料和民间文化遗产。他建议,制定保护规划要有顶层设计,不宜仅仅局限于一个项目、一座屋乃至一条村,应该在全镇、全县的整体区块中规划、演绎,以利于深刻理解乡村的传统历史风貌,各类文化之间、文化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

邹永祥认为,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涉及方方面面,光靠一两个部门做不好,要统筹协调。文化、文物、旅游、住建、农业、环保、国土等部门以及当地政府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规划和制度最好“多规合一”。并且,除了已经查明的非遗、文保单位以及文物点,应补查有历史、科技、艺术、民俗价值的乡村文化遗产,建立涵盖各门类的乡村文化遗产名录,在此基础上确定保护原则、保护重点,明确各级保护者的责任与义务。

“保护乡村文化遗产与改善居民生活要有机结合。”邹永祥建议,文化遗产应该满足社会和大众的生活实用和艺术观赏需求,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要使村民生活有延续性,要为村民提供应有的现代生活便利。尤其要形成保护的动力机制,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活动。

市人大代表曾庆香做了多年导游工作。她认为,在当前发展“旅游+农业+景区”的新模式下,不要将特有文化落下了。要深度挖掘传统乡土民俗文化与现代农业风情,结合生态性、文化性、示范性,做到农旅结合,推动惠州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让农旅融合更有广度和深度。同时,惠州的特色小吃很多,比如博罗云吞、麻陂肉丸等,这些特色小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需要传承和宣传制作技艺,需要挖掘其背后的精彩故事,因为这些已经成为代表地方唯一性和独特性的产物。

◆精准发力

惠州市出台方案提出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特色村

在惠州市相关部门近期起草的《惠州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工程”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充分依托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岭南优秀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方案》提出,要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积极开发惠州市传统文化用品,以及李家拳、龙形拳、舞火狗、麒麟舞、农民画、客家山歌、惠东渔歌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结合惠州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市”建设,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的有效对接。

《方案》还要求推进农村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包括传承传统建筑文化,使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融入乡村建设和保护;加强对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修缮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积极抢救和保护有价值的乡村“非遗”文化项目,延续历史文脉,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文化之乡;加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传承红色基因等。

《方案》建议因地制宜建设村史馆、农耕文化馆,以“文化替换”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同时,积极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和资源,推进“文化祠堂”建设,并加强传统村落的修缮和保护,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

#p#副标题#e#

本报记者刘建威

记者手记

充分发掘用好 乡村文化“乡土味”

振兴乡村文化,需要找准特色和亮点,否则就容易“千村一面”。例如,不能仅仅在村里摆点劳作工具、浇灌用具乃至生活用品,就希望以此反映当地的农耕文化,因为几乎所有乡村都可这么干。

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打造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化产品和项目是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乡土味”,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开发水平,完善文化创意产品营销体系,加强文化创意品牌建设和保护,打造群众喜爱的文创产品等。

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可能不会立竿见影,应持之以恒。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要避免生硬照搬。除了乡村一级外,更需要当地政府的规划和设计,条件允许的还可引进民间资本,通过专业团队打造和村企合作等模式,让乡村文化资源焕发出时代光彩和活力。(刘建威)

责任编辑:陈赞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