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

从初级代工到供应链“金牌玩家”,东莞经历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3-11-22 13:51:3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东莞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国报道讯(黄楚芳 报道)2023年的城市角逐正进入冲刺阶段。从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来看,一切波澜不惊,却又静水深流。颇具含金量的GDP万亿俱乐部即将迎来新成员,有的则向着两万亿俱乐部奋力奔跑。你追我赶间,也有之前增速一度放缓,倍感压力的城市。而背后的原因以及突围的对策,更加意味深长。

工业小巨人的森林

今年9月,随着Mate 60发布,华为杀回高端手机市场。美国专家都忍不住称赞:这是中国技术突破封锁的标志性事件。

因为种种原因,过去几年华为颇不容易。华为却未被击垮,反而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惊呼与赞美此起彼伏,人们纷纷用脚投票,加入了疯抢Mate 60的队伍。

很少有人知道,Mate 60为东莞松山湖制造。

人们常常将消费电子产品创新的讨论局限在零部件的参数与生产工艺,但创新的核心并不在设计图纸,而是怎么在工程上实现它。

突围的背后是东莞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以及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制造水准。

这也是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公司的变革方向:从使用供应链最一流的技术方案,到与供应链一起创造最一流的技术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不仅是Mate 60的终端生产地,东莞的诸多企业也是华为供应链系统中的重要供应商。

与华为轨迹类似,今年东莞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东莞GDP为8118.72亿元,同比增长2.0%。

东莞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今年前三季度工业投资顶住了压力,实现同比增长5.7%,增速比上半年提高5.3%,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高2.3%。

最新数据显示,东莞10月外贸进出口1029亿元,同比增长5.3%,整体外贸规模居广东第二。企稳回升趋势进一步明显。

无论如何,很多城市都非常关注东莞。

不仅因为世界工厂代指中国,也代指东莞;

不仅因为依赖外贸的东莞如同金丝雀,对全球市场有着异乎寻常的敏锐度;

不仅因为东莞从初级代工起家,提前尝试着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过程;

更因为东莞为企业、产业、乃至整个中国制造提供了宝贵的镜鉴——当土地、人力成本等昔日优势不再,我们还剩什么?

东莞的答案是供应链。

在东莞,供应链不止零部件的供应与组装,很多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企业的转型升级,背后其实也有供应链的支撑。

电子产业有一条铁律:终端产品永远是带动产业创新的关键角色。无论是工艺的改进、还是成本的优化、或是良率的提升,都需要供应商与品牌长期的协作与磨合。

一言蔽之,Mate 60只是冰山一角,它背后是供应链每个节点、每家供应商的集体突围。如果说华为是巨人,供应商便是小巨人;那么,坐拥多家华为供应商的东莞,则像小巨人的森林。

当下,东莞共有21万家工业企业,1.3万多家规上企业,超9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扎实的制造业基础,构筑起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

现代供应链不是简单的链状体系,而更近乎于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状结构,有点类似于藤蔓纵横的雨林。

企业,尤其是小巨人企业的繁荣,供应链的强大,雨林一般创新的生态,也给东莞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最近三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给人的感觉是爆发式增长。一些城市,如常州和宜宾,通过招商引资,引来链主企业;而作为链主企业的动力电池公司,也逐渐带动它庞大的供应商一起落地开厂,形成聚集效应。

蔚为壮观的新能源产业链,起初鲜有人看到东莞的身影,却在随后挺进了新能源的第一方阵。

东莞新能源的从0到1,为城市产业崛起提供了另一个思路:依托基础好、门类全、韧性强的产业优势,凭着小巨人企业的技术迁移能力,还有庞大的供应链优势,逐渐切入新兴产业赛道,并站稳脚跟。

东莞捷荣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和生产的精密结构件在消费电子供应链上占据重要地位,客户不仅有国内多家手机巨头,甚至还有硅谷的链主。

捷荣代工起家,早年客户不过是波导这样的品牌。可眼下,捷荣凭借核心技术与创新能力,不仅成为电子行业巨头企业背后的小巨人,还直接把技术平移到新能源赛道上,听上去是不是有点神奇?

东莞市中汇瑞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涵盖继电器、低压电器、高低压设备、精密非标自动化设备,在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重点是中汇瑞德早年也不是做新能源的,反而是靠代工家电零部件起家。

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初做的是注塑机辅机,如今却在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多业务上表现亮眼,而且同样丝滑切入新能源赛道,为智慧工厂提供绿能解决方案。

如此多的蝶变,是如何发生的?

供应链狂魔如何炼成?

捷荣创立于长安镇,拓斯达创立于大岭山镇,它们都成立于2007年;中汇瑞德则于2009年成立于塘厦镇。

这是一串饶有意味的时间节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让东莞一度面临严重的危机。也就是这个时刻,恰成为东莞蝶变的起点。

三家公司都成立于2008年前后,并不是巧合,更像是东莞和企业顺势而为、顺时而变的某种体现。

上世纪80年代,东莞开始承接香港纺织、制鞋箱包、玩具等传统制造业。就是从这个时候,东莞逐渐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

所谓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也就是链主展开,与相关的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客户共同建立的一种链状结构。

说简单些,供应链就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客户的链。企业通过这条链,将原材料转变为产品,最终销售到客户,获得经济效益。

90年代初,台湾地区及日韩IT制造业大举进入,东莞逐渐形成以代加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东莞企业越来越多,产业愈发齐全,逐渐从供应链上的孤立供应商以及简单代工者,成长成无数供应链上的重要节点。

但2008年让东莞意识到,简单生产赚钱的日子无法再持续,必须拓展全流程制造业,让过去的供应链超越链状结构,而成长为四通八达的雨林网状系统。

从链状到网状,从结构到系统,从独木到雨林,供应链才有了生命力和创新能力。

走进拓斯达生产车间,你一定会和我一样,被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吸引——它们挥舞着手臂组装产品的样子,和人类的手臂一般灵活自如。

拓斯达最初主营产品是注塑机的辅机设备,注塑机是将塑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型设备。

如果站在供应链角度,拓斯达当时只能称为一个普通供应商,很难说不可替代,更难归入高科技。后来,在与客户的往来中,拓斯达发现除了辅机之外,机械手越来越成为注塑机必不可少的配套设备。

当时国内企业使用的多数是进口机械手,价格高、维保难。于是拓斯达决心自研机械手。2011年,拓斯达成功研发出控制器,大大地降低了机械手的生产成本;2012年,根据注塑领域的新需求,拓斯达同步延展出中央供料系统业务。至此形成了围绕注塑机主机应用的全套产品和应用方案,公司的自动化业务也由此萌芽。

在自动化业务拓展的过程中,拓斯达又发现更多应用场景的自动化解决方案需要自由度更大的多关节机器人才能够满足,于是在2015年开始研发多关节机器人。

目前,拓斯达工业机器人产品涵盖SCARA机器人、六轴多关节机器人、Delta并联机器人以及协作机器人等多款产品,广泛应用于3C、包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5G、光电、家用电器等领域。

看上去,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可如果细品一下,回到公司初创的2007年,倘若拓斯达安于在当时供应链中的位置,觉得代工也挺好,懒得创新,还会有今天的故事吗?

从注塑机辅助设备起家,继而转到工业机器人产业,再切入工业母机行业。拓斯达沿着供应链不断向上攀升,标注着中国制造的时代烙印。

对拓斯达的选择,鼎泰高科同样深有体会。

广东鼎泰高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销售微钻、铣刀、精密刀具、智能装备、工业膜、刷磨轮等产品的高科技企业。公司钻针业务市场占有率19%,全球第一。

钻针是工业制造领域的刀具,对精密度要求极高,比如给电路板钻孔。

时间拨回1997年,彼时鼎泰高科甚至连初级代工都算不上,是纯做贸易的,业务是将国外刀具进口到国内销售。

虽是贸易出身,鼎泰高科却有更多想法。创始人搞核心技术的执念,让他不想让公司安于做个贸易中间商。而且自研好处显而易见,从远期看可以省去进口成本,并在价值链上掌握话语权。

从最初销售进口刀具,到自己做钻针、铣刀。鼎泰高科进而发现做这些工业刀具需要设备,于是想办法研发做刀具的设备。又发现设备核心部件的技术在瑞士企业手里,于是转而攻坚设备的核心部件的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鼎泰高科现在能生产精密度达0.05毫米,就是头发丝大小的钻针。受益于PCB的广泛下游,鼎泰高科未来应用领域能从3C向航空航天、汽车等拓展。

这揭示了现代工业的一种趋势——当企业因远见、对技术的执念、对市场需求的及时反应,不断向供应链上游爬升时,也逐渐获得了一种技术迁移的能力。这种能力反过来让企业很容易切入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

2007年,捷荣以塑胶件(也就是模具制造)起家,随着模具不断精密化,开始研发生产手机结构件,其客户从波导,逐渐变成OPPO、华为、谷歌。

到这里,升级似乎还属于自然而然。但最近,捷荣进入新能源领域,且底气十足。

轨迹类似的还有中汇瑞德。2009年,中汇瑞德为家电行业做继电器,属于五金件,当时的客户有美的、格力,现在客户则多了很多5G和新能源行业的巨头企业。

从消费电子产业、家电产业到新能源产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走进捷荣和中汇瑞德的工厂,便瞬间茅塞顿开。

随着手机越做越小,且越做越精,对散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捷荣一个重要业务就是做手机背板的结构件。而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同样要解决散热问题,其底层技术是一样的。

中汇瑞德起家的技术是给空调做温控系统,该系统通过电压变化实现温度调节。如今,无论5G基站,还是新能源充电桩的内部同样离不开电压调节,只不过高压更高,最终都是电能的转换。

难而正确的道路,最终殊途同归。

在东莞,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它们强劲了城市制造业的基底,也繁荣了创新的生态,为供应链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供应链的爬升是活的,因此也有了进化的能力。

供应链的未来,在供应链之外

企业常常不约而同地提到东莞的供应链优势。

有的企业把部分生产线放到长三角和中部,还有的尝试出海,在越南、泰国设了分厂,通过对比,体会更深。

东莞供应链最直观的优势是响应成本低。企业生产所需的绝大多数零部件,多数可在2小时车程内找到配套企业。捷荣表示,在东莞,新产品从设计图纸到样机下线,仅需18天。

这背后,是东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地带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距离香港、广州、深圳等都十分近,为企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物流通道。

拓斯达表示,东莞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拥有完整的产业集群,包括电子信息、家电、纺织、建材等多个领域,这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实现供应链内部的协同效应,降低生产成本。

除了成本降低,产业集群也有助于技术攻坚。

(叶瑞和摄影)

如今的工厂不只是黑压压又冷冰冰的流水线,而是带有极客风情的产业园,工程师文化悄悄生根发芽,逐渐兴盛。

在东莞,供应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往往与链主比邻而居。遇到技术问题,很容易互通有无。

有员工打了个形象的比方,自己遇到问题,可以请教隔壁某大厂的工程师,大家约个咖啡,反正就在隔壁。

而大湾区本身又最靠近国际市场,很多东莞企业就是在与国际切磋中逐渐强大。

捷荣坦言,早年很多欧美客户难搞,要求很多,公司只能不断回应客户要求。慢慢地,公司开始了解客户并能提前预知客户需求,再然后,可以给国外客户做咨询,做整体解决方案。

当学生成为老师,就可以从最初为客户解决一个小问题,变成如今给客户绘制一整张蓝图。

国际市场的客户,有时还能提高企业本身的敏锐度。中汇瑞德切入新能源行业比较早,那时国内甚至没怎么提新能源。企业的远见,来自一次与艾默生的合作,后者因为在欧洲的新能源项目,提前觉察到这个改变国运的产业风口。

故事讲到这里,东莞这个供应链的狂魔,其实已然跳出了供应链的范畴。

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有句著名断言——“城市的希望,在城市之外。”意思是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对于单一城市发展的意义。

而供应链的未来,同样在供应链之外。

其实东莞对于供应链爬升的种种努力,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再拘泥于供应链,而进入了产业链的范畴。

供应链前文讲过,是指围绕核心企业,从配套零件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链条。产业链则包含了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比如新能源汽车,从硬件的角度看,它包括电池、电机、传动轴、轮胎、刹车、车窗、座椅、车灯等等。从软件的角度看,它包括软件控制系统、汽车服务、汽车保险等。这些都是单独的产业,与生产新能源汽车相关联的产业所形成的逻辑关系和空间布局关系就是该汽车的产业链。

说得再形象一些,郑州是苹果供应链无可争议的枢纽,但其产业链的绝对链主,只可能在美国加州。

在全球范围内,像美国、德国、日本这样的制造业强国屈指可数。这些国家,也各有各的玩法。

在东莞这座世界工厂,能集齐这些国家制造业的“缩影”。更可贵的是,东莞还贡献了自己的方案。

东莞制造业的整体生态,像极了德国。

除了工匠精神,德国制造最厉害的地方,是其制造业生态的多样性。在德国制造业生态中,有政府适时政策的引导塑造,也有无数企业发挥中坚作用。

德国制造业生态就像黑森林,大型企业犹如参天大树,中小微企业像灌木和苔藓,两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工业生态。

别小看了这些“灌木”和“苔藓”,德国很多中小微企业,精耕细作某一细分领域,诞生了许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隐形冠军”。

如果说龙头企业的多少、产业链构成的完整度情况,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既有实力,那么产业链上拥有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小巨人”等高精尖特企业的数量,则是衡量城市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参考指标。

7月,工信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东莞有81家企业入选,数量排名全省第三、地级市第一,与深圳、广州一同成为“小巨人”最集中的城市。这些企业或许规模不大,但他们的最大属性就是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把一项技术练成“绝活”,实证着一座城市的制造业竞争力。

据统计,东莞“专精特新”企业90%以上分布在制造业,70%以上深耕细分领域10年以上,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50%以上企业主导产品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40%。

东莞制造业的爬升趋势,亦有日本的影子。

日本制造业如今的特点是名气在缩小,结构在优化,质量在提高。过去十几年,日本东芝、索尼、夏普等家电品牌在中国大败退,这被理解为“日本消失”的铁证。

比如东芝完全退出家电后,进入大型核电、新能源和氢燃料电池电站业务领域。目前,支撑东芝的核心业务是全球化布局的上游重工业务以及核电、新能源、氢燃料电池技术。这样的东芝不再为人熟知,也没有当年的体量,但重工技术的底子更加厚实。

在前端市场消失,在上游市场站稳脚跟。东芝的成功转型,几乎是日本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

东莞鼎泰高科也是类似的爬升路径,往更上游,突破最核心的技术。

相比德国和日本,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最为严重。却还是因为苹果、波音这样的超级链主存在,依然笑傲价值链的顶层。

东莞松山湖,也有华为这样的超级链主。

过去几年,华为在手机业务突破封锁的过程里,向整个制造行业的输出与赋能其实从未停止。

华为注重把握不同的产业链特征,而非单点突破,最终要实现的是整个供应链系统顺畅、安全。

这种全链路产业赋能的新模式,既需要对前沿技术足够的敏锐,又需要对技术落地有足够的把控力。一家公司真正的生态竞争优势,始终得益于整个产业链的进步。

未来,东莞还需要更多产业链的更多链主。

今年以来,东莞陆续遴选出9条重点产业链条、13家“链主”企业,按“一链一策”最大力度支持“链主”企业及产业链发展,增强产业链乃至整个经济的自主性、柔韧性、抗风险性和可持续性。

(东莞市委宣传部供图)

除了学习,东莞也有自己的突破。

像捷荣这类企业的“技术迁移”,从东莞最拿手的电子产业华丽转身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正是产业深度化的体现。

而东莞新能源从0到1的弯道超车,同样是最好的证明。

小结

这些企业的故事,东莞的故事,也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故事。

在东莞,创新来自于企业,来自市场的力量。但松山湖的崛起,新能源产业发轫,也有政府的推动。两者融合成中国制造业进阶的一个标本。

很多人可能对东莞制造业还有刻板印象,总以为世界工厂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样子。但在松山湖,在未来的谢岗,东莞越来越多的镇街,已经是另外的样子。

越来越多的厂房,为了减少偏差,全程自动化,车间里看不到多少工人。有些关键岗位,工人的工作主要是操控电脑软件。

工厂门口,杂货铺变成了连锁便利店,还配套了运动场所,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脸上,写满了这座城市未来的样子。

一座城市创新体系的落成,需要的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探索、整个产业链的参与,它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东莞将上下而求索。(供稿单位:东莞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陈伟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