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岭南

以人民为中心探索超大城市治理“黄埔路径”

发布时间:2023-10-23 09:48:0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陈赞亮 通讯员焦婵娟) 今年是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五年大变化”的答卷之年。5年来,该区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工作要求转化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全力为民造福的务实行动,用“绣花功夫”建设精品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品质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和民生福祉增进等方面持续练内功、下苦功、做实功,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为广州全面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探索出“黄埔路径”。

位于黄埔区云埔街道的创新公园。(李剑锋 摄)

5年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坚持“分区分类分步、科学平稳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各项工作,努力打开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空间,重点推进6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总用地面积33.78平方公里,累计批复改造项目30个,开工2117万平方米,竣工907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25277套,启动99个老旧小区和1个历史文化古村微改造项目,“三线”整治120千米惠及10万人。

5年来,全区累计新建、改造道路281.689公里。全面构建“9高16快4通道”现代化交通体系,加速落实高速公路“十大门户”立交工程,深度融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推进打造社区“10分钟公交服务圈”,以“新基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政府答卷——

城市更新质量与速度并重,赋能产业发展民生建设

过去5年,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狠抓项目“首开先建”,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在推动产城融合、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收入等方面都交出了亮眼的答卷。

在产业效能全面释放方面,全区已批城中村改造项目已规划落实政府产业用房等产业载体总建筑面积约817万平方米,68个项目改造后预计释放产业载体面积约2108万平方米。

同时还通过储改结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小鹏汽车智造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在大塱、何棠下、汤村等旧村项目释放的产业用地上成功落地。

在统筹配建公共服务资源方面,全区已批城中村改造项目已规划落实教育、医疗、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约360万平方米,新增学校61所,68个项目改造后预计可新增教育、医疗、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763万平方米。

目前已实现华师附属黄埔实验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开发区小学、广大附中黄埔实验学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黄埔实验学校、省人民医院黄埔院区、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多家名校、名医院落户。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用“绣花功夫”建设精品城市,全区共启动99个老旧小区和1个历史文化古村微改造项目,总投资约6亿元新增小区广场80个、儿童友好空间70个、绿化面积4.5万平方米,完成“三线”整治120千米,共惠及3.5万户、10万人。累计批复增设电梯项目553台,批复成片连片加装电梯试点小区8个,建成增设电梯408台,发放补贴4155万元,惠及群众13000多户。

群众收入稳步提升。文冲村级工业园改建为中国软件CBD,引进自动驾驶龙头企业百度阿波罗,集聚统信、麒麟等50余家国产软硬件企业,村社集体经济收入从每年200万元提升至4800万元。

鱼珠智谷产业园采取局部改造、微改造形式,2021年获得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改造后园区2022年总营收值约94亿,年同比增长104%。

大塱片区探索实施“旧村用地-集体留用地-政府储备用地”联动改造完成后,村集体收益将由1000万/年增至2.4亿元/年,村民人均年收入由6000 元/年增至12万元/年,形成节约集约用地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典范。

以路通城,交通体系提质升级。紧扣“三城一岛”发展空间布局,累计新建、改造道路281.689公里。全面构建“9高16快4通道”现代化交通体系,加速落实高速公路“十大门户”立交工程,深度融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花莞高速、广佛肇高速、东部快速路一期、永九快速、钟太快速相继建成并开放通车,提升“三城一岛”交通快速联系,知识城“五纵五横”骨干路网基本成型。

推动完成52条道路的升级改造,让老工业区全面焕发新活力,推进新材料产业园、翟洞产业园等15个产业园区的建设,致力打造中小企业发展的家园和乐土。

改善民生,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建成全区首家广医附属妇儿医院,区委党校新校区、广州海事博物馆、广州实验中学、黄陂中学等一批民生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轨道交通体系不断织密,大公交系统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区共6条地铁线路。

黄埔区有轨电车1号线串联了永和片区、长岭居片区、长平片区、水西村片区和新黄埔政文中心片区,弥补永顺大道沿线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空白,打造社区“10分钟公交服务圈”,新开公交线路18条、优化公交线路188条次,运营开通便民公交环线19条,打造区域复合“大交通”公共交通服务格局。

“双智”协同,智慧城市全面领先。生物岛自动驾驶便民公交线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公共交通领域开创全市先河,全区首条“水巴+公交+旅游”文旅便民环线覆盖长洲岛内生态旅游景观及历史文化景点开通运行。全国率先研发运用隧道智能拦截应急管理系统并实现全区30座市政道路下穿隧道、涵洞易涝点全覆盖,不断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品质。

“新基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智慧的路”,基本建成车路协同的城市道路融合感知体系,在科学城、知识城、生物岛区域范围内133公里城市开放道路的102个路口和路段,规模化部署1318个AI感知设备、89个V2X路侧通信单元等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

32个路口通过交通信号自适应控制实现路口车均延误下降约20%,开泰大道、开创大道等6条主干道实现路口不停车的“绿波通行”,有轨电车1号线路段实现信号智能优先。

部署“聪明的的车”,打造“全球首个服务多元出行的自动驾驶MaaS平台”,开放无人驾驶出租车、无人驾驶公交车、微循环无人驾驶小巴、无人驾驶巡检车、新物种5种自动驾驶车型,实现自动驾驶巡检,实现全区全域交通运输动态监测“一张图”、运营管理“一张网”。

全区累计开放六批次三种级别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156条、双向约456公里,首批50台智能网联示范应用车辆落地运营。推动“新城建”平台经济和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产业在园区集聚,知识城10平方公里CIM平台融合示范区落地运用。

百姓阅卷——

黄埔旧改“巨无霸”有速度更有温度

“正好可以住下一家人,好开心!这一刻已经盼望了2年多,今天终于拿到了心水的户型!”2022年6月18日,沙步旧村改造项目首个安置地块摇珠现场,最早一批签约的村民钟阿姨摇到一套四房的户型后高兴地说。当天共有512户村民分到了新房,仅用时3年多,沙步旧村改造项目便实现首个安置地块摇号分房,再次刷新了城市更新的“黄埔速度”。

作为广州市“东进”战略主轴上的沙步旧村改造项目是黄埔区体量最大的旧改项目,也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沙步旧村改造项目以民生为重,围绕城市公共水系绿廊高标准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补强片区设施短板,强化城市公共利益保障,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高片区居民生活幸福感。

“智慧的路”+“聪明的车”

“这两年在黄埔出行体验提升了很多,自动驾驶这种听起来很遥远的科技已经融入我们普通居民的生活中。”黄埔区居民李骄阳分享了自己交通出行的变化,“像我自己开车的时候,使用百度地图会有建议的车速,根据车速经常能够连续通过很多路口都不用等红灯,在等红灯的时候,它也会有倒计时的提醒,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出行效率。”

2020年8月,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启动了“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面向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的智慧交通‘新基建’项目”建设。项目在黄埔区科学城、知识城、生物岛区域范围内,选取了133公里城市开放道路的102个路口和路段,路口平均延误降低20%,车辆平均行程时间下降25%,在核心干道开泰大道东往西方向更是实现一路绿灯通过12个路口,让市民出行明显感受到交通顺畅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小切口”推动“大变化”

“变化太大了!以前这里到处破破烂烂,连地砖都是坑坑洼洼的,我们想活动都没有空间。”在黄埔街东苑小区生活了20多年的秦大姐说,东苑小区很多是解困房,本身配套就不太齐全,再加上长时间没有维护更显陈旧,很多老邻居都搬走了。“现在经过改造后,这里活动场地又大又干净,绿化也好漂亮,楼房也变新了,一切都变好了。”

2021年3月,由黄埔区财政总投资1059万元的东苑小区微改造项目动工建设,涉及用地面积约3.52公顷,惠及988户居民。项目按“完整社区”标准谋划,包括房屋建筑部分和小区公共部分,长者饭堂、环卫驿站、健身设施、幼儿园和公共停车场等配套一应俱全,解决了小区老龄人群爬楼难、顶楼漏水、消防通道不畅通、“三线”乱搭挂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居民群众真正成为社区发展的参与者、策划者与享有者。

专家把脉 ——

黄埔应研究新形势新问题,率先探索段城市更新之道

广州市城市治理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孙占卿指出,近年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坚持“拆、治、兴”并举加快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各项指标数据连续多年领跑全市,创造了城市更新的黄埔模式。该区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创新了清单管理、并联审批,用地置换、规模腾挪、公配统筹等模式,通过城中村改造释放产业空间、拉动经济增长、改善了人居环境;在城中村改造中,该区注意突出历史文化元素和现代规划相结合,如文冲旧改项目打造了广州幸福里社区,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宗祠等古建筑,新增了非遗传承、经典园林、商业街区等特色场景,还通过引入方块咖啡等年轻品牌,探索了古建筑活化利用,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好去处。

随着城市更新进入深水区,黄埔区需要进一步研究新形势新问题,率先探索新阶段城市更新之道。

一是探索做地模式的实施机制,过去十多年广州的城中村改造模式主要建立在土地增值规律之上,通过拆除容积率低的自建房改建为高楼,引入房地产开发实现改造平衡,这种做法的好处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村民和开发商双赢,但也增加了社会运营成本。2023年广州市政府连续出台多项统筹做地制度,在实施中仍然需要进一步细化,黄埔旧改项目数量多,正好成为做地模式的实验室。

二是探索连片开发,住建部63号文强调加强统筹谋划,合理确定城市更新重点、划定城市更新单元。鼓励地方拓展视野和空间,综合统筹城市更新与城市街区、片区和城区整体融合,黄埔区城中村数量较多,实施连片开发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也可以通过城市更新优化区域结构。

三是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广州要完成66万套包装性住房建设,其中公租房3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60万套,共有产权住房3万套,黄埔区应该坚持城中村拆、治并举,利用城中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村民)市场化租赁房,以多种形式规模化实现新广州人的租赁房保障,营造多类型、多层次的城中村住房租赁体系。

责任编辑:陈顺盛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