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

东莞理工学院吹响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集结号

发布时间:2019-01-11 15:32:35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黄楚芳 实习生 陈晓虹 报道)1月11日,2019年“主流媒体看莞工”集体采风活动走进东莞理工学院。作为教育部选定的唯一地方院校代表,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多模式特色产业学院推进产教协同育人的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开办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IEET工程教育认证。

据了解,为更好地掌握一线人才需求,学校坚持“开放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融合创新”的办学思路,与松山湖国家高新区、部分全国百强镇及龙头骨干企业紧密合作,派出40多支师生小分队开展科技产业创新服务,发挥二级学院理事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动态跟踪产业前沿信息,掌握一线人才需求。派出到模具制造专业镇横沥镇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开展产业科技服务的过程中,积极寻求“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合作分工模式,先后有400多名学生在基地实习、就业、创业,协助横沥模具学院每年培训技术人才200多人,形成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推进的良好态势。

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表示,“现代产业学院的创建,开辟了区域特色创新要素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改变了基于学科逻辑配置办学资源的传统组织建制,创立了基于产业需求逻辑的新型工程教育组织,全面促进了产教资源的深度整合。”2018年,学校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出台《东莞理工学院思想政治质量提升工程实施工作方案》,全面统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一体化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开展思政课质量年攻坚战,以问题导向开展集体备课和专题教学,积极创新思政课授课方式,开展复合教学模式改革,开设《东莞故事》《批判性思维》等特色课程。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全面推进,区域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广东省正从制造业大省迈向制造业强省,东莞正在通过进一步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引擎,对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目标、规格及人才培养能力等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p#副标题#e#

据介绍,面对新形势,2019年1月7日,该学院召开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东莞理工学院争创一流本科教育2025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坚持创新实干、特色发展,聚焦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关键点,强调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强本科教育基础建设和改革实践,激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引导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培养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全方位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布局,把“大湾区、大产业、大平台”所蕴含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动能和人才培养能力。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建成。通过持续建设与改革,在“双万”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涌现一批标志性教育教学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产学融创特色鲜明,学习环境智慧泛在,师生发展生态优良,内部治理科学有效,国际合作开展深入,大学文化笃实致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行动计划提出了十大主要建设任务:加强党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大力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构建一流应用型课程体系、深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国际合作育人、建设本科教育卓越质量文化。

行动计划将进一步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在职称评聘中增设“教学型教授”和教学型副教授”岗位。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将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淘汰“水课”。建立核心课程主讲教师末位淘汰和竞争上岗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积极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

成洪波表示,高等教育版图调整中人才培养能力比拼将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内容。学校将以内涵建设和综合改革推动本科教育质量提升,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有特色、更开放、更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人才培养体系。

责任编辑:陈伟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