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厚植千年文化底蕴 写好以文兴城文章

发布时间:2023-07-12 10:48:36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陈赞亮 报道) 文化,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被誉为“珠三角翡翠绿洲”的增城是一个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邑,自古以来,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内涵丰厚,景色宜人,文人名士荟萃,还拥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和特色美食。近年来,增城区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大局,聚焦“诗意增城”“甘泉文化”“影梦成增”“文艺增城”等发展主题主线,不断厚植城市文化底蕴,加快推进文化强区建设。

(主办方供图)

挖掘诗词底蕴 培育诗意增城

增城是“粤词之祖”崔与之、“南粤先贤”湛若水等诗词大家的故乡,韩愈、苏轼、陈献章、王阳明等著名文人曾到此留下许多经典诗作。增城悠久的群众性诗词创作繁荣至今,增城区作家协会、东荡子诗歌促进会、荔乡诗社等多个社会团体,围绕增城绿色发展、文旅融合、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创作出大批优秀诗歌作品。今年伊始,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为增城区授牌“中国诗歌创作基地”,这是增城助力广州“诗词之都”建设贡献的一个生动写照。

近年来,增城区用诗歌讲好增城故事、传播增城故事,将增城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诗词创作高地、思想文化高地。先后举办了“2022湾区诗会·诗意增城”、“诗意增城”诗歌音乐晚会、“全国诗歌创作大赛”、“全国著名诗人走进增城”、“诗赞荔乡”诗词大赛、“东荡子诗歌奖”颁奖典礼等诗歌活动,引进“十大诗人”落户增城,出版了《当代诗人笔下的增城》和《发现增城美》等一系列诗歌作品,为广大市民群众营造诗意文化环境。

据介绍,增城不仅诗词文化底蕴深厚,也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极富诗意的地方,在这里能体验时尚田园的诗意生活。增城区坚持“一盘棋”的总思路,立足全区山、林、水、泉生态资源禀赋,将生态保护和自然修复理念融入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发展全过程,擦亮了全域生态底色,形成了“一廊一环三轴两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目前增城区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9家、省级度假区1家,建成精品民宿约30家,其中3家入选首批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点名单,入选数量位列广州第一。

接下来,增城区将以创建诗意增城为契机,一方面依托中国诗歌创作基地,全力创建中国诗歌之乡,开展诗词文化特色实践,举办系列诗词特色活动,鼓励活化利用诗词文化地标;另一方面把优质精品民宿资源打造成“诗意栖居”示范点,加快“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市民能在绿美增城中感受“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诗意共远方”的美好意境。

重塑莲花书院 弘扬甘泉文化

今年2月下旬,选址在增城区南香山森林公园内的莲花书院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莲花书院遗址作为明代湛若水创办的40余所书院中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且保存完整的重要遗址。莲花书院建设项目包括讲堂、先贤祠、正堂、甘泉广场、牌坊等主体功能建筑,项目的完工将为国内外研究、展示、宣传甘泉文化提供最重要的载体平台。

众所周知,岭南心学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儒湛甘泉是岭南心学的核心代表人物,作为五十六名南粤先贤之一,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入祀孔庙的大儒陈献章的衣钵传人。他所创立的“甘泉学派”,与王阳明的“阳明学”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是与王阳明齐名的明朝文化“双子星”。

为提升甘泉文化的影响力,增城区在2022年启动甘泉文化工程,从加强甘泉文化保护传承、深入开展甘泉文化学术研究、加强甘泉文化展示推广、推动甘泉文化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等方面系统推进甘泉文化工程建设,通过短视频等形式邀请“名家解读湛甘泉” ,进一步推动甘泉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目前,增城启动了一代大儒湛甘泉纪录片剧本创作及实地拍摄等工作,把甘泉文化打造成增城、乃至广州高质量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文化名片。同时正在大力推动甘泉文化纳入广州东部枢纽规划,与属地高校联动推动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成立甘泉文化研究中心,探索推动市一级甘泉文化研究会成立,进一步擦亮甘泉文化名片。

利好政策扶持 助力影梦成“增”

2023年广东省电影年会暨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峰会在增城召开,会上签署《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联盟倡议书》,发布《广州市增城区影视拍摄服务指南》,吸引更多优质影视企业落户增城。第二十三届全国院线影片推介会在增城区举办,吸引200余家企业、协会共600余人参加,推介影片超160部,规模为历届之最。1978电影小镇入选了广州市首批影视拍摄基地。《旷野之境》《一闪一闪亮晶晶》《寻她》《一树桃花千朵红》《想见你》等多部电视剧、院线电影在增城取景摄制.....在自然环境优美、政策利好的加持下,增城区正在逐渐成为湾区热门影视拍摄基地。

近年来,增城区抢抓大湾区建设机遇,依托广州市(增城)影视产业孵化基地,构建影视产业新业态,出台《增城区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增城区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修订版)》等影视文化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营造影视企业在增城取景拍摄良好创作氛围,引进影视类公司及工作室500余家。增城区目前已吸引中国戏曲电影发展论坛、华语音乐传媒盛典、华语戏剧盛典等影视IP落户1978电影小镇;成功举办华语电影嘉年华、华语电影高峰论坛、华语戏剧盛典颁奖典礼、中国戏曲电影高峰论坛、第二届新时代戏曲电影发展论坛等影响较大的电影活动,被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影展官方指定为展映点,被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组委会指定为影视教育培训实践基地。

同时,为打造湾区级电影科产教融合基地,增城区多措并举,一是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广州城市职业学院、1978电影小镇已签订共建协议,大力推进大湾区重点影视项目“增城电影科产教融合基地”建设;二是成功举办“拍在增城 影梦成增”1978电影小镇摄影及视频创作大赛。三是启动国内首部XR虚拟全景拍摄电影项目《开往边境的列车》,致力打造以“XR虚拟电影拍摄技术”和“电影工业化”为核心的世界级电影拍摄制作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工业新高地。

增城正在以澎湃的创业激情,聚集优秀影视团队织梦造影,共谋影视产业发展。宝盛国际创新中心文化产业基地、1978数字文创小镇、1号智谷等产业载体不断做强,培育超高清、虚拟现实、游戏游艺、传媒影视、直播电商等数字创意产业新业态,全力打造湾区级影视产业孵化基地。增城正在把“影梦成增”作为重要产业名片向湾区宣介,让更多的影视资本、技术、人才在增城汇聚,成就价值与梦想。

传承发展并重 打造文艺增城

增城是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品种多、品质优、品牌响。在增城,荔枝不仅是佳果,更是文化IP。今年以来,增城立足“文艺增城”品牌塑造,创新打造“挂绿之夏”2023广州增城荔枝文化旅游季新模式,实现了由节到季、从古到今、一点多面、传承创新的大胆突破。

以音为介,广州增城万人荔湖音乐节拉开了挂绿之夏”2023广州增城荔枝文化旅游季的序幕,独具增城特色、岭南风韵的《挂绿之夏》《如何为何》原创歌曲在增城发布,引入“中国好哨音”品牌活动,让群众在享受“唇齿间的艺术”,合力唱响“挂绿之夏”。以荔为媒,创新推出“南国有佳‘荔’”、“荔枝到‘佳’,增城给‘荔’”、“增城荔枝文化推广官”等宣传活动,为“增城荔枝文化”和“文艺增城”的城市品位发声。以展兴文,举办《读者》杂志插图艺术作品广州增城展、岭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精品展、石湾陶塑十二生肖文化展、彩韵生辉”全国非遗作品增城展等四大展览,多样展品折射千年古邑历史底蕴。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无形而有力。结合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增城区推出“好书相约”“诗想者”“学海艺谈”“挂绿人文讲堂” “因为你”等五大文化品牌,让群众在家门口尽享“文化盛宴”。依托旅游景区、酒店民宿、社区商圈等,打造你好阅读空间、遗榄无余云水间榄文化馆、中海荔府方舟文化客厅、瓜岭水乡文化空间、万有万达文化空间、柒舍云宿图书馆等一批公共文化空间,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活化传承非遗,邀请全国百项非遗传承人进荔枝果园、进商圈、进景区、进社区,举办增城非遗沙龙,以非遗赋能文旅融合。到增城,住文艺民宿。基于地理、历史文化的整体文艺调性,增城盘活古村落、旧农房,深挖民宿文艺内涵,积极打造“文艺民宿”IP,展现增城民宿独特的生活美学和文化价值,成为增城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慕吉·云溪山居民宿、宛若故里、吾乡石屋、1978艺术村等精品民宿与音乐相结合,碰撞出新时代别样的文艺风情,吹响了“到增城住文艺民宿”的号角,吸引了众多游客们前来增城文艺民宿体验“微度假”生活。

绿美增城,身心得益。增城区位置优越,文化底蕴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胜地。绿美增城千人环湖跑、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自行车挑战赛、粤港澳大湾区铁人三项赛、龙三格斗环球拳王广州邀请赛等湾区高端赛事品牌落户在景色多样、景致多彩、景观多元的增城,推动增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增城区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大局,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加快推进体育强区建设,承办广东省男子篮球联赛广州队主场赛事、广东省学生乒乓球赛、广州市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等赛事,将体育赛事办出特色、办成品牌。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增城落实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荔为媒、以文赋能、以旅兴商、以体引流,为文艺增城IP打造增添了无限亮色,为推动文旅体农商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责任编辑:陈顺盛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