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大湾区

大湾区智慧城市院士论坛在深圳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2-11-15 09:29:44 来源:中国报道

(通讯员供图)

中国报道讯 (黄楚芳 通讯员袁仕联) 11月14日,由广东院士联合会牵头举办的西丽湖论的平行论坛——大湾区智慧城市院士论坛在深圳成功举行,打响2022西丽湖论坛第一炮。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结合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战略研究”中期成果汇报,论坛以“双碳战略与智慧城市”为主题邀请了范滇元、谢和平、叶嘉安、欧进萍、张建云、李建成、郭仁忠、王复明、孟建民、陈湘生、吴志强、陈军、任洪强、罗智泉、唐洪武、李清泉、仇保兴、刘耀林、张晓春、张辰、倪阳等40多位院士、大师围绕智慧建筑、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交通、网络安全、绿色低碳发展等议题以主旨报告及沙龙对话等方式参与论坛。来自相关行业的协会、学会代表,国内大数据与智慧城市领军企业技术人员,科研院所、开发商、运营商、集成商等相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300余人出席论坛。

会上,广东院士联合会联手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行举办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旨在借力金融支撑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合作,实现创新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促进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人才链协同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最强阵容”组团赋能湾区智慧城市建设

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广东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庆顺表示,2018年中国工程院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在深圳签约,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广东研究院,打造区域性工程科技高端智库,由省科技厅与省科协共同负责运行,秘书处设在省科协。2018年到2022年一共立项了71个项目,凝聚了147位院士和省内将近100多个专家团队,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聚焦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围绕广东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工程技术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的研究。

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高战军表示,广东省和深圳市是中国工程院最早开展院士合作的地方之一,也是最早开展战略咨询的地方之一,中国工程院与广东省共建的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广东研究院,与深圳市共建的中国工程院深圳院士活动基地,以及全国唯一由院士自主发起的广东院士联合会,都为推动工程院与地方合作,为广东和深圳开展战略咨询,助力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中国工程院将充分发挥国家高端智库作用,支持院士们在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重大课题上开展决策咨询,推动院地合作迈上新台阶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郭仁忠指出,广东院士联合会是全国唯一由院士自主发起、院士自愿组成的全省性科技社团,旨在团结和凝聚国内外广东籍及在广东工作院士的智慧和力量,并以此为平台为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目前,登记在册的会员院士有332位,密切联络服务院士达556位。2016 年受深圳市委时任主要领导邀请,院士联合会落户深圳,围绕深圳政企需求,做好“搭平台、引人才、导项目、献良策”的事情。今年为支撑西丽湖论坛这一深圳市重点打造的国际化创新论坛品牌,以深圳需求为导向,院士联合会牵头举办两场平行论坛。其中,大湾区智慧城市院士论坛组织了40多位院士专家,涵盖了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关键领域的领军人物。

深圳: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近年来,深圳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相继实施了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海洋、智慧社区等一系列惠民工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开花,数字点亮市民便捷的生活。目前,深圳已实现81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网上办事平台,全市95%以上的个人事项和60%以上的法人事项都进入了“i深圳”App。早在2010年,深圳就提出“打造智慧深圳”的概念。今年5月发布的《深圳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成为全球数字先锋城市。到2035年,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成效更加显著,实现数字化到智能化的飞跃,全面支撑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更具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数字先锋城市。同时配套制定了包括5G基站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建设等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到2025年,将建设5个以上智慧城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以上前沿交叉平台和20个以上智慧城市重大功能型产业创新平台等,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200亿元,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政务信息共享示范市和首批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

深圳市政府副市长张华表示,希望落户深圳的广东院士联合会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在联络、服务院士、汇聚创新要素、推进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为深圳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智库支持和人才保障。深圳市政府将持之以恒全力为院士专家们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为专家人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通讯员供图)

院士专家纵论“双碳”战略下智慧城市创新发展

中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发展中仍然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加紧推进双碳目标、建设生态智慧城市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在“双碳”战略目标下,如何实现城市建设“智慧”“双碳”一把抓?15位院士专家通过主旨报告分享了其团队在智慧建筑、智慧产业、智慧交通、网络安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为智慧城市建设总结了湾区经验,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沙龙对话环节,院士专家们围绕智慧城市、低碳和绿色发展进行了主题研讨,对大湾区智慧城市创新发展、探索低碳绿色发展新路径提出宝贵建议。

郭仁忠指出,智慧城市涉及领域很多,涉及的专业非常细,不同领域、行业、技术学科,要交叉融合、形成合力,要形成可行的工程逻辑。建议把城市问题挖掘出来,把技术形成体系,体系形成理论,理论回过来再形成工程逻辑,再服务于智慧城市。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有相关的体制、机制和法治来统筹和协调。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刘耀林认为,从智慧城市来讲时空大数据是它的基础和底板,时空大数据包括对地观测数据以及社交网络的大数据。怎么把大数据变成符合智慧城市所需要的数据?要对大数据的质量评价、纠偏,来提升质量。另外还需提升智慧感知能力,比如对于智慧空间,要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地对这个城市进行感知,获得实时感知,应对城市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并及时纠正。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地球系统科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李满春提出,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全国各省/市/县的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上,坚持了三个方面的理念:一是生态文明理念,重点是底线和顶线的思维;二是量力而行,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时候,充分考虑到水土资源对于国土空间利用的支撑能力;三是科学发展,也就是说,既要优化,又要治理。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表示,广东的高温天气是持续的,温度只要升高一度,要想把它降下来,大概产生10%-15%的能耗损耗。也就是说,升高1℃,就浪费15%的能源(即浪费电、钱,或者多交碳)。狭义建筑的碳排放大概在全国占20%,广义来看,把跟它相关的材料、运输等都放进去,大概能占到50%。在建筑方面如何做到绿色低碳,应该以设计为先导,总平面的布局,不是设计好了之后,再包装成绿色建筑;其次,在建筑设计上有气候缓冲器、分时分区对待方法、拔风处理。

广州交通大学(筹)党委副书记邢锋指出,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说,每个阶段都有减排措施。1、reduce。减少总体的材料;2、尽量用一些低碳的产品/建材,代替一些高碳的建材;3、recycle。建筑废弃物拆除之后做绿色消纳,做资源的再利用。建议建筑废弃物使用也可以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部分。比如建立一个数据库,哪个地方要新建,哪个城市有更新需求。新建的结构需要什么样的建材产品,优先采用废弃物的处理产品。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姜卫平表示,时空基准是一切地理信息的表达基础,目前主要通过卫星导航的定位来表达,比如北斗。所以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基础设施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时空信息是很重要的基础设施,跟传感器系统、通信系统、大数据处理系统一样,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第四大基础设施。

何镜堂建筑创作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中平表示,何镜堂院士提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其实也是从另一方面回应碳中和以及低碳策略。举个例子,何镜堂工作室是用一个30年代的旧建筑改造的,它是一个院子、旧建筑和室外环境结合在一起的全新的舒适的工作环境。很多院士专家参观过,大家对它的评价非常高,这就是尝试用另外一种方式去创造一个不同于高楼大厦的工作环境,因地制宜。

 

责任编辑:陈伟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