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岭南

广东: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超过3400亿元

发布时间:2021-10-13 15:41:43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陈伟赞 报道)10月13日,从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省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超过3400亿元,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超过87万人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5万件,均居全国第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GDP)从2015年的2.47%提高到2020年的3.14%,位居全国前列。

参加发布会的有,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吴艳玲,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詹若兰,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程文章。发布会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邓鸿主持。

邓鸿介绍,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广泛深入宣传该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主要目标、重大举措,省新闻办将举办“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该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六场。《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近日已正式印发实施。为了引导社会公众深入了解、关注支持广东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发布会邀请到了省科技厅、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农业农村厅、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介绍《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龚国平介绍,广东省委、省政府牢牢扭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动摇,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推动该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取得重要突破,自2017年起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首位,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超过3400亿元,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超过87万人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5万件,均居全国第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GDP)从2015年的2.47%提高到2020年的3.14%,位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3万家,均居全国首位。新冠疫情防治科研攻关走在全国前列,现代农业技术攻关、环境污染治理科研攻关取得积极进展,科技为乡村振兴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获得国家批复同意,散裂中子源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投入运营或启动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现零的突破,建成10家省实验室及一批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

科技创新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彰显,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更加紧密,“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等改革举措有效推进。与创新型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多层次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拓展。六是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和新型业务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科技金融结合、科技成果奖励、科技人才引进培育等改革工作有序推进,科技现代治理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龚国平表示,中央已在大湾区布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标世界一流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十四五”期间,将结合广东省实际,融入国家战略目标,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按照“1+2+7+10”的发展思路谋篇布局。即,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1条主线”,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突出国家重大需求、世界科技前沿等“七个聚焦、七个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十大重点行动计划”。

在发展目标上,到2025年,将奋力实现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展望2035年,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将进一步增强,主要创新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广东成为引领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力量。同时,规划设置了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等10个量化的预期性指标。其中,在研发投入强度上,力争“十四五”期末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左右,超过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的投入水平;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到10%,相对于“十三五”期末(5%)实现“翻番”,加速追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入水平。

第一,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着力增强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并以重大创新平台集聚高端人才、承接重大项目,打造一支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王牌军”。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建设大科学装置群,优化完善实验室布局,打造高水平科研院所和研究型高校,形成比较完善的科学研究体系。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等,提高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形成更加有效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进一步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发挥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重大合作载体作用,全面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带动“一核一带一区”创新协调发展。

第二,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着力强化源头创新供给。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围绕量子科学、中微子、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领域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在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传感等领域开展研发布局,加快实现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

第三,聚焦经济主战场,着力提升支撑引领能力。进一步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补短板、锻长板”,在芯片设计与制造、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种业等重点领域狠抓“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制定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国家级高新区地市全覆盖,大力支持高端创新资源向高新区集聚。

第四,聚焦人民生命健康,着力服务美好生活需求。围绕重大突发传染病和重大疾病防控、农业农村发展、碳达峰碳中和“3060”工作部署,常态化开展新冠疫情科研攻关,布局建设P3、P4实验室,实施科技支撑种业振兴行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增强社会民生领域技术支撑能力。

第五,聚焦企业创新能力,着力强化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大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率先实现省属国有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

第六,聚焦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聚焦重点领域创新人才需求,精心组织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为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签证、税收优惠、服务保障等提供便利,吸引集聚更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广东创新创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用足国家、省、地市乃至县区各级人才政策的叠加优势,大力营造育才、引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第七,聚焦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创新治理现代化。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统筹推进该省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改革事项,在科技项目组织管理、科技计划监督评估、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等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重大改革关键牵引作用,推动该省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龚国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是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广东的重大机遇和重大使命。“十三五”期间,粤港澳三地已经有了紧密的科技创新合作,“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等改革举措不断深化,科技计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积极向港澳开放。省财政科研资金直接过境拨付1.5亿元,约9000名境外高端紧缺人才已享受到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启动建设了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34家面向港澳创建的创业孵化载体、50多个创新创业平台,吸引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十三五”期间该省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长近两倍,从2015年末的54.2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41.86亿元,涌现出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有7项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吴艳玲介绍,近年来,围绕国家及该省的重大发展战略,努力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实现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全覆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7年的38.71%提高到2020年的53.41%。同时该省高校积极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19所高校120个学科入围ESI排名前1%,全国排名第4;去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69项,全国排名第3;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114项,占全省授奖总数的63.3%。可以说,高校已成为该省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接下来,将主要从四个方面为该省实施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一是大力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对纳入国家“双一流”计划的高校给予持续支持,并推动华南农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进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行列。加快推进该省新一轮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汇聚世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加快提升该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培育一流创新成果。

二是加快推进高校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组织高校聚焦理论前沿、技术前沿、产业创新前沿开展源头性创新。“十四五”期间,将在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上下工夫,以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该省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是加快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鼓励和支持高校在高端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服务等方面大胆创新,吸引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全省科技人才高地。同时,将进一步扩大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实施青年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加快培育一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青年拔尖人才。

四是进一步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高校科研组织管理模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加快完善科研人才分类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科研人才,分别建立以知识创造、创新质量、学术贡献、成果价值等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全省高校大力全力营造促进原始创新的良好环境生态。

詹若兰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十四五期间,广东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用好“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和企业优势,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体系化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抓好三个层面的创新工作。

一是抓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和现代化水平,突破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为了解决该省智能终端、汽车等产业链芯片供应问题,该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等单位大力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加快构建广东集成电路的“四梁八柱”。一方面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大力推动中芯国际12英寸线、广州粤芯二期产线等重大项目引进建设,研究推动芯片应用牵引工程,开展自主可控芯片应用推广示范;另一方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谋划建设12英寸研发工艺线,组建产学研合作的国家级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等,形成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抓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供给。围绕该省二十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形成更加具有创造活力和区域协同性、分工协作机制明确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

三是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催生更多的自主创新、颠覆性的创新成果。

程文章介绍,“十三五”期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农业系统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队伍的建设,加大力度支持农业科研项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十三五”末超过70%,位居全国前列,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十四五”期间,将紧紧把握“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围绕广东乡村振兴迈进全国第一方阵的阶段性目标,从以下五个方面的创新,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技术创新方面,紧紧围绕“十四五”广东农业科技十大主攻方向,粤系种猪种质创制与产业化,南美白对虾种质创制与产业化,广东重要农作物功能基因挖掘与应用,南方耕地土壤退化阻控技术,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微生物组研发与应用技术,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岭南特色水果智能采收技术,岭南特色水果功能性研究与加工技术集成,南药道地性高品质生产与功能开发技术,重大动物疫病新型高效疫苗研发与应用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力争在一批关键技术上有突破。

二是平台创新方面,加快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强化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积极争取创建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

三是服务创新方面,打造1个省级农技推广服务驿站、51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100个县级农技推广服务驿站、10000个乡土专家,构建“1+51+100+10000”的农技服务模式。组织实施农业技术乡村行活动,组建“广东农业技术服务轻骑兵”,以小分队的形式深入田间地头,切实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

四是机制创新方面,要构建农业科技和产业化的连接器,形成从科技到产业的无缝对接,加快农业科技的转化和产业化。

五是协同创新方面,发挥深圳农业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作用,加大粤东西北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支持力度,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徐庆锋表示,“十三”五以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着力打造有活力的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培养有能力的医学科技创新队伍,完善有效率的医学科技服务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国家级科研平台数量全国第三位,从事重大传染病科研攻关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医学领域科研项目经费占全省科研投入的30%以上,国家级和省级获奖项目逐年增加。

二是科技创新为新冠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省卫生健康科技工作者勇挑重担,协同创新,连续作战,在病毒培养、分离、溯源、抗体和疫苗制备、发病机理研究、流行病学调查、老药新用、诊断试剂、中医药配方、防治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系统性、突破性成果,为科学防治新冠肺炎提供了广东方案,为打赢新冠肺炎防治总体战、阻击战、攻坚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高水平医院建设推动科技创新。2018年起,省政府投入150亿元建设50家高水平医院,投入87亿元建设呼吸、肾脏病、肿瘤、心血管、精准医学等五大国际医学中心。科研平台、团队建设明显提升,成果产出明显增加,推动广东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健康湾区建设给该省的医学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落实构建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对医学科技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科卫协同,完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深化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领域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调动医学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科技创新良好生态。

二是以重大疾病防控为导向,以高水平疾控中心和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为龙头,以公共卫生应急、快速检测、疫苗研发、中西药新药创制和生物安全等为重点,健全公共卫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整体提升重大传染病防控科技支撑能力。深入开展新型冠状肺炎“可溯、可诊、可防、可治、可控”方面合力攻关,用好科学技术防疫利器,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控制到最小。

三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建设50家高水平医院和5家国际医学中心为龙头,对标国内最优和国际前沿,力争在平台、队伍、项目、成果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支持科研型医院的建设,争取更多的国家级临床研究平台落户广东,把省医学科学院、省中医药科学院打造成为技术支持服务平台,以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加快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指南、规范、共识等,让人民群众享有越来越好的卫生健康服务。

责任编辑:黄楚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