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 徐洁芹 曾妮) 黄埔区龙湖街迳下村的水稻田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的指挥下,多辆无人驾驶拖拉机田耙飞转,不一会就完成了土地耕整。随后,无人驾驶变量施肥机在空中不断穿梭,顷刻间便完成了农药喷洒工作。这是发生在黄埔区春耕备耕会现场的一幕,这种动动指尖就能完成耕种的智慧农业模式让人大开眼界。
3月9日,黄埔区政府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在黄埔区龙湖街迳下村举办广州市2021年春季农业科技下乡咨询活动暨黄埔区春耕备耕现场会。黄埔区以“科技农业+休闲旅游”创新带动美丽乡村建设,涌现出迳下村、莲塘村等一批特色精品村。2020年,全区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9%,创近16年来的最高增速;行政村100%达到省定干净整洁村标准和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
科技助力
黄埔奏响春耕进行曲
今年的春耕备耕会“科技范”十足,特别是现场展示的无人驾驶农机耕作、植保无人机精准植保等无人指挥农业项目令人耳目一新。
“与传统的耕作方式不同,今天采用的无人机变量施肥,结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可以对农作物‘察言观色’,快速获知农作物生长的营养丰缺情况,根据作物的长势不同控制施肥量。”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博士周志艳介绍,这种方式可以大幅度减少劳动力投入,且肥料撒施均匀、用量更精准。
一直以来,黄埔区高度重视科技引领,把科技农业定为黄埔农业发展的方向,积极推动科技强农、科技兴农。
“黄埔区农耕用地相对较少,因此我们更加注重用科技手段,提高农耕的质量和产量。”黄埔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陶风介绍,黄埔区正大力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把科技种田作为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努力转化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提高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
今年2月,黄埔区引进了罗锡文院士团队的“无人农场”,计划利用大吉沙100亩水稻田,打造黄埔区“无人农场”。从水稻播种、施肥、喷雾、收获等全过程无人化,努力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难题,保障重要农产品供应和粮食安全,真正“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无人农场是实现智慧农业的一种途径,包括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等五大特点。同时,主要依托生物技术、智能农机和信息技术等三大技术的支持。
“无人农场能有效提高作业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和肥料农药的利用率,实现全天不间断作业。”罗锡文举例说,过去犁地,在高强度的劳动下,一个劳动力和一头牛,一天最多2亩地,而使用无人驾驶拖拉机50亩地,3个小时就可以翻整好,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时,去年罗锡文院士团队发现,相比当地传统施肥方式,在使用无人机精准施肥的情况下,增产比例高达10%。
农业机械化等先进春耕生产正在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如今的黄埔,田间地头的一派繁忙景象,透着浓浓的“科技范”,耕作的农民、先进的农机、娴熟的机械手,共同绘就一副热闹非凡的“春耕图”、一副农村新风景。
“我们的初衷就是希望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把作业人员从繁重的驾驶操作中解放出来,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罗锡文说。
陶风表示,希望以大吉沙为例,探索建立无人农场的标准化建设,争取抢占无人农场全球高地,以科技创新助力黄埔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活动现场共有30多家农业企业参与开展农业技术展示,8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接受广大农民咨询,广泛宣传春耕技术和春播文化,并向农户和群众现场发放优质种子和春耕文创产品。
扶持升级
水稻种植补贴标准居广州市前列
据悉,2020年,黄埔区农业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全区农民收入快速提升,农村居民总收入(不含补助收入)超过100万元的经联社占总数的82%,集体经济强村比重稳步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同比增速7.5%,高出城镇居民1.1个百分点。
今年,黄埔区将进一步加强春耕备耕准备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助力广州乡村振兴。
为精准做好农业生产计划和作物管理,黄埔区建立了农业生产规划“标图建库”系统,将全区3182块可耕作农用地纳入农地生产管理库,根据每一块土地不同的区位、土壤、面积等要素,从镇街、地块和种植种类三纬度精准下达种植计划。
同时,黄埔区正在加大农业补贴扶持力度,水稻种植补贴在市级基础上额外增加每造每亩800元,该标准居广州市水稻补贴前列。其次,由区财政全额承担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进一步农户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预计黄埔区2021年春耕粮食种植面积可达6000亩、产量1200吨,在田蔬菜种植面积可达13000亩、产量6500吨,水果可收获面积6000亩、产量1500吨,水产产量1400吨,全区农业生产将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科技+旅游
迳下网红村吸引八方客
看着田地里一片热闹的场景,望着远处的花海竞相开放,龙湖街迳下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黄伟辉感慨道:“这座传统的农耕村庄已经实现了蝶变。”
此次春耕备耕会选择在拥有“广州市美丽乡村”、2020年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美誉的黄埔区龙湖街迳下村举行,正是因为它黄埔区打造特色精品村,实施乡村振兴的最佳示范之一。
迳下村,一座以农为根、与生态相融、实现产业升级的村庄,不久前它还是另一番模样。处于黄埔区北部山间的迳下村是区最偏远的村之一,村路狭窄,村居破旧,垃圾杂乱堆放,田地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村民收入只能依靠每年两季的稻米。
如何转变农民观念,流转土地经营权,让低效土地集约利用,成倍发挥效益,最终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成了黄伟辉烦恼的问题。
2020年,有关方面按照“ 一带四区八站多节点”规划建设思路,精心打造迳下村特色精品示范村。依托山、水、田等原生态资源,以岭南文化为魂,以旅游富民为本,以农耕文化、农耕体验、科普教育为核心,建设了一个“ 高科技农业 + 文化体验 + 创意教育 + 养生度假”,宜游、宜乐、宜居、宜养的岭南田园综合体。
穿行在如今的迳下村,黛瓦白墙,道路整洁,精心打造的14 座跌水鱼塘,搭配水车小景,漱流潺潺,鱼戏浅底,竹影扶疏,鸟语虫鸣,一派自然生机。而分季节、规模化种植稻田、花海,形成“秋夏稻谷双丰闻稻香,冬去春来花开逛花海”的网红打卡点,吸引众多游客游赏观光。
“这是把公园往家里搬!”看到如今的变化,不少村民都感慨。
此外,迳下村还以纳米小镇为重点,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目标。
纳米小镇由梦彩花田、观景栈道、火车餐吧、湖边民宿、鱼塘木屋等网红打卡点组合而成,可满足游客生态游园、休闲餐饮、观景摄影等一系列度假体验。游客们可站在观景平台上欣赏田中布置农趣动物艺术工艺品,也可以通过原始田埂上铺设的栈道,漫步在花田与各个景观之间,一赏生态美景。
纳米小镇网红打卡点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在帮助村民创收的同时,不断提高村民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去年,迳下村举办“迳下·静美”龙湖街小康节系列活动,包括田园音乐会、欢乐健康跑、亲子割稻节、怀旧电影节、趣味摄影赛等,吸引游客 5000 余人。今年春节期间,迳下村纳米小镇的游客观赏量超10000人次。其中,大年初一的游客突破4000余名。
“以前村里都冷冷清清的,我们村民也没有多少收入,就是一个种田的地方。今年不得了,来了好多游客!”迳下社村民冯永新说,由于游客的增多,不少村民都纷纷走出家门支起小摊,售卖饮料、食品,也增加了一些收入。
据介绍,通过产业合作,提供物业管理、劳务服务等500多个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2020 年迳下村村社集体经济总收入45万元,总存款 1790万元,同比增长 13.37%。
“科技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能不断带动农业的转型升级,在实现农业增效的同时也促进农民增收,在增进社会效益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共享发展成果。”黄伟辉表示。
示范带动
黄埔乡村振兴进行时
迳下村只是黄埔区打造特色精品村、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黄埔区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建设和“四个万亩”示范点创建,带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以莲塘、洋田、迳下、麦村等特色精品村创建与提升,促进全区农村地区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高;以党建引领和洋田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示范作用,促进农村基层管理规范、高效、有序;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和农民收入增长。
据悉,2020年,黄埔区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9%,创近16年来的最高增速;行政村100%达到省定干净整洁村标准和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超额完成市下达的任务。迳下村、麦村村及大吉沙岛春节期间成了新的网红打卡点,受到市民的热捧。莲塘村获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村落”;洋田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广东省文明村镇”,迳下村、莲塘村获评“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接下来,黄埔区将举全区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黄埔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十四五”期间,力争在都市智慧农业建设、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推进天鹿湖数字乡村(农业)产业创新联盟中心建设和新龙镇广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工作。制定支持农业数字化改造政策,扶持、培育“互联网+农业”新业态,促进黄埔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黄埔区将建成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5个,开辟农业旅游线路3条,农业休闲旅游产业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旅游行业管理也将更加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
责任编辑:陈顺盛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