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

【脱贫攻坚 凤岗力量】恩村:智志双扶,托起“幸福”

发布时间:2020-12-01 12:01:53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黄楚芳  通讯员凤岗宣)恩村是古色的,也是红色的,在这个革命老区的贫困村,身上始终流淌着不懈追求的“红色DNA”。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智志双扶才是脱贫的治本之策。在脱贫攻坚这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面前,东莞凤岗镇扶贫工作队与当地干群,赓续红色基因,发扬老区精神,越是艰难越向前,通过“智志双扶”,书写了一份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满意答卷。

治贫先治愚 育红蓄后劲

恩村因恩溪而得名,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粤北有名的“进士村”,相继出过26位进士,考取武举、监生、太学生等功名者有二百多人。“一门三进士”、“叔姪亚魁”的故事家喻户晓,崇文重教之风绵延至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寻声而去,在保留为数不多的村完小——恩村小学,老师正在教同学们高尔基谈“读书的益处”内容,在孩子们心中播下读书向学的种子。修缮一新的教学楼、崭新的课桌椅、宽敞明亮的教室,“以红育人,严教兴校,以质立校,依法治校”的理念深入人心。

执教在这片“红色”的土地,恩村小学校长张慧莲引以为傲,她告诉记者:“学校以‘扬红承本、尚德笃学’为校训,教育学生发扬红军精神,以将军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崇尚美好的品德,像水一样滋润万物,不求回报。”

扶“钱”不如扶“智”,扶“今天”更要扶“明天”。近年来,恩村坚持脱贫攻坚教育先行,切实把教育保障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抓手,有力有效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努力做到“培养一名大学生、挖掉一个穷根子”。

凤岗扶贫工作队队员、恩村驻村第一书记曾志成告诉记者:“我们回到凤岗之后一直鼓励大家捐资助学,到目前为止,为学生为学校带来的社会资金是60万元左右,其中大部分是用在小学方面的基础建设,包括小学的教室亮化,学生的台桌,还有学校的设备。”

村民邓九全在五年前查出鼻咽癌,当时两个小孩都读书,家里只有一个劳动力,日子过得非常拮据。通过享受学费减免、生活费补贴、爱心人士助学等,现在邓九全的大儿子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目前在广州有着稳定的工作。正在田间劳作的他,谈到自己的儿子,笑得合不拢嘴:“现在我孩子有出息了,就更加高兴,我现在很宽心,政府有这么好的平台,培养孩子出去,生活满是希望。”

像邓九全家庭一样,恩村坚持“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把发展教育作为“挖穷根”的最大民生工程,采取免、减、奖、贷、助、补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个贫困户家庭的孩子“有学上”“上得起”。近几年,该村走出大学以上学历的贫困学生11人,其中研究生2名,重点本科2名。

扶志聚人心 培新勇争先

把钱花在老百姓的心坎里,把老百姓最想办的教育办好了,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也燃起了村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村民陈美娣在村竹子厂的公益性岗位上班,主要负责筷子分拣工作。她对这份工作很满意:“现在每个月工资大概有3000块钱。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在这里工作离家比较近,能照顾家里。”像陈美娣一样在公益性岗位上班的有5人,在村内就业的贫困户劳动力有17人,县内就近就业的有23人。

民心暖了,人心聚了,群众的“精气神”也一点点扶起来了,村里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下,走进恩村,整齐划一的古村风貌外墙,黑白相间,喙檐翘角,木雕画壁,与干净的街道、漂亮的路灯交相辉映,古朴与现代并存兼行,让人印象深刻。

恩村村民蔡先生感慨地说:“以前生活和现在就没法对比,现在大家的收入都翻几倍了,以前的住宿条件也不好,都是瓦房,现在基本上都是水泥结构房了。”

现在,恩村建成了文化广场、文艺舞台、文化楼、河堤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铺设村内道路和公示设施等,村容村貌得到很大的提升,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街头巷尾干净整洁。

“扶智”以自立“扶志”以自强

据统计,近年来恩村共统筹落实省、市、县及东莞引导资金共475.684万元。经过帮扶,2019年恩村集体收入约21.5万元,比帮扶前2015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5万元增长了6.14倍;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97万元,与帮扶前2015年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年可支配收入0.38万元相比,增长了5.18倍。截止目前,全村贫困户36户88人都已实现稳定脱贫,贫困村达到脱贫出列标准。

通过“扶智”以自立,“扶志”以自强,让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也奔腾起来。现在村民的生活好了,腰板也硬了,但追求幸福的脚步没有停止,古城墙沿河观光栈道已初具雏形,处在丹霞红色旅游线路上的恩村正谋划着向旅游产业要效益。

恩村党支部书记邓攸发信心满满:“未来我们会带动村民发展古村文化旅游,同时带动村民的农副产品销售,增加村民收入。”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恩村,这座具有近千年历史的古村从沉睡中醒来,古朴的恩村正焕发出新的生机,村民们正朝着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责任编辑:陈伟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