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

花都区梯面镇红山村:从采石场泛滥到全国文明村的华丽转身

发布时间:2020-06-01 18:43:0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陈赞亮 通讯员花宣 洪敏 姚日文)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近年来,花都利用发展旅游业的契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夯实了乡风文明物质基础,并通过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推动花都区的乡风文明建设。截至目前,花都区共有市级以上文明村镇18个、广州市文明示范村32个。本期,带大家走近全国文明村——红山村。

花开美丽红山村 姚日文摄

红山村位于梯面中北部,距梯面镇中心约4公里,全村分为6个自然村和9个经济社,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客家文化浓郁、乡风淳朴、生态文明的小村庄,享有“广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广州市文明村”、“广州市美丽乡村”、“广州市最美乡村”、“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广东省文明村”、“全国生态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系列荣誉。近年来,红山村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山清水秀的景色,吸引了珠三角不少来客。然而,谁能想到二十多年前,红山村还是一片采石场,那里的人们因山洪无家可归~

凤凰涅槃:从遭遇灭顶之灾的贫困村到最美乡村

红山村面积14.3平方公里,耕地约700亩。由于山地多,耕地少,为增加收入,上世纪80、90年代,红山村的采泥、采石业红红火火。但是,泥石场给村民们带来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由于长期无序开采,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河床淤塞。1997年5月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倾刻间摧毁了整个红山村,全村200多间泥土屋全部倒塌,近千人失去了家园……遭遇灭顶之灾下的红山村,满目疮痍。

水灾之后,抗灾复产工作很快拉开,更为重要的是,区、镇、村痛定思痛,形成了一个共识:借助重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改掉过去的脏乱差,建一个现代化的新山村。由此,红山开始踏上了美丽“蝶变”之路。

重建中,不但道路、公园、医疗、商业服务等等有了合理安排,连每家每户的朝向也都划一,全部靠山面水,既符合客家建筑传统,也让整个村庄更加整齐美观。建设中,除注重坚固安全,还要求每家每户设立独立的卫生间、厨房。从此,红山村的村民告别了世代沿用的“毛厕”,煮饭用上了石油液化气。

2006年,红山村成为花都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红山村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善。更大的变化还在后头。2009年,花都区提出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红山村再次成为示范村。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北部山区扶贫开发这三股东风,红山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走旅游发展道路。从2009年起,超过三千万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的改善上:进村大道平整修宽了,村内道路硬底化了,实施了“一河两岸”工程,穿过村庄的小河沿岸种上了桃树,修筑了长达8公里的环村绿道,修复和新建了以鼓楼灰朔和客家宗祠为代表的客家民俗风情建筑……“蝶变”后的红山再难寻觅一丝劫后狼藉,村民生活环境掀开了现代文明的篇章。

乡村旅游撬动 挺起美丽乡村“腰杆子”!

2009年,“重生”后的红山村虽然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村民的收入还没有跟得上来,红山村努力寻求一条最切合本村现实的发展之路。

时任红山村干部在参观考察了增城、从化等周边旅游发展得已经相对成熟的地区后有所启发,在经过咨询专家学者和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明确了乡村生态文明旅游的发展之路,把村民曾有过零星种植油菜花的经验加以推广提升,在冬季农田闲置期间,大面积种植油菜花这种观赏性极高的农作物,举办并不断扩大“油菜花节”的影响。此外,充分挖掘红山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深谷幽峡”和“乡村休闲景点”等景观工程,进一步丰富了旅游内涵。

大盆菜宴请宾客 姚日文摄

至2019年,油菜花节已是第十一个年头,一届比一届火爆。在油菜花节的带动下,2011-2013年间,红山村共接待游客160多万人次,成为红山村经济发展的亮点。

乡村游从无到现在的蓬勃发展,期间也经历了一段“阵痛”。2008年,当村干部第一次在村民面前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时,多数村民对自身发展旅游毫无概念并不理解,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讲解,群众逐渐更新了观念,慢慢消除了对发展乡村游的顾虑,各项建设最终得以顺利进行。为扩大经营项目,留住游客,2012年开始,村里陆续办起了几家农家客栈,村里的旅游住宿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经济上来了 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落下!

在大力推进乡村游的同时,红山村没有放松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为了普遍提高村民文明素质,近年来,村里先后完成了“七化工程”和“五个一工程”,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通讯影视实现“光网”化,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建起了两个休闲文化广场及户外健身场所,设置了近100平方米的宣传报刊橱窗……还发展出一套兼具党建文化创新与红山本地特色的多元文化活动,主要包括村歌创作,学跳村舞,设计村徽,寻找村标,策划村晚,制作村情单页,创办讲坛,村游创意等。

红山村图书阅览室,成为丰富村民群众精神食粮的文化阵地。 姚日文摄

如今,红山村文化广场每晚均有广场舞活动,村民乐在其中,以红山村为蓝本创作的村歌《王子山之歌》和《油菜花盛开的时候》分别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十佳村歌和中国优秀村歌。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载体为普通农户增添光彩的同时,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描绘出靓丽的风景线。

村民的文明素质有着看得见的变化。据了解,刚开始种油菜花时候,有些村民会偷摘来卖,村委三更半夜要派人去花田“护花”直到天亮,这些年来,村民不但没有了偷摘行为,反而成了护花使者,见到有游客摘,村民还会主动前去制止他们。在卫生方面,以前村民习惯了将垃圾乱倒乱扔,如今,他们都自觉搞好卫生,家庭垃圾集中起来处理,看到游客扔的垃圾,也会自觉去清扫。以前有些村民还会有点赌博行为,现在大家都把劲头转到挣钱上,村风明显好转,村民间也更加融洽和睦。

 

热闹的红山墟 姚日文摄

如今的红山村,乡村风景秀丽,生态环境优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辖区内青山叠翠,溪涧纵横。村内有红湖春色、花溪漫步、长廊放歌、深谷寻幽、浅谷探险、竹林听风、水轮悠悠、石上清泉等景点红山村的自然风光十分优越,村中小溪潺潺、风车悠然,自有一派风情,每年三月,油菜花盛开的季节,绵延数十米的油菜花海蔚为壮观,朵朵油菜花竞相开放,远远望去像大地上铺了一条巨型的金色地毯,美不胜收!

赏花的同时还可以领略红山的乡村风情,到古墟集市购物、品农家美食,到农家乐尝当地特色菜。红山村中铺设的“浅谷绿道”2.6公里,全程为平整的沥青路面,非常适合徒步或骑行。沿着绿道骑行,可到其中的紫荆绿道、廉政广场、红谷河、红山湖、观莲小径、山歌长廊等景点。市民可到村中的自行车驿站或居民处租赁自行车骑行,感受道路两旁的芳草香。从村中心广场进去,有一条3公里的绿道,绿道两边环境美不胜收,徒步大约40分钟,到达深谷瀑布景点后,有望瀑台、石上背瀑布等,在望瀑台观看倾斜而下的瀑布,让弥漫的水雾驱散身心的疲惫。除了赏油菜花、品农家美食外,红山村的村祠和客家文化遗迹也都值得一看,红山村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目前村中保留的文化遗迹有李家祠堂、盘古王遗迹、洪圣古庙遗迹、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驻军战壕等。

经过时间的洗礼,这些遗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原貌也发生了改变。不过,为保留这些遗迹,花都区和红山村先后投入专项资金,启动了修复工程。

初夏绽放的田园,伴随着清澈透明而又凉爽的溪水以及风景优美的荷塘、水车、鼓楼、桃花岛映衬着远方郁郁葱葱的山峦,这时的红山村显得格外动人,约上三五好友置身层峦叠翠,品尝当地农家美食,岂不快哉?

 

责任编辑:陈伟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