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工匠

深圳信用网今年查询量过亿 助力构建“信用+”生态圈

发布时间:2019-11-05 16:56:56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陈伟赞 报道)作为国内较早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城市,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自2001年开始即全面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圳信用网历经十多年建设,起步早基础好,助力深圳市成功建成全国领先的社会征信体系:率先出台政府信用规章,率先建成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并上线信用网站“深圳信用网(www.szcredit.org.cn)”,率先在政府层面成立信用机构,率先构建信用信息应用体系。

2001年出台《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2002年出台《深圳市企业信用征信和评估管理办法》。2012年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2017年深圳市首部综合性信用法规《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该办法制定过程中,召开了全国首例现场和网络同步举行的立法听证会,并提交市政协进行了首例“政协立法协商”,充分听取了各方建议。

据悉,2018年,深圳市发改委牵头汇总全市各部门信用信息应用清单,梳理出948项应用清单,其中481项应用清单已经实施,剩下的467项应用清单即将实施。同时研究制定了公共信用信息查询、信用报告格式、异议处理数据管理、信用档案、安全管理、绩效考核等10个配套制度。2019年315,深圳发布了《深圳市电子商务经营者第三方信用评价与应用暂行办法》,这是在信用评价方面的最新探索和实践。

一以贯之,持续升级,打造“信用一张网”

数据归集全覆盖。“深圳信用网”早在2002年11月5日上线,是全国较早建设且稳定运行至今的信用网站,目前,日均访问63万次,查询40.6万次,百度搜索多年排名第一。2017年,深圳信用网纳入全市“市场监管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平台全新改造升级,建成信用深圳2.0版,已把全市市直机关、驻深机构、公用企业及其他组织共74家纳为数源单位,覆盖企业、个人、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四大主体,归集全市市直机关、驻深机构、法院及公用事业单位的登记、监管、资质认证、表彰与处罚、纳税、信贷、诉讼立结案和执行等信息,涵盖513万家各类市场主体(含吊销、注销)共1.02亿条数据,归集1859万个人信用信息14亿条,2,514家事业单位22万条数据,10,485家社会组织28.6万条数据。

打造“互联网+信用 ”新体系,实现指尖信用,触手可及。结合广大用户移动端的使用习惯,市公共信用中心加快打造“互联网+信用”新体系,打通线上线下窗口,建立全生态全渠道查询披露体系,实现窗口打印书面公共信用信息查询报告与深圳信用网PC端、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手机APP、微信城市服务、支付宝城市服务、银联云闪付、企信惠、执照二维码共10种途径查询信用信息。日查询量7万次。

建设亮点多,屡创佳绩。2017年,深圳市公共信用系统及深圳信用网凭借“启用早、数据多、技术新、功能全、查询易、应用广”等建设亮点,荣获全国“示范性平台网站”荣誉称号。2018年,广东省首届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门户网站建设观摩会在广州召开,深圳信用网荣获第一名。2018年,市公共信用中心根据深圳信用网近十五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报送的“信用深圳智慧管理平台”荣膺首届“互联网+文明”深圳优秀创新案例奖。2018年2月入围深圳十大法治事件20强,获提名奖。

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建设商事综合信用信息系统

深信APP——“有价值、负责任、受尊重”。深信APP作为全国首个将商事信用、产品质量信用和政务服务相结合的手机应用,为商事企业、社会公众和监管部门提供更权威、更精准、更全面的信用服务。深信APP于2019年4月获全国信用APP观摩第三名(海选320个,预赛40个,决赛8个)预赛第一,纳入全国政府类示范推广项目,充分展现了广东省信用建设成果。深信于2018年12月在华为应用市场、应用宝、360及苹果应用商店上线,实现云端自动化兼容性测试;深信APP已应用在深圳党政干部2018年个人事项申报,党政干部可通过“深信”查询有无被冒用身份注册企业;目前,累计用户14,428个,实名用户4,394个,日活跃用户1,056个,月用信量12,597次。

可视化大屏:入选“大潮起珠江”展览(展期三年)。商事信用信息全视通具有信用信息与地理信息集成的功能,能够直观展示商事登记与GDP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可视化呈现信用监管成果、服务领导决策,入选“大潮起珠江”改革开放展览,是入选的唯一一块信息化和信用类大屏,奠定了深圳信用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2018年10月布展,未来3年持续展出,口碑良好。

联合奖惩、协同监管:推进 “守信畅行失信难行”大格局。实施信用联合奖戒,将红黑名单和奖惩规则自动嵌入各政府部门的审批、监管、服务等业务工作流程。实现失信/守信对象在系统中的自动对应、自动识别、自动推送、自动反馈。目前在全市首批83项重点事项中试点应用,共对列入红名单的企业实施了737次试点激励事项。在人才引进“秒批”等加快审批举措中,自动拦截失信主体。累计对“老赖”限制任职登记1.3万次,对经营异常名录商事主体限制登记或备案25.5万次,对严重失信企业名单的企业限制登记或备案29万次。

与时偕行、积极创新,深化信用大数据研究应用

企信惠:消费者查商家信用的“神器”。利用手机微信“摇一摇”功能,将商家真实主体信息、产商品质量信息、信用记录、消费评价等数据,经过整合后推送给消费者,实现消费者、商家、市场监管部门三方信息互通、互评,解决相互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诚信问题。消费者可以搜索周边商家,查询商家信用信息,对商家经营服务进行评价,向消委会投诉等;商家借此平台实现“电子亮照”,推广产品、优化服务;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移动监管,现场执法,提高本市商务诚信水平,让失信商家无处遁形,推动本市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共治、互利互惠。企信惠已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宝安区海雅缤纷城、新湖美食街、南山欧洲城、坪地六合城等区域落地实施,后续将增加RFID、NB-lot的技术应用,减少后期维护成本,提高技术可靠性

企业信用画像。自2015年以来,积极开展“企业信用画像”商事主体信用评价研究,依托深圳信用网数据资源,集中分析了104项信息指标,按照经营、风险、关联、贡献、鼓励等五个指数维度,完成对全市2,046,065家商事主体(不包含个体工商户)数据清洗以及关联法人股东高管和纳税报表,建立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逻辑抽取并完成评级工作,2015年是对在前海注册登记的3万多家企业进行画像评价,该评价已试点应用于全市企业年报抽查中,已与多家银行研究探讨,,开发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纯信用“深信贷”,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文明诚信积分:发放“信用红利”,共建信用社会。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深圳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纲要(2017-2020年)》的要求,结合深圳文明城市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需要,构建五大维度68个指标,覆盖面较广,代表性强。评价对象包括四大类:先进模范(各类先进模范、志愿者共)、企业高管(董监事、高管、法人代表、股东)、专业人士(目前已掌握律师、会计师、医师三类数据)、普通市民(18岁以上,户籍及居住证,自愿参与)。主要应用于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现阶段“只激励、不惩戒”,给守信好人发放“信用红利”,提高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获得感。拟命名为“鹏程分”(寓意鹏程万里,谐音“鹏城”代指深圳)。

开放共享,加大应用,打造“信用+”生态圈

构建市区信用体系联建联用新机制。以宝安区为试点,在体制、系统建设、信用数据共享应用和信用监管全方位指导、支持宝安区打造“大诚信”体系。在宝安区信息中心加挂“市公共信用中心宝安分中心”,支持宝安区建立区企业信用信息基础库,打造区信用平台。“企信惠”、商事综合信用信息系统等项目在宝安率先试点应用,打造了第一个诚信商圈、第一个信用可视化街区,开展区部门间联合奖惩和协同监管。复制推广宝安试点经验,目前前海、宝安、龙岗、坪山、盐田等区均已建立区级信用信息系统,市区共建初见成效。与此同时,积极推动信用跨区域合作。首倡和推动的3+2区域信用合作,深莞惠三市已实现跨市信用信息共享与互查,促进了信用信息跨区域的流动和传播。

推进数据共建共享,构建“信用+”生态圈。支持质量强市促进会、汽车经销商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房地产中介协会、供应链金融协会推进行业诚信建设。积极推进数据开放,对接市金融办金融风险监测系统和双创金融系统,以及前海金控、深圳湾、建行等用信机构。同时,扩大数据归集来源,从第三方征信机构等获取大数据支撑,支持消委会消费信用信息推送及披露,加大消费失信惩戒力度。

加强信用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市公共信用中心通过微信公众号、信用读本、诚信建设万里行、倡导信用承诺、信用修复培训等方式,积极开展信用宣传教育,普及信用相关知识,引导广大市民和企业诚实守信,共建和谐社会。同时与北大中国信用研究中心合作,编订深圳社会信用建设报告(蓝皮书),统筹梳理深圳信用工作历史和现状。

下一步深圳将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的意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率先构建统一的社会信用平台”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战略路径,加强信用数据的归集管理,加强信用数据的社会应用,加强全市公共信用系统建设,加强信用服务产业发展扶持,加强新技术应用和大数据挖掘分析,加强信用政策知识宣传教育,打造统一社会信用平台,集成信用建设社会统一合力,构建统一信用+应用生态圈,努力建立贯穿信用主体全生命周期的信用监管体系,先行示范打造“深圳信用”。

责任编辑:黄楚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