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岭南

广州:推进城市更新 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19-09-17 22:56:38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陈伟赞 蔡林聪  报道)9月17日,从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广州城市发展从增量走向存量,从拓展走向品质,城市更新的战略地位不断凸显。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取得实效。

据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邓堪强介绍,今年以来,该市推进旧城、旧厂、旧村改造和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及违法建设拆除、黑臭水体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等九项重点工作,在城市更新规划引领、土地整备统筹、“绣花”功夫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等三个方面狠抓落实。

坚持规划统领,创新城市更新规划管控体系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相结合的城市更新规划管控体系。创新规划管理制度。以更新单元规划为依据,探索“刚弹结合”的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管控机制。在保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整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道路、河流等自然要素及产权边界等因素,按成片连片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划定城市更新单元。统筹考虑双评价、城市设计、土地整备、实施可行性、区域统筹、其他政策工具等因素,施行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单元通则+地块图则”的分层编制、审批和实施机制。

加强土地整备提高用地效率

针对主城核心区、主城区以及外围地区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城市更新策略,与拆违、治水、治污、收储多种手段相结合。核心区内重点推进成片连片改造,核心区以外、主城区以内以综合整治为主,重点提供产业空间载体,外围地区主要按照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控制节奏,有序推进。通过旧村、旧厂、村级工业园、物流园、批发市场的更新改造,加强土地整备,释放存量空间资源。探索建立合理的政府与更新主体的利益统筹机制,优先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研究市属国企旧厂用地土地整备模式,促进国有旧厂用地资源高效利用。划定全市产业区块,引导新增工业用地合理布局和规模集聚,提高工业用地用效率。#p#副标题#e#

“绣花”功夫打造旧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绣花”功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传承历史文脉,重塑街区活力缔造幸福社区。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高度坚持城市修补与历史文化保护活化相结合的原则,“修旧如旧”保护原有街巷肌理,在科学活化利用中促进保护,在保护改造中完善片区功能。

因地制宜制定历史街区改造方案,对历史文化底蕴深、商业氛围浓的片区实施成片连片改造,促进老城区品质提升和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制定老旧小区品质化微改造规划等指引,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与传统规划设计手法的融合运用,在仿真模拟环境中推敲设计方案与现状环境的衔接,提升微改造的品质。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活化利用实施机制,包括开发权转移、建筑面积奖励、居民安置支持、用地性质和功能调整、协议置换、带保护保留建筑出让、引入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评估考核等。

打造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创新示范点

大源村是广州市“最大城中村”,也是全国知名的“淘宝村”。长期以来,该村出租屋多、本地居民与来穗人员人口严重倒挂,面临巨大的社会管理压力,违法建设、治安维稳、环境卫生等“城中村”治理典型难点问题突出。市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调研大源村,提出“党建引领、减量发展、总结大源模式与经验、把软弱涣散村打造成全市城市更新改造示范村”的工作要求。我局选取大源村作为典型案例,对城市更新单元规划进行探索与创新,打造城市更新的“大源样本”,以点带面,推动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全面有序开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以中央提出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体系为基础,将大源村作为一个独立的规划单元,刚性管控建设总量、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规划要素。单元内进一步划分子单元,可统筹平衡子单元开发容量和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实现居民8分钟到达公交站;通过打造“生态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三级公园绿地体系,实现“开门见绿、300米进园”,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开拓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新路径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州恩宁路永庆坊微改造项目时指出,城市更新和规划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永庆坊二期规划建设项目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体现,是对广州市历史街区保护活化及利用的一次积极实践,是广州实现老城区新活力目标的典型案例。

永庆坊二期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实施,强调活态保护,突出“留人、留形、留神韵”,力求“见人、见物、见生活”。从人本关怀角度出发,强化居住功能,营造多元社区生态,活化现有建筑功能使用。尊重居民意愿,合理置换,腾挪产业空间,强调产业导入,注重老字号、传统产业与非遗文化的培育与展示,逐步转变区域业态水平,挖掘、延续历史文化特色,以工匠精神打造宜居社区,使老城换发新活力。

 

责任编辑:黄楚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