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顺德为何频频获点赞?
土地进入“存量时代”,国土资源如何实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6月22日,由自然资源部主办的2019“节地中国”学术研讨会在佛山市顺德区举行,与会代表在实地参观佛山顺德、禅城优秀典型节地案例,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学术讨论。
在这一场国家级的研讨会上,佛山市顺德区委常委梁伟沛详细分享了顺德区村级工业园改造的经验,这得到了自然资源部、全国多个省份的相关单位负责人、专家、学者等70余人的关注和肯定。
实际上,这并不是顺德经验第一次得到全国聚焦。据了解,今年5月,顺德区获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表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少”,获奖励奖励用地计划指标,在2019年国务院大督查实地督查中予以“免督查”。
顺德经验分享
攻坚“村改”,探索“节地”新模式
顺德区委常委梁伟沛介绍,顺德经济发展迅速,已连续七年蝉联全国百强区第一名,十次获评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培育了家电、机械装备两个产值超两千亿产业集群。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自然集聚形成的为数众多的村级工业园也逐渐成为历史的包袱、发展的沉疴,土地、安全环保等问题交织,阻碍了发展。
一组数据引起了忧虑。据统计,全区382个村级工业园,占地13.5万亩,拥有1.9万家企业,占用全区已投产工业用地面积的70%,却只贡献27%的产值和4.3%的税收,高消耗、低产出、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落后,已不符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自2018年起,顺德将村改列为全区“头号工程”和高质量发展“第一任务”,举全区之力,强力推动。2018年9月,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顺德获批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省委省政府赋予顺德18项政策支持和权限突破,其中涉及村改11项。顺德进一步解放思想,再创新了12项村改新做法。
据了解,目前“11 12”创新政策落实及配套文件制定工作已基本完成。截至6月17日,顺德全区382个村级工业园已有102个园区142个项目启动改造,70个园区启动拆迁,累计完成土地整理8323亩、复垦复绿712亩、新建厂房385万平方米、关停淘汰落后风险企业2594家。
在实践中,顺德敢为人先,先后探索总结出直接征收开发、政府挂账收储、企业自主改造、企业长租自管、政府统租统管、生态复垦复绿等6种改造模式,引发上级和媒体高度关注,周边地区竞相考察学习,并经由省政府办公厅上报至国务院。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顺德全区“三旧”改造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316亿元,累计节约用地3841亩,平均节地率23%。在广东省2014年、2016年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中,顺德区均获节约集约用地考核二等奖。在佛山市2017年度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中,顺德区获“三旧”改造考核一等奖。
专家学者建言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构建利益平衡机制
实地走访与经验分享相结合,让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对顺德经验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叶艳妹表示,顺德通过对旧厂房的利用,是贯彻落实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积极探索,并通过多方合力形成常态化的运营、发展,这对工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大有裨益。
叶艳妹分析,未来三旧改造的趋势是要充分调动好各个利益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叶艳妹也指出,强市场的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作用的削弱,“政府更多的是在做引导、搭台的角色,平衡好不同的利益主体,尤其是在当下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在三旧改造上可发挥的空间还有很多。”同时她对顺德将村改列为“头号工程”进行攻坚,体现了政府的积极作为,她对此表示肯定。
谈及三旧改造,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朱道林也对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在他看来,“通过走访佛山三个点的改造项目,我发现,这些模式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他说,“当地政府通过出台有利于三旧改造的相关政策法规,释放政策利好,吸引市场、社会资源等参与改造,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他建议,三旧改造在发挥经济机制作用上要以产权清晰为前提,新时代背景下存量低效用地的再开发应是重点。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副司长杜官印则建议在推动三旧改造上,地方政府要善用奖励政策,通过提供公共服务、管理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改造。同时还要做到利益共享、利益平衡;建立经济化管理机制,以利益导向为核心的利益机制;做好存量用地的统筹规划。构建利益平衡机制。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王名润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王名润
责任编辑:陈赞亮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