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

前海构建绿色交通服务网络

发布时间:2019-06-11 14:56:00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陈伟赞 通讯员 前海宣 报道)2019年高考期间,前海智慧交通运营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前海智交”)在鲤鱼门西街公共停车场组织了一场“为高考让路,给学子加油”的活动,号召市民在高考期间停驶私家车,为考生提供顺畅的出行环境,不少市民踊跃签名,承诺减少私家车出行。

据统计,截至6月6日,该停车场共收集到528名车主的停驶承诺。在前海,绿色低碳出行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而这只是前海提倡绿色出行方式,促进停车资源高效利用的一个缩影。前海作为“特区中的特区”,早在规划阶段就确定了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理念,并在综合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运营等多方面严格落实,全力构建绿色低碳、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制度+技术”双管齐下抑制小汽车出行

为了从源头严控小汽车出行,提倡绿色低碳的出行模式,前海仅在辖区内规划车位数量约13万个,以减少停车资源供给的形式,有效抑制小汽车出行需求。在停车泊位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建设良好的资源集中管控和供需调节机制尤为关键。为此,前海从制度和技术两方面为今后有效限制停车资源供给,避免出现杂乱无序的交通组织,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打下基础。

在制度方面,前海发布了国内首套城区级别的停车管理领域工作指引——《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地下停车场智慧共享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工作指引》),对前海范围内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共享使用等全周期全过程提供了明确的管控和指导。

为实现停车资源集中管控、交通组织科学合理,《工作指引》要求前海范围内停车场管理系统及出入口闸机、室内视频监控等智能设备应具备车牌自动识别、车辆信息实时精准采集、查询预定泊位、反向寻车及不停车缴费过闸等功能;停车场管理系统应统一数据格式、预留通讯接口和数据交换接口,与前海智慧交通管理平台互联,实现车位信息、充电桩信息等数据双向交换,促进前海停车智慧共享及充电桩资源的精准管理、综合交通的动态管控,以及一体化城市运营。

在技术方面,前海管理局组织前海智交开发了城区级别的智慧停车管理云平台,通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前海范围内所有停车场的管理系统接入云端,对全部停车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同时该平台预留了与道路交通信息、公共交通信息等数据传输的接口。市民可在出行前查询该云平台实时发布的停车、道路及公共交通信息,选择最优出行方式,避免因找不到停车位而无效巡游产生的多余碳排放。

“高密度轨道+高品质公交”出行绿色便捷

据了解,地面公交方面,前海着力从行驶速度、站点密度、候车体验等全方位提升服务品质,从供给侧引导市民采用绿色低碳的公交出行方式:据了解,前海规划了“九横五纵”三级公交专用网共计110.3公里,全部专用道将随道路建设同步落实,实现公交车辆路权优先,有效提高公交车辆行驶速度,提升地面公交出行竞争优势。

此外,前海共规划39座公交首末站和350个公交停靠站,其中首末站密度高达2.6座/平方公里,与深圳市区的停靠站密度相当,极大地缩短了市民乘车的步行距离。据了解今年年内前海将有62个智慧型公交停靠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提升候车品质方面,前海智交副总经理季楷丰告诉记者:“前海的公交首末站将全部按‘空调候车、功能复合、智慧运营、绿色共享’的智慧交通驿站模式建设运营,让市民实现下楼乘车、空调候车的基础上还可便捷获取定制线路、分时租赁、物流配送等多元服务;智慧型公交停靠站全部建成集‘电子站牌、查询触摸屏、无线WIFI、一键报警、客流统计分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公交站台,全面提升市民的乘车候车体验。”

轨道交通方面,前海合作区内规划了13条轨道线路,总里程约63公里,线网密度约4.2公里/平方公里;规划站点约35座,覆盖率高于香港、新加坡等发达城区。

完善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 打造“零碳出行”

据悉,除采取严控小汽车、改善公共交通出行品质等措施调节交通出行结构外,前海还努力构建新能源交通服务网络,为新能源汽车出行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

动态交通方面,前海始终坚持“零碳出行”。据了解,前海管理局下属绿色交通公司在前海共投入80多台服务车辆,100%为新能源汽车,共开设8条地铁接驳服务专线、12条员工通勤定制专线,累计服务乘客约160万人次,为前海合作区及周边的职住、往来人员提供了便利低碳的交通出行服务。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方面,《工作指引》要求前海范围内各类停车场均须按停车位数量的30%将充电桩一次性配建到位,剩余停车位应全部预留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该标准远远高于深圳市相关文件对于住宅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等的充电桩配建比例要求,将为前海今后提高新能源汽车出行比例提供良好的设施服务基础。

此外,前海还在积极推广集约式柔性充电技术的应用。据了解,集约式柔性充电技术实现了功率共享、按需分配,可满足不同车型不同功率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同时还满足了未来电池技术发展、电池充电倍率不断提升带来的超大功率需求,是今后新能源充电领域的主流技术,将更大程度实现低碳环保的出行理念。

责任编辑:黄楚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