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工匠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发布时间:2019-05-31 08:41:46 来源: 南风窗

2019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让人想起了1934年。

那一年,红军开始了长达268天的长征,期间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总共有15天进行大决战,235天用于白天行军,18天用于夜间行军,期间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走183公里才休息一次。

将近300个日夜里,他们和凶残的敌人战斗,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坚持着临危不乱的品质,不确定的外界因素反而彰显着队伍内心的坚定。在危急关头,没有退却,没有念头的动摇,一起信仰着共同的目标。

长征精神以时间为延续,源源不断地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润泽着每个时期的中国人。如今的时代,物质富足了,精神也逐渐饱满,但我们仍要回过头去,拜会填充我们民族底色的那段历史,重新拾起面对当下的勇气,坚定“谋定而后动”的宝贵品质。

作为一段重要的历史片段,文艺工作者从未放弃将长征以各种形式搬上舞台的努力,或以曲目,或以舞蹈。2016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国家大剧院推出了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因为这部作品的经典性,此后还进行了多轮演出。

5月31日,该作品将会首登广州大剧院的舞台。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歌剧《长征》的上演,是让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的召唤。在贸易战逐步逼近,大国沙文主义抬头的形势面前,对于坚强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的呼唤仍不过时。

歌剧,唤起心中朴素的情感

此次的广州首演,作为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巅峰代表的《长征》集结了最优秀的主创阵容。主演阎维文在见面会上透露了演出的感受,“从第一天排练开始,抬头就可以看见排练场就挂着一个横幅,上面写着’用长征精神排演《长征》。”

这位著名的艺术家坦言,一开始并不擅长歌剧表演,但是这种精神力量鼓舞着他,让他像红军战士般完成一切不可能的任务,“长征精神对中国人非常重要”,他说道。

这部史诗级别的歌剧诞生于2016年7月1日,是中国大剧院继《西施》《赵氏孤儿》《冰山上的来客》《方志敏》等民族经典题材之后推出的第11部中国原创歌剧。

那段“苦难的辉煌”如何呈现,那种超越了琐事细碎的崇高信念如何表达,这部歌剧给出了漂亮的答卷,多种艺术形式的融汇一炉,再创了一部舞台经典。该剧在距首轮演出仅三个月后,便迎来了第二轮演出,至今已是第三年演出了。

每次演出都是一票难求,三年来三十一场演出场场爆满,这在国内红色题材原创歌剧而言并不多见。叫好又叫座的现象背后,是人们朴素地、发自内心对于红色岁月的认同和共鸣。

很多曾经观看过演出的观众都被感动落泪。实际上,买票进场的观众并不都是从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中过来的老年人,很多可能是年轻一代,但是年代没有成为阻隔,反而是在世事变换,世界形势激荡后,历史沉淀出触动心灵的感觉。

客观而言,上世纪90年代出生后的群体,基本没有过挨饿、穿不暖的经历,更没有沐浴硝烟战火的沧桑,但他们仍然需要这股力量激荡内心,以从艺术形式复刻出的长征精神面对大小困难,这对哪个年龄段的人而言都不会过时。身为这个国家最有朝气的一代人,更需要歌剧《长征》的“洗礼”。

当他们走出剧院,回味演出,便具有了不负时代的使命,成为“向上走”的青年,他们做实事的热诚,散发的光芒,代表着中国生生不息的强盛力量。

#p#副标题#e#

近代广州,离不开革命信念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演出是国家大剧院、广州交响乐团和广州大剧院的首次合作。双方的深度交流和配合,将会达到高度融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境界。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透露,乐队早已根据乐谱、录音等资料进行了排练,大家都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中,等待经典的联袂上演。

这次的强强联手,与其说是红色精神在南方剧院的“再现”,不如说是其在当代广州的再一次宣扬和传承。

历史上,广州以千年商都的称号为人所知,但是这座城市在中共党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拥有深厚“革命”基因的广州,近代以来是众多重要革命活动的发源地,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无愧于英雄城市的称号。

即使在如今的地理脉络上,也流淌着鲜活的红色血液。譬如,如今坐落在越秀区中山四路42号的建筑,便是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旧址。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人彭湃等倡议在此开办讲习所。1924年至1926年,在广州共举办了六届农讲所,前后培养了754名农民运动干部。其中,第一届和第五届农讲所的主持人都是彭湃,第六届由毛泽东任所长。

农讲所的课堂上不仅有一般的课程教学,还有对农民运动理论和革命知识的学习,从这里毕业的学员,都经过了革命熔炉的熏陶,以后始终战斗在农村革命的第一线,成为农村大革命的中坚力量。

1927年,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共产党人发动了广州起义,起义队伍打败了国民党反动军队,占领了市内绝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广州苏维埃政府。广州起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广州公社,在如今的起义路200号,还保留着总指挥张太雷曾经使用过的办公桌。

当年起义者的口号响彻广州的大街小巷,工人和革命士兵的声音,唱响了革命的最强音。

除此以外,如果你在广州坐地铁6号线,那么便会经过“团一大广场站”,这里矗立着一座犹如翻开历史书模样的雕塑,成为了广州的新地标。这是为了纪念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而建造的纪念广场,见证了许多重大的历史时刻。

还有在一个月前正式完成修缮,对外开放的杨家祠。那是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理论家杨匏安先生在广州工作、战斗时的主要居住地。在那里,杨匏安撰写了一系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第一人,也是第一代监察干部。

和很多革命遗址一样,这些地方已经成为了本地人和游客经常观赏的目的地之一。和平年代,再探革命时期的足迹仿佛显得“多此一举”,但是这些革命遗址的热门具备着现实指向的意义,那就是对于革命前辈的付出和牺牲,人们从未忘却。

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我们无不为细致到每个角落的进步而自豪,而同样真切的是流淌在亿万中国人血液里的绝境重生,愈挫愈勇的特质。这是先辈用躯体刻下的规训。

长征精神在当下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

85年前,我们的先辈浴血奋战,无所畏惧。85年后,我们仍然不害怕难关,无惧应战。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和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追求共赢、共享科技发展成果的局面本应是世界公民共同的愿望,也是社会整体向前的要求。然而有地球村的成员撕下了过往的面具,用霸权划分“属地”,贸然打出贸易牌码,便是无理和倒退的要求。

国际形势的日益错综复杂,更需要有正义感、善良的人去应对和化解。正如那句朴素、但铿锵的话语所表达的道理:“中国一贯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反对大国沙文主义”。

我们无力去阻挡美国的行为,也无法将和平、负责任的理念灌输到对方的观念体系里,我们能做的是继续前进,保护国家。

歌剧《长征》的上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下广州正在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并着力建设文化强市,正需要《长征》这样的正能量,凝聚人们的信念。

事实上,没有一种所谓的“普世价值”,有的只是作为人心底对于平等、安宁、自由的向往,没有国家能被允许去破坏这些规则,它也从道义上缺乏打破这份动态平衡的理据。

当长征所寓意的精神再次唤起人们的意识,那么这份能量将是无穷无尽的。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中国的发展也是一次漫长的征途,结构的转型,经济的升级都伴随着国情而不断变化,同样需要我们有克服困难的耐心和勇气。

面对贸易战,能应对的策略便是——“做好自己的事”,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的策略中扎实根基,顺流而进。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倚仗实力横行和弃责任于不顾的国家都难以获得长久的发展,反之才是能真正实现长足进步的大国。

不久,史诗级歌剧《长征》将会照亮广州的舞台,它所携带的寓意,将和众多星宿一样指明着人类精神的方向。

责任编辑:陈伟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