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区民族和宗教工作协调机制全体会议。
自奉贤区委统战部提出培育打造“同心见贤”品牌服务高质量发展以来,全区各单位、各部门积极响应,坚持同频共振、上线联动、同向发力,深挖统战资源,找准党委重点工作与统战工作的“结合点”,在“同心见贤”主品牌框架下,立足自身情况特点,积极打造紧扣大团结、大联合主题,体现区域特色的基层统战N个系列子品牌。
现刊登首批“同心见贤”子品牌,希望全区统一战线各领域,各民主党派、团体,各成员单位、街镇、区属企业充分挖掘本单位(部门)、本地区统战优质资源,与时俱进迭代升级统战实践创新做法,彰显“在贤城看见最美统战”的奋进力量。
美在贤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奉贤实践
近年来,奉贤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市民宗局指导下打造“美在贤城”工作品牌,立足区域多民族聚居与高校资源丰富等特点,从组织保障、载体创新、主题活动、结对共建等四个维度发力,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日常生活,努力构建一个和谐共融的民族大家庭。
一、组织保障“有力”,构建民族工作新格局
奉贤区坚持把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区委常委会定期研究民族工作,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重点工作范畴。落实宣传教育“三纳入”:将民族政策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处级单位中心组学习及中小学思政课。注重培训全覆盖,举办民族联理事、民宗干部培训班,建立“第一议题”制度,将相关重要思想列为民族宗教协调机制会议首项议题。制定党政领导与民族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制度,细化“三必访”“五必谈”内容,推动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宣传政策。
二、载体建设“有形”,打造精神共融新家园
奉贤区以阵地建设为抓手,全方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目前全区已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6个,覆盖各街镇、学校和博物馆等。其中,海湾旅游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获评市级基地,奉贤博物馆“讲好奉博故事 传承中华文明”教育基地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各街镇结合地域特色,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项目。南桥镇“乐在南桥 我爱我家”、奉浦街道“幸福小石榴”、金汇镇“民族团结进步五星”评比、四团镇“一碗拉面暖一座城”、海湾旅游区“1+3”区校联盟等项目深入人心。庄行镇依托土布染织非遗技艺开展系列活动,青村镇在法治广场、老街开展知识竞赛,柘林镇以“法治柘里”为平台,促进文化交融,推动“互嵌式”精神家园建设。
三、主题活动“有感”,谱写三交工作新篇章
奉贤区以一年一主题开展“家在上海 美在贤城”民族团结进步系列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围绕重要时间节点,连续举办“唱支山歌给党听”主题歌会、“美美与共·美贤城”民族团结故事演讲比赛、“向祖国报告”文艺展演、“道中华 耀上海 美贤城”主题征文演讲赛等活动等。2025年6月,与西藏日喀则共同举办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活动,促进跨地域文化交流。聚焦民生实事,开展高校就业沙龙、社区义诊,惠及5000余人。宣传先进典型,举办成果展、创作沪剧《遥遥娘家路》,讲述民族团结故事。五年来,政策法规宣传月活动覆盖全区13个街镇,举办活动815场,5.5万人次参加,发放资料4.3万余份,通过“线上+线下”知识竞答提升参与感,强化民族交融认同。
四、结对共建“有效”,开创团结进步新局面
奉贤区深入开展结对认亲活动,全区结对数量超过1700对。建立“常住救济、流动救急”帮困机制,每年落实少数民族帮困资金10万多元。指导区佛教协会成立“来奉流动少数民族帮困基金”,累计捐资捐物近3000万元。积极引导宗教界参与对口帮扶,累计向民族地区捐资捐物687万余元。涌现诸多感人事迹,如新疆烧烤店店主艾力一家在河南特大洪灾期间连夜赶制1000个烤馕驰援,当运输与保存遇阻时,海湾旅游区迅速组织爱心人士与企业认购,完成一场饱含深情的“倾‘馕’相助”爱心接力。引导企业参与,水星家纺、柘中集团等与新疆班学校设立奖学金,森蜂园为创业者提供支持。对口帮扶投入超45万元,帮扶青海达日县、云南漾濞县等,设立“贤·达奖学助学基金”,惠及师生704名。金海街道“1+3金海民族情”品牌培训800余人次,西渡街道“红石榴”服务队常态化惠民,构建共享平台。
奉贤区通过“美在贤城”品牌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从组织保障到载体创新,从活动开展到结对帮扶,形成了具有奉贤特色的民族工作实践路径,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贤城土地上一起开放,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有形、有感、有效和有力的奉贤实践。(陈赞亮 奉贤区民宗办供稿/供图)
责任编辑: 陈顺盛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