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杂草丛生、鸡鸭散养的村庄边角地,如今变成了一畦畦绿意盎然、整齐划一的菜园。今年以来,饶平县黄冈镇洪西寮村以创新思路盘活闲置土地,通过打造“一米菜园”,不仅彻底改善了人居环境,更探索出一条村集体增收和社区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洪西寮村地处城乡结合部,部分土地长期闲置,利用率低,甚至成为环境卫生的“死角”。为改变这一状况,村“两委”经过充分调研和学习,决定分两期推进“一米菜园”建设。2024年,首期800平方米集体用地成功改造并投入使用。因其显著成效和热烈反响,今年二期约2450平方米工程也迅速启动。
“我们创新采用了平台竞价的模式,”洪西寮村党支部书记江绵介绍道,“菜地统一上‘粤农交’平台,以每平方米每月0.8元的价格面向本地居民公开招标。算下来,一亩地年租金可达约6400元。”首期菜园一经推出便全部租罄,市场认可度极高。
为解决“谁来种”的问题,村里瞄准了周边密集的住宅小区。通过物业合作、社群推广等方式,成功吸引了大量城区居民,尤其是退休老年人前来认租。“什么都种,番薯、苦瓜等,遇上什么季节就种应季蔬菜。当运动,自己种的,吃也比较安心。”一位正在劳作的租户笑着说。
为确保菜园规范有序、长期可持续发展,村里不仅制定了详细的管理章程,加装了监控设施,还正积极与周边学校洽谈合作,计划将其打造为课外劳动实践基地,进一步拓展菜园的教育功能和社区价值。
“这个项目带来的效益是双重的,”洪西寮村党支部书记江绵说,“首先是提升了整个村庄的精气神和知名度,成了我们村一张靓丽的新名片,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与自豪感。其次,它直接带来了集体经济收入的增长。目前还有二期2400多平方米待租,预计全部出租后,每年可为我们村稳定增收3万元左右。”
洪西寮村的“一米菜园”模式,是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生动基层实践。巧妙地将人居环境整治、低效土地增值、城市居民农耕需求与村集体增收多元目标融为一体,成功探索出了一条贴合城乡结合部实际、可持续、可复制的振兴新路径,为“百千万工程”在基层落地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优秀样本。(郑雪云 饶平县委宣传部供稿/供图)
责任编辑:陈赞亮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