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迎接新生命时的喜悦和感动,是不言而喻的。
半个月前,东莞的张女士(化名)一家也沉浸在这种幸福中。然而,产后第7天一个突发状况让张女士陷入生死边缘。
产后第7天,张女士突然出现一阵剧烈的、难以形容的撕裂样胸痛,仿佛被一双无形的巨手狠狠攥紧了胸腔,瞬间让她透不过气,疼痛疯狂地向背部放射,持续整整7小时丝毫不见缓解,伴随如注的冷汗和强烈的濒死感。
当地医院急诊CTA检查提示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这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凶险的“不定时炸弹”,意味着她体内最粗大的血管——升主动脉的内膜已被高速血流撕裂,血流在血管壁中层硬生生“劈”开一个致命的“假腔”。血管壁随时可能破裂,她的生命危在旦夕。
惊心动魄!区域协作开启生命接力
张女士7天前刚刚经历剖宫产手术,身体仍处于产后的脆弱恢复期。
面对这罕见且凶险的情况,当地医院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启动了与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的区域协同救治机制。
张女士的信息被上传至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后,心脏大血管外科专家远程会诊确认诊断,指导当地医院继续强化降压、镇痛、镇静治疗,严格控制收缩压和心率,尽可能减轻主动脉壁承受的压力,延缓病情恶化,为后续转运和手术争取宝贵的时间窗口。
同时,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心脏大血管外科、麻醉手术中心、体外循环组、输血科、重症医学科(ICU)的应急救治绿色通道随即被激活,提前做好了接诊和急诊手术的一切准备。
一场跨医院、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接力迅速展开。
张女士抵达市人民医院时,在药物的强力维持下,生命体征暂时相对平稳。然而,A型主动脉夹层本身的极高破裂风险,叠加产后仅7天的脆弱身体状态,构成了双重严峻挑战。
时间就是生命,哪怕延误一分钟都可能导致致命后果。
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当机立断,迅速向医务科申请开展多学科联合会诊,心脏大血管外科、妇产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ICU)、放射科、输血科的专家们迅速汇聚,共同研究病情,紧急制定治疗方案。
刻不容缓!急诊手术让她转危为安
综合评估所有风险,多学科团队意见高度一致:患者病情进展迅猛,主动脉破裂风险极高,必须立即进行急诊手术,刻不容缓!
手术尤为关键且极具挑战的是,患者正处于剖宫产后的关键恢复期,凝血功能紊乱,腹部手术伤口尚未完全愈合,身体处于虚弱状态。
最终,手术方案确定为极具挑战性的复合手术:“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术(Bentall)+主动脉根部包裹右心房分流术”。
手术方案确定后,急诊手术迅速开展,然而手术中惊现更危急的状况:打开胸腔后,大量血性心包积液涌出,并见暗红色凝血块,心脏严重受压。
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团队迅速清除积液血块,建立体外循环稳定生命体征。
手术历经数小时后成功完成,“血管炸弹”被顺利拆除。
重获新生!多学科协作按下康复“加速键”
手术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对于这位刚经历剖宫产又接受了重大手术的母亲来说,术后的管理同样充满了挑战。
术后,张女士被送到心脏大血管外科监护室,在医护团队的严密监护和精心治疗下,平稳度过了循环不稳定、出血、感染、呼吸支持等重重险关。
在张女士的术后康复过程中,多学科协作的优势持续发力:“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与妇产科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协同诊治张女士产后子宫恢复、腹部伤口情况及凝血状态调整;临床营养科制定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康复医学科早期介入,指导床上活动和下床训练。”
令人欣慰的是,在经历了如此凶险的疾病和复杂的大型手术后,张女士恢复迅速。
术后第10天,她的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伤口愈合良好,心功能恢复正常,达到了安全出院的标准,顺利出院。
从生产的喜悦,到突发疾病的至暗时刻,再到重获新生,10多天的惊心动魄幸得医护人员护航。
这不仅得益于区域胸痛中心网络的高效转诊,也离不开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贯穿全程的精细化管理和快速康复理念的有效实践,生动诠释了市人民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应对复杂急危重症的强大综合实力与担当。
心脏大血管外科
东莞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始终以守护生命为己任,依托全院强大的多学科协作平台和高效的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凭借迅捷的响应、紧密的协作和精湛的技术,为包括凶险主动脉夹层在内的各类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专家团队
曹卫东,主任医师,心脏大血管外科学科主任。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23年“东莞好医生”。担任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血管疾病诊疗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学术职务。
擅长各类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体外循环下搭桥和不停跳搭桥术、各种瓣膜病的瓣膜置换及成型术、主动脉全弓置换术、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术等,成熟开展微创腔镜下心脏手术、人工心脏植入术、介入主动脉夹层及腹主动脉瘤隔绝术、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等新项目。
彭晓鹏,副主任医师,心脏大血管外科监护室医生组组长。
担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心脏与血管疾病诊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擅长危重症冠心病、主动脉夹层及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治疗,熟练掌握各类重症救治技术,尤其在围术期心脏手术脑保护、低心排综合征、术后抗凝及康复治疗等救治具有较高造诣。
陈小聪,副主任医师。担任广东省医师学会心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等职务。
从事心胸外科工作十余年,擅长心脏瓣膜病、主动脉夹层(开放手术与微创腔内修复)、主动脉瘤、冠心病、先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心脏术后重症监护、心功能不全的诊治、术后抗凝的诊治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积极参与临床科教工作,参与发表医学论文十余篇。
孙昊,副主任医师 。
广东省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担任广西医学会胸心大血管外科分会青年组委会副主任委员、桂林医学会心胸外科分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擅长心脏瓣膜病、主动脉夹层(开放手术与微创腔内修复)、主动脉瘤、冠心病、先心病的诊断和治疗,熟悉中西医结合术后康复,在心脏术后重症监护、心功能不全的诊治、术后抗凝的诊治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参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2项,市级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市级新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黄楚芳 供稿:东莞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 彭晓鹏、林铭怡、陈启明)
责任编辑:陈伟赞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