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卫健

东莞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刘志刚:领衔绘制肿瘤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发展蓝图,精湛技术筑牢湾区肿瘤患者生命堡垒

发布时间:2025-08-12 15:28:4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美国贝勒医学院、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访问学者。肿瘤科教研室主任,国家放射肿瘤学规培基地主任。东莞市肿瘤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东莞市肿瘤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BNCT(硼中子俘获治疗)临床试验主要研究者,恶性肿瘤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与应用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东莞市肿瘤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东莞市创新硼药和新型放射免疫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莞邑科技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等荣誉,入选广东省重大人才工程项目领军人才。

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放射治疗科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肿瘤粒子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肿瘤、鼻咽癌、神经系统肿瘤、青年专家等委员会委员。

擅长肿瘤放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级以上基金20余项,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英文同行评议论文4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Trends Pharmacol SciIF19.9),Nature CommunicationsIF15.7),Neuro Oncology(两篇, IF13.4),J Exp Clin Cancer ResIF12.8),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IF12.6),Clinical Cancer ResearchIF10.2),Cancer LettersIF10.1)等主流杂志发表4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分论文12篇。

构建“123”模式,让患者享有优质高效诊疗

一身白衣,温文尔雅。在东莞市人民医院的诊室里,肿瘤中心主任刘志刚正专注地翻看病历,转而细致地与患者沟通并给出专业的治疗建议。这位顶着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领军人才等多项光环的中青年专家,不仅是肿瘤临床一线的暖心医生,更是东莞肿瘤防治领域锐意创新的探路者。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创新与突破永远是我们的使命和方向。刘志刚这样阐释他的初心。带着这份担当,他成功带领东莞市人民医院肿瘤学科群斩获市公立医院首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并创新构建一中心两平台三体系工作模式,为区域肿瘤防治事业树立新标杆。

精准诊疗是一中心两平台三体系工作模式的核心。刘志刚深知,对抗肿瘤,规范诊疗是生命线,充分整合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乃至全院多学科专家资源是制胜关键。他带领的团队每年要召集超过300场多学科联合会诊(MDT),从精准揪出病灶、科学判断分期,到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手段,再到治疗后的全程康复管理,打造了一条贯穿始终的全链条精准化服务,让患者真正感受到高效与优质的诊疗体验。近两年来,以前需要到外地就诊的肿瘤患者,随着东莞市肿瘤中心诊疗水平的提高,逐渐留在本地治疗,避免了舟车劳顿,更好地得到家庭照顾,真正做到大病不出市。

技术创新与科研转化两大平台是驱动团队前行的双引擎。在刘志刚的带领下,一支紧盯国际前沿的攻坚小组不断发力。他们积极探索应用全身立体定向放疗、AI辅助放疗等尖端技术,持续突破技术应用,同时承担着多项国家级、省级重点科研项目,致力于将前沿发现转化为临床实践,刘志刚团队近年来启动多个创新研究者发起研究。

辛勤耕耘,必有回响。他带领团队的研究成果频频登上美国肿瘤学年会等全球顶尖的国际学术舞台:在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发表的论文,为头颈部鳞癌的免疫新辅助治疗提供了关键依据;率先将动态PET-CT技术应用于鼻咽癌临床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放疗领域的顶尖期刊《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杂志上。一系列高水平研究论文也发表在中科院一区等顶尖高水平杂志上。

三大体系筑根基,筑牢肿瘤防治战线

支撑起整个“123”模式的坚实后盾,离不开三大关键体系的协同发力——人才培养、人文服务和基层防治。这三个维度如同稳固的三角,共同托举起高质量的肿瘤防治事业。

肿瘤中心把建设高水平人才梯队放在首位,持续优化临床-科研-教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近年来,科室已成功引进超过10位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同时着力培养有潜力的中青年骨干,为学科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人才培养是为了未来布局,而防治关口前移,则是将专业力量下沉至社区基层的关键。刘志刚带领团队,充分发挥东莞市癌症防治中心和肿瘤防治联盟的平台优势,积极推动肿瘤高危人群的早筛早诊,扎实做好患者的康复随访工作,努力将肿瘤防治的关口前移,为市民健康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肿瘤防治要有高精尖的技术,更要有人文关怀与温度。这是刘志刚强调的另一个重要医学维度。近年来,刘志刚带领团队全力打造了无饥饿、无呕吐、无抑郁、无疼痛、无血栓五无阳光病房,赢得了包括国家级在内的多项荣誉和肯定。

在生命禁区除肿瘤,精湛技术点亮生命希望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刘志刚始终将这一理念融入临床实践,而精湛技术是他践行仁心、守护生命的根本依托。

这份对技术和责任的坚守,在救治15岁女孩佳佳(化名)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年前,佳佳突发左手无力、感觉异常并抽搐,被确诊为脑干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尽管初期治疗让肢体功能短暂改善,但病情很快急转直下,四肢逐渐无法动弹,言语变得模糊不清,最终只能依靠眼皮的微弱活动表达意愿,依靠鼻饲管维持生命。

患者生命危在旦夕,但肿瘤侵犯范围太广,开放性的手术已经不可能。为了争取一线希望,刘志刚带领团队全面研究佳佳的影像资料,为她量身定制了脑干弥漫中线胶质瘤的综合治疗方案。然而,想要在控制着呼吸、心跳等生命中枢的脑干区域进行放疗,无异于在刀尖上行走,风险极高。

刘志刚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在患者放疗期间,他坚持每天现场协调治疗,细致观察佳佳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治疗的效果在坚持中逐渐显现:5次放疗后,佳佳的颈肩部能自己转动了,手臂也能抬起来了;10次放疗后,她的双脚有力气抬起来;20次放疗后,佳佳说话清晰了,在别人搀扶下能走路,甚至还能握笔写字。

两年过去了,佳佳也保持比较好的状态。看着佳佳一步步重获健康,刘志刚不仅深感欣慰,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思考。肿瘤治疗领域挑战层出不穷,技术的追求永无止境,唯有不断精进医术,敢于迎难而上,才能为更多疑难重症患者打开希望之门。

深度研究国之重器,探索开拓抗癌新路径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世界科技前沿,刘志刚作为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深知突破全球肿瘤治疗技术壁垒的重要性。为此,他带领团队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临床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为攻克复杂难治肿瘤开辟新路。

2023年,刘志刚牵头成立了东莞市肿瘤精准重点实验室及东莞市创新硼药和新型放射免疫药物工程中心。2024年,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南方医科大学等单位的通力协作下,恶性肿瘤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与应用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成功创建,这些平台的建立,标志着国内领先的BNCT研究高地正在东莞成型。

技术突破不断涌现,为治疗注入新希望,目前,团队在该领域深耕已经开始结出硕果:成功斩获三项重要专利,其中,双重靶向高水溶性小分子硼药专利显著提升了BNCT治疗中硼药的靶向性与水溶性,为提升疗效带来突破。刘志刚作为负责人成功获得BNCT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目前,东莞市人民医院BNCT项目已启动临床试验招募,临床应用全面提速,为复杂难治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黄楚芳 东莞市人民医院供稿供图)

责任编辑:陈伟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