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

探寻80年烽火南粤 | 老英雄凌玉娣和一张“全家福”

发布时间:2025-08-09 09:41:2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老英雄家中摆放着许多老物件,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故事。时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让我们一同回溯烽火岁月中的英雄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我终于有个

凌玉娣19235月出生于宝安县布吉乡老墟村(现深圳布吉),1929年,军阀混战,盗匪横行,国内局势动荡。由于战乱和经济困境,人民的生活十分艰难,时常为躲避战乱背井离乡。

当时年仅6岁的凌玉娣在随父母逃亡的过程中,不幸与双亲失散,孤身一人流落街头。她只好凭借模糊的记忆,从布吉老墟徒步前往罗湖布心投靠亲戚,自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接下来的日子里,凌玉娣从未放弃过寻亲,一直四处打听父母的消息,后得知父母可能已逃亡到了南洋(马来西亚),至此和双亲彻底失联。

不久之后,日寇登陆大亚湾,攻占广州,并在珠三角地区烧杀抢掠。凌玉娣被迫东躲西藏,亲眼目睹日寇的累累罪行,她心中万分愤慨,决心寻找革命队伍,参加战斗。

在亲戚和周边村民的帮助下,凌玉娣几经辗转,终于打听到了东江纵队游击队在布吉乡雪竹径(现深圳坂田)一带活动的消息。

1941年,凌玉娣见到了宝安情报站负责人曾煌,表达了参加革命的意愿。她落下了激动的泪水,连声说:我终于有个家了。

我帮他们回

1942年,凌玉娣参加革命,担任东江纵队游击队情报站交通员。在那个年代,革命工作的艰苦今人难以想象,身为交通、情报工作人员,凌玉娣和她的战友在敌占区和游击区出生入死,英勇战斗,为了准确及时地搜集传递情报和物资,许多战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凌玉娣所负责的情报路线是宝安至港九一带,这里是敌我双方交锋最激烈的区域,运输英军遗留装备和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等重大胜利就在此处发生。

当时日寇不断向宝安县增兵,准备进攻香港,而东纵游击队骨干曾鸿文(曾煌的哥哥)奉命率队进驻香港组织抗日武装,整编港九大队。

194112月上旬,港九大队元朗中队摸进英军弃守阵地,缴获大批武器装备、食品药物,急需运回宝安县白石龙村的游击队总部。期间,凌玉娣与战友们提前摸清沿途敌人动向,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一路护送该批物资顺利送达。

12月下旬,周恩来同志下达指令,被困留在香港的许多重要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是我国知识界的精英,要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任何代价,把他们抢救出来。驻香港八路军办事处与东江纵队携手合作,开始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香港大营救

在这场为期近一年的行动中,凌玉娣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侦察能力。她昼伏夜出,一头扎进山里,饿了吃野果,渴了喝山泉,困了找个山洞休息。好在艰苦奋斗换来的成果相当可喜,出了元朗,营救行动最佳路线是哪条,哪里能抄近路,哪里是敌人盲区,怎么避开流动敌哨,凌玉娣都逐一牢记于心,并准确传达给负责营救护送的同志。

由于情报准确、策应得当,茅盾、邹韬奋、胡绳等文化名人安全抵达白石龙东江纵队根据地,见到曾生司令员时,他们连称:回家的感觉真好!

我的国就是

由于出色完成各项情报任务,凌玉娣受到了游击队首长的高度肯定,情报站负责人曾煌也对这个看似柔弱实则坚韧的女战士十分欣赏。二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有着许多共同话题,最终在战友们见证下喜结良缘。凌玉娣曾经苦苦寻找的终于成了真正的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凌玉娣的公公婆婆年逾七旬且身体欠佳,需要专人照顾,而大伯曾鸿文和丈夫曾煌都忙于革命工作,长期在外奔波。在请示部队领导之后,凌玉娣决定回归家庭,专心照料一家老小。

如今,103岁高龄的凌玉娣已是儿孙满堂,几个女儿都有各自温馨的家,儿子退休后全身心陪伴母亲,母子俩是一对好牌友。

凌玉娣每天都要看报纸、看电视新闻,这是她了解时事的重要途径。祖国的繁荣昌盛令她万分欣慰:家和国永远分不开,这是我们的国,也是我们的家!”(黄楚芳  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供稿)

责任编辑:陈伟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