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岭南

南沙区 “街坊之家”:以示范性引领构建社区服务与治理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08-07 13:59:1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通讯员供图)

在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创新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浪潮中,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 “最后一公里”,其服务效能与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广州市南沙区 “街坊之家” 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服务模式创新、多元主体协同、资源整合赋能等举措,构建起 “1+3+N” 社区生活服务体系,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与服务示范经验。

服务模式创新:从碎片化供给到体系化赋能

传统社区服务往往存在功能单一、资源分散、供需错位等问题,南沙区 “街坊之家” 突破这一困境,以 “五邻服务” 为核心框架,构建起覆盖全人群、全周期的体系化服务模式,实现了从 “碎片化供给” 到 “生态化赋能” 的转型。

“五邻服务” 品牌:精准对接多元需求

基于对社区居民需求的深度调研,“街坊之家” 创新性提出 “健邻、睦邻、乐邻、安邻、暖邻” 五大服务主题,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服务矩阵。

“健邻服务” 聚焦居民健康需求,通过医养康养工作坊、趣味运动会、心理营养加油站等活动,构建 “预防 - 干预 - 康复” 的健康服务链条。数据显示,仅 2024年9月至2025年3月,便开展8场医养康养工作坊、2场心理营养加油站,服务覆盖1200余人次,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提升。

“睦邻服务”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背景,以 “湾区养老‘心’体验”“街坊论坛” 为载体,促进港澳籍居民与本地居民的文化共融。其中,粤语唱歌班由在地香港青年担任导师,累计吸引近300人次参与,成为湾区文化融合的鲜活实践。

“乐邻服务” 通过街坊大剧场、乐龄游戏等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90场街坊大剧场覆盖2600余人次,4场乐龄游戏参与率达100%,有效激活社区文化活力。

“安邻服务” 以安全保障为核心,开展防诈防骗、居家安全小课堂,累计服务800余人次,有效预防社区安全事件发生率同比下降。

“暖邻服务” 通过街坊服务 “墟”、街坊学堂等形式提供便民服务,120场街坊学堂涵盖象棋、京剧、太极等多元课程,参与人次达2607,实现 “服务送到家门口”。

志愿服务体系:构建 “能力提升 - 实践赋能 - 价值认同” 闭环

志愿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街坊之家” 通过 “场景式” 志愿服务设计,形成可持续的志愿力量培育及实践机制。

一是技能赋能。“生命守护者” AED 急救培训邀请退役军人应急救援队讲师开展 “理论 + 实操” 教学,30名志愿者通过考核后成为社区 “急救尖兵”,并向邻里辐射急救知识,形成 “1名志愿者带动10户家庭” 的扩散效应。

二是沟通赋能。“与长者沟通技巧” 工作坊通过 “闭眼折纸” 互动游戏,让志愿者直观体会长者需求,将 “耐心倾听、平等对话” 等技巧融入服务,志愿者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5%。

三是精神赋能。雷锋精神宣讲活动通过共读日记、图片墙展示、经验交流等形式,激发志愿者初心,全年志愿服务时长突破5000小时,志愿者留存率达80%。

四是便民服务。爱心义剪活动每周二常态化开展,专业理发师志愿者为50位居民提供 “私人定制” 服务,同步设置 “微心愿” 墙收集需求12条,实现服务与需求的精准对接。

多元共治机制:从 “政府主导” 到 “协同共治” 的治理革新

社区治理的核心在于激发多元主体活力。“街坊之家” 以 “街坊论坛” 为载体,构建起政府、社会组织、居民、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协商共治平台,形成 “问题共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 的治理格局。

协商议事平台:让群众成为治理 “主角”

“街坊论坛” 以茶话会形式定期召开,邀请志愿服务导师、社工、居民代表、社区团体骨干等群体,围绕 “人情味服务与可持续发展”“空间规划”“便民设施优化” 等议题建言献策。首场论坛便将 “人情味”“微笑服务” 纳入场馆服务规范,后续通过 “建议收集 ——决议落实 —— 成效反馈” 闭环机制,推动多项民生问题解决:

一是设施升级。根据居民建议,增设共享便民设备、科技康养设备等,增加场馆预约渠道,居民参与人数提升16%。

二是文化共融。开设由香港青年主导的粤语唱歌班,促进语言文化交流、生活文化共融,受本地街坊赞许。

三是资源整合。推动 “合作办学” 充实社区学堂,尝试引入专业机构提供普惠性增值服务,回应社区居民意愿。

跨域联动网络:激活治理 “乘数效应”

“街坊之家” 突破单一服务主体壁垒,构建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的合作网络。纵向联动镇街级 “街坊之家”、村居级邻里服务点,每月开展巡查督导,半年完成6次镇街巡查、2次村居巡查,推动基层服务标准化;横向链接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资源,如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合作引入元宇宙骑行设备,VR体验重温校园风光;与“智行无界”合作引入智慧助行车,助力场馆构建无障碍出行环境;与基金会开展“同心圆”课程,提升亲子交往能力。政、社、企多元主体合作,实现 “1+1>2” 的资源整合效果。

问题解决机制:从 “民意上达” 到 “落地见效”

在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协商座谈会上,“街坊论坛” 前期梳理的 “停车位紧张”“活动空间不足” 等问题得到重点讨论,通过 “居民提需求、论坛出思路、部门抓落实” 的机制,最终达成 “优化车位、规划布局” 共识,规范车辆出入规则,并有落实高峰期应急措施,使车位安排机制有序运转,群众满意度有所提升。

精准化服务实践:从 “普惠供给” 到 “个性满足” 的效能提升

以需求为导向的精准服务是 “街坊之家” 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分层分类服务设计,聚焦“一老一小”,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困境群体等不同对象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实现 “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困有众扶”。

养老服务:织密 “银发幸福网”

聚焦老年人 “急难愁盼” 问题,“街坊之家” 开展 “寒冬送暖”“爱心探访”“公益配镜” 等系列活动,构建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寒潮期间,工作人员逐户走访红岭、广隆等社区的特困、重残老人,送上御寒物资并检查取暖设备,84岁独居老人张伯感慨 “比亲人还贴心”;爱心探访为空巢、失能老人送去米、牛奶等物资,同步链接康复资源,为失能老人何奶奶制定上门康复计划;公益配镜活动联合香港青年创办的机构,为75岁陈婆婆等长者免费配镜,解决 “视物模糊” 难题,服务满意度达100%。

未成年人保护:构建 “四级成长网络”

作为社区未保工作的重要阵地,“街坊之家” 创新 “专业人员 + 社区 + 社会组织 + 家庭” 四级保护网络,围绕儿童、亲子、亲职教育三大领域开展服务。

一是童心乐园。开展13场儿童身心健康活动,通过游戏、艺术等形式促进儿童成长,参与儿童心理状态改善率达85%。

二是亲子乐园。开设早教课、亲子活动12场,提升亲子互动质量,大多数家长反馈 “孩子更愿意沟通了”。

三是亲职教育。举办4场家庭教育讲座,邀请专家讲解科学育儿理念,覆盖200余户家庭,参加家长的育儿知识掌握率达到85%。

特殊群体关怀:精准对接 “微需求”

针对困境群体,“街坊之家” 建立 “需求清单 - 资源清单 - 项目清单” 三单对接机制。通过 “微心愿” 墙、入户走访等方式收集需求,链接慈善组织、爱心企业提供针对性帮扶。例如,为失聪老人何姨链接手语志愿者,帮助其通过手语 “讲述” 家庭故事;为特困家庭儿童提供学习用品,实现 “小需求” 与 “大温暖” 的精准衔接。

品牌建设与推广:从 “本土实践” 到 “示范引领” 的价值辐射

品牌化是服务影响力持续扩大的关键。“街坊之家” 通过多元化宣传、标准化输出、经验提炼等举措,形成具有南沙特色的社区服务品牌,为全国基层治理提供借鉴。

立体化宣传:扩大品牌知晓度

构建 “线上 + 线下” 宣传矩阵,提升品牌影响力。线上运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发布推文161篇、视频54条,累计阅读量超23897人次,公众号粉丝达3466人;线下通过社区交流群(782人)、志愿者群(483人)发布活动信息,举办3场村居宣传推介活动,居民知晓率达90.31%。同时,获得新华网、《人民日报》等9家媒体报道,《新快报》专题报道未保服务经验,品牌辐射力持续增强。

标准化输出:形成可复制经验

编制《南沙区街坊之家年年刊》《优质生活服务圈宣传期刊》等资料,总结 “五邻服务”“多元共治” 等实践经验;建立 “一镇街一档案”“每月巡查督导” 等管理制度,形成《运营管理手册》;开展2次实地参访的经验交流会,向珠海、澳门等地同行介绍服务模式,推动经验跨区域复制。

成效可视化:以数据彰显价值

本期运营半年来,“街坊之家” 接待群众23565人次,举办活动216场,服务7823人次,满意度超90%;链接合作资源73个,志愿队伍达2支95人,开展志愿服务7场;场馆功能优化后,便民设施使用率有所提升,人流量增加16%。数据背后,是 “街坊之家” 在服务效能与治理创新上的扎实成效。

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南沙区 “街坊之家” 的实践表明,社区服务与治理的高质量发展需把握三个核心: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二是聚焦群众需求,以精准化服务破解 “急难愁盼”;三是激活多元参与,构建 “共建共治共享” 的治理共同体。

未来,“街坊之家” 将持续深化 “五邻服务” 品牌,探索 “公益 + 低偿” 可持续运营模式,加强湾区资源联动,力争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社区服务融合的标杆。其经验也为全国社区治理提供重要启示:基层治理创新需立足本土实际,以系统性思维整合资源,以创新性举措回应需求,方能实现 “服务群众零距离、治理效能最大化” 的目标,为建设和谐宜居的街坊家园注入持久动力。(陈赞亮 通讯员陈洪)

 

责任编辑:陈顺盛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