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方供图)
为进一步扩大垃圾分类全民行动日的影响力,帮助家庭掌握分类知识,以孩子带动家长践行环保,通过“小手拉大手”形成"学会→做到→传播"的良性循环,助力垃圾分类行动。2025年7月26日,南沙区大岗镇城乡管理办公室在“陶语陶戏”工作室举办“窑变新生·绿色传承”垃圾分类主题陶艺亲子活动。15组亲子家庭在非遗传承人讲解和指导下,学习垃圾分类知识,通过陶艺创作理解资源循环理念,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绿色对话。
当陶土邂逅垃圾分类
活动伊始,亲子家庭身着定制围裙,在景德镇陶瓷数智化交流中心的导览中感受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非遗老师现场示范拉坯技法,指导孩子们将陶泥塑造成盘、碟、碗、瓶及杯等造型,通过指尖揉捏感受非遗的魅力。
在彩绘环节,各亲子家庭发挥创造力用五彩斑斓釉料在陶胚上绘制垃圾分类元素。有的家庭画了青山绿水,寓意着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守护;有的则画了分类垃圾桶,强调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在亲子们的巧手下,非遗陶艺变成了一件件独具匠心的环保艺术品,不仅美化了生活环境,还成为传播垃圾分类理念的流动宣传载体。8岁的参与者小梁兴奋地展示其画有垃圾分类标志的花盆。
传统工艺赋能绿色环保
作品经高温烧制产生的窑变效果,成为生动的环保教材。"就像垃圾经过分类处理能获得新生,陶土在烈火中也会蜕变为瑰宝。"工作人员结合烧制过程讲解垃圾资源化原理,引导家庭计算陶艺创作相较新品生产的碳减排量。所有家庭在作品展示墙前合影,孩子们手持"小小环保陶艺家"证书,承诺将分类习惯带入日常生活。随后,孩子们用五彩斑斓的颜料在废旧轮胎上绘制出各种与垃圾分类、环保主题相关的图案。一个个原本废弃的轮胎巧变成一件件独具匠心的环保艺术品,这些绽放着笑脸与垃圾分类标识的轮胎花盆,既成为社区微景观的组成部分,更是生动的环保教具。
本次活动通过"非遗+环保"创新实践,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陶艺创作,既响应"全民行动日"的环保号召,又帮助孩子从小树立绿色生活理念,让传统文化成为绿色生活的鲜活注脚。(陈赞亮)
责任编辑:陈顺盛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