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2018年刊发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中国人群脑卒中终生发病风险为39.3%,居全球首位。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三高”特点,科学防控和及时救治是避免致死致残的关键。
东莞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提供了一种高效就诊模式,整合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重症、护理、医技等医疗资源,为急性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等,急性脑血管病急危重症患者开通了快速诊疗通道,能保证第一时间确诊病情,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救治,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
卒中中心
作为守护东莞脑血管健康的前沿阵地,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是国家三级医院卒中中心、东莞市神经内科专业质控中心依托单位、东莞市卒中急救地图管理单位。
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以“时间就是大脑”为核心理念,依托高效、完善的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建立了强大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能力,确保患者在救治黄金时间窗内得到最有效的干预。凭借卓越的综合救治实力,卒中中心在2024年获评全国卒中中心综合质量等级“A”评定前100名,位居全省前6名。
卒中中心致力于构建覆盖卒中“防、救、治、康”全周期服务体系。拥有完整、规范的卒中全程管理流程,整合了高水平的医疗、专业的护理以及系统的康复资源,为患者提供从急诊救治、住院治疗到康复训练的无缝衔接,显著提升救治效率与康复效果,切实为全市市民构筑起一张坚实、高效的卒中救治与健康保障网。
核心质控指标优秀
综合质量稳居全国前列
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由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袁耀钦担任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周伟担任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神经内科学科主任兼红楼院区神经内科一区主任陈仰昆担任医疗总监,设立了神经内科组、神经外科组、急诊组、重症监护组、医技组、护理组等医疗救治小组。
2020年5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成功获得“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2021年,卒中中心凭借优异指标,正式获评“国家高级卒中中心”。
卒中中心每年开展静脉溶栓、介入取栓及支架成形术、动脉瘤栓塞、脑出血手术的数量及质量均居全市首位、全省前列。
2024年,国家减残委官方网站数据显示,东莞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在全国三级医院卒中中心平均排名中,6次进入全国前100名,位列全省前列。2024年12月,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获评全国卒中中心综合质量等级“A”评定前100名,全省前6名;其中,取栓技术质量也进入全国前100名。
东莞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在主要质控指标DNT(“入门-溶栓时间)”中位数时间稳定控制在30分钟以内,DPT(“入门-穿刺时间“)稳定控制在90分钟以内,达到优秀水平,保障了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救治的“黄金时间窗”内获得最及时、最有效的静脉溶栓及取栓治疗,为挽救脑细胞、改善预后奠定了坚实基础。
卒中中心全面开展各项核心技术,包括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及介入取栓、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颅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脑室引流术等技术。
一个个技术突破和流程优化的背后,是卒中中心对卒中救治效率、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不懈追求。通过不断完善制度、改进流程、进行院内多学科协调,中心不断提高脑卒中的救治质量与安全性。
国字号“高级”认证
为进一步规范和提升我国卒中救治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脑防委近年来启动了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工程。该工程旨在构建集急性期救治、早期康复、二级预防、随访宣教等功能于一体的相对独立的多学科协作体系,全面提升卒中诊疗的时效性与质量。
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现“三级医院卒中中心”)认证代表着国内卒中救治领域的最高标准与权威认可,获得该认证不仅是对医院卒中综合救治体系、多学科协作能力、绿色通道效率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国家级“金标准”检验,更意味着医院在急性期救治、危重症处理、早期康复、二级预防及健康管理等卒中救治全链条上,具备了规范化、同质化的顶尖能力。
2019年7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正式启动“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申报建设。通过持续优化流程、规范诊疗、强化多学科协作,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介入手术室、麻醉科、放射科、检验科、超声科、康复医学科以及行政职能部门的高效协同下,医院依托“静脉溶栓、机械取栓、颈动脉支架、颅内血管支架、动脉瘤栓塞”等核心技术,建立了全天24小时响应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影像学评估、动脉取栓救治服务,并实现了卒中医疗、护理及康复治疗的全程管理。基于上述成果,医院于2020年5月成功获得“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资质。
2021年,中国脑卒中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进行了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授牌仪式,东莞市人民医院正式获得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称号,标志着市人民医院为急性脑卒中患者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建立脑卒中单元和开展多学科联合规范诊疗等方面,达到国家级先进水平。
在全省率先开展
卒中急诊24小时“专岗前哨”
“时间就是大脑”。 对卒中患者而言,发病后的短短6小时就是一场与死神的生死竞速。脑卒中的早期识别和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因此,当患者抵达医院,一条高效的卒中急诊绿色通道至关重要。 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流程以最大限度压缩DNT(入门至溶栓时间)及DPT(入门到穿刺时间),对降低脑卒中致残率及死亡率意义重大。
设立24小时专业化的脑卒中急诊诊室,是优化卒中急救“绿色通道”的关键环节之一,代表了国内卒中中心建设的前沿方向。它将具有丰富卒中识别与急救经验的神经专科医生直接前置到急诊最前线,实现了“医生等患者”的理想模式,彻底消除了在传统流程中,神经专科医生会诊需要等待的时间。
2021年3月1日,市人民医院正式在急诊设立脑卒中急诊诊室,卒中救治窗口进一步前移至急诊,助力卒中团队更快速地作出专业的医疗决策,为卒中患者争取更多宝贵的救治时间。
脑卒中急诊诊室由神经内科管理,卒中救治医师由神经内科医师组成,24小时均有卒中医师驻守诊室,承担脑卒中患者的快速识别与处理职责,包括实施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为介入取栓快速准备,尽一切努力压缩抢救时间,提高卒中救治效率,减少死亡率,减轻残疾程度。
这项开创性举措标志着东莞市卒中救治迈入新里程碑。东莞市人民医院由此成为全市首个、全省少数的在急诊科设置24小时专业化脑卒中急诊诊室的医院。通过持续优化溶栓、取栓流程,发病6小时内脑梗死到院后再灌注治疗率达到55%-60%,DNT、DPT等关键指标持续保持优良水平。
MDT协同作战
提升重症卒中救治力
重症脑卒中的救治是神经科学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这类患者病情往往瞬息万变、复杂危重,不仅涉及急性血管事件的紧急处理,还经常伴随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重症感染等一系列致命并发症。救治窗口期短,任何环节的延误或决策偏差,都可能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不可逆的重度残疾,对医疗机构的综合救治能力和多学科协作水平提出了严苛要求。
快速整合最优资源并无缝衔接各关键救治环节,是提升重症脑卒中存活率与功能预后的核心保障。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模式以其系统性、协作性和规范化的优势,成为破解重症脑卒中救治困局、提升综合救治水平的必然选择和关键路径。
同时,卒中中心神经康复团队可以更早介入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团队重视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重视吞咽障碍的治疗,重视深静脉血栓及卒中相关性肺炎及跌倒的防治,这些措施都明显提高了卒中患者的救治效果与康复预后。
牵头完善全市卒中急救地图
下好卒中防治“一盘棋”
提升区域协同救治能力,是应对脑卒中“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挑战的关键策略。构建覆盖广泛、高效运转的区域卒中救治网络,能够显著缩短患者从发病到获得有效治疗的时间,确保“黄金救治窗”不被延误,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死亡与残疾风险,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东莞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作为区域龙头,始终将推动全市卒中救治体系同质化、高效化发展视为使命。2017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正式成为东莞市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依托单位,肩负起推动全市卒中中心建设及质控工作的重任。卒中中心通过发布并持续优化全市“溶栓地图”、牵头组建全市专科医疗联盟、促进医疗技术下沉等核心举措,先后帮扶13家基层医院成功创建“二级医院卒中中心”,完善了全市的卒中快速救治网络构建。
作为全市的卒中地图管理单位,截至目前,市人民医院累计推动29家基层医院进入国家卒中急救地图体系,相关工作受到国家减残委的肯定。在东莞市人民医院的推动之下,东莞市在脑梗死溶栓率、取栓率、DNT、DPT等重要质控指标均居于全省前列。
2025年,卒中中心与东莞市道滘镇、中堂镇、谢岗镇等镇街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展开合作,促成各镇街出台卒中防治工作方案,大力推动卒中高危筛查进社区,显著提高了试点镇街卒中患者的起病及时来院率,为探索完善的卒中防治全链条管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实践证明,脑卒中虽然凶险,但并非“卒”不及防。只要尽早识别、快速转运、尽快救治,患者就有很大的机会在最短的时间获得理想的治疗方案。随着区域内脑卒中救治水平的整体持续提高,也必将能够挽救更多的患者生命。(黄楚芳 供稿/供图:东莞市人民医院)
责任编辑:陈伟赞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