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大湾区

小家庭激活大能量!广州治水“家力量”获全省推广

发布时间:2025-07-23 10:55:5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在广东省2025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先进典型案例名单中,由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推荐的《小水滴汇聚大梦想——河小青志愿服务优秀家庭》案例引人关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教师孙花云、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教师卢里举和刚从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毕业的卢泽瑞是该案例的主角,8年来,他们积极参与和组织各类治水护河志愿活动超过150次,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过500小时,通过创新实践激活全民护水热情,彰显出基层治水的智慧与担当。

孙花云回忆说,自2017年加入治水志愿活动以来,海珠区大大小小的河涌都留下过他们巡河的足迹。2022年,在海珠区河长办和团区委的支持指导下,孙花云一家创建了白鹭绿水河小青志愿服务中队。孙花云任总负责人,统筹策划各项活动;卢里举凭借环保专业背景,为团队提供技术支撑,负责工具配备、水样采集、数据分析及巡河路线的安全保障;卢泽瑞则发挥作为青少年的优势,负责活动执行及与青少年志愿者的协调工作。这种各展所长、默契配合的家庭协作模式,让志愿服务效能最大化,成为海珠区河小青品牌的鲜活样板。

别人觉得巡河枯燥,我们却玩出了新花样。孙花云笑着说。在卢泽瑞的记忆里,巡河是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捡拾落叶创作装置艺术,在海珠湿地研学灌溉技术,与高校志愿者追踪水生态食物链,动手制作节水主题徽章……“孩子们玩得投入,连我都跟着起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改变了孩子们对巡河活动的刻板印象。

今年的端午节,一场别开生面的龙舟主题巡河活动让参与者记忆犹新。孙花云团队带领青少年围观起龙仪式,走进古祠堂探寻水与民俗的渊源,亲身感受龙舟文化中蕴含的治水智慧。龙舟文化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只有亲眼目睹老村民们忙碌张罗的身影,亲身感受祠堂一砖一瓦的构造,才能真正理解龙舟文化的内涵。卢里举道出了活动的深意。

在孙花云一家眼中,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更是生活与文化的源头。古人喜择一水而栖,依一河而居。水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技术、文化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在巡河活动中,我们引导孩子们觉察水和生活的关系,让他们理解人水和谐的重要性。”​

孙花云夫妇将自身的教师专业素养与水文化相结合,开发出系列创意科普课程:水质实验让孩子们直观看到污水变清的过程,环保绘画大赛激发青少年对美好河湖的想象,摄影比赛则教会大家发现身边的水生态之美。这些活动像一粒粒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爱水护水的意识。

在孙花云一家的创新带动下,巡河不仅是生动有趣的第二课堂,更是以水为纽带,实现跨年级、跨学科交流的学习平台。他们一改过去父母带孩子的巡河方式,发动大学生带动中小学生参与巡河活动,将家长督导的任务式巡河变为领学共学的互动式巡河,由高校学生为中小学生答疑解惑。大学生用同龄人能理解的语言讲解专业知识,孩子们更易接受。孙花云解释道。通过高校学生带动中小学生、中小学生带动身边人的联动机制,越来越多家庭加入到巡河队伍中,如今,志愿活动已从海珠区延伸至周边区域。

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孙花云夫妇持续为志愿服务培养骨干力量。多年来,他们为广东财经大学等多个大学生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做培训,带领更多大学生加入护河行列。这些经过培训的巡河骨干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又带动更多新人参与,形成1+12的辐射效应。在他们的努力下,这支最初由三名家庭成员组成的志愿队伍,已壮大为百余人的青春矩阵。据统计,海珠区河小青志愿者注册人数已超1.4万人,成功孵化培育20河小青城中村片区志愿服务队,形成了全民治水、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不仅如此,孙花云以海珠区青春巡河记城中村护河行动为契机,带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外语学院大学生团队开展青春巡河记河小青志愿服务科研项目,该项目在2023年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评优中脱颖而出,获评优秀项目。

据了解,孙花云家庭组织参与治水志愿活动超150场次,累计服务时长突破500小时。他们的坚守,是海珠区水生态改善的生动注脚:2024年,海珠区河涌类及以上水质占比达96%,较2020年的79%提升了17个百分点。曾经脏乱差的河涌,如今碧波荡漾、白鹭栖息,成为市民散步休憩的好去处。

多年的治水实践,最打动我的是人的力量孙花云记得,有次志愿者提议在河涌边增设文明养犬标语,相关部门当天就落实了;巡河发现的排污问题,上报后马上便有人到场处置。每个人贡献一点力量,就能汇成推动治水的洪流。

治水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协奏曲。孙花云一家就像这乐章中灵动的音符,用八年坚守奏响动人旋律,引领更多人加入治水行列。在他们身后,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正在广州徐徐展开。(黄楚芳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供稿供图)

责任编辑:陈伟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