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岭南

黄埔“微实事”释放治理“大能量”

发布时间:2025-07-22 11:30:4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通讯员供图)

一把剪刀,剪去了独居老人的烦忧;一枚芯片,阻断了电动车上楼的险情;一方工坊,托起了全职妈妈的梦想。在黄埔区,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汇聚成一股温暖而有力的民生暖流。

黄埔区以“民生微实事”为抓手,聚焦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通过全区域统筹、多层级联动、各领域融合,创新推出“1+1+6”系列工作方案,变“群众盼的”为“政府干的”。今年黄埔区计划实施项目5523个,目前已高效完成4183个,民生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攀升。

“初八剪发吧”:解决老人“头等大事”

旧村改造后的穗东街道南湾、庙头安置区,崭新的楼房立起来了,但街边的理发店却少了许多。这让不少腿脚不便的老人犯了愁。“头发长了,没地方理,自己弄又不好看。”庙头安置区的陈伯摸着长长的白发,道出了许多老人的心声。

穗东街道精准捕捉到这一“头”等大事,发起“初八剪发吧”项目。固定每月农历初八为专属服务日,志愿者们在安置区摆开阵势,为60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农历初八既贴合民俗谐音,又便于老人记忆,形成常态化、可预期的免费理发服务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老年群体剪发的日常难题。

“政府安排初八给我们老人家剪头发,真是又方便又吉利。”刚理完发的李婆婆对着镜子左看右看,笑容满面。项目虽小,投入仅5万元且全部来自社会资本,却已服务824人次,切切实实剪掉了老人们的烦恼。它成功的关键在于“精准”与“长效”:固定服务日形成常态机制,告别了“一阵风”式服务;创新引入“公益合伙人”模式,整合爱心企业资源和社区理发能手志愿者;更贴心对接街道“复康巴士”公益项目,为行动不便的高龄、残疾老人提供“点对点”专车接送,真正把服务送到家、暖到心。

这把小小的爱心剪刀,以零财政投入撬动社会资源,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善治新路,其“高频次、低成本、可持续”的模式,为解决类似刚需民生问题提供了可复制的温暖样本。

“一车一池一码”:电动车难再“上楼”

电动车违规进楼入户充电,如同悬在居民头顶的“不定时炸弹”。云埔街道春树里社区率先试点,并逐步推广开来的“一车一池一码”智能监管系统,为社区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科技防线。

走进春树里B区,每辆合规的电动车和电池都贴上了专属的无线射频标签。当居民推着车走向单元门厅或电梯时,安装在关键位置的读码器便开始了工作。“嘀!电动车禁止入内!”一旦系统识别到携带标签的电动车试图进入电梯,立刻响起清晰的语音警示,电梯门也会被阻断关闭。与此同时,一条精准的提醒短信已发送到管理人员手机上。“以前总有人偷偷推车上楼充电,劝也劝不住,提心吊胆的。现在系统一报警,我们马上就能定位劝导,省心又安全。”小区保安老王一边展示着手机上的提醒短信,一边感叹道。

这套系统的落地生根,离不开周密部署和合力推进。街道构建“1+1+N”工作模式(街道+责任科室+社区网格),从春树里社区试点摸索经验,逐步在时代天境等适用小区全面铺开。工作人员走家串户,由党员志愿者、网格员、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的楼栋小组耐心进行“敲门行动”,精准匹配居民、车辆和电池信息。街道联同物业、回社区报到党员和志愿者组成的宣传队伍,在小区设置引导点和免费安装点,方便居民为爱车“上户口”。

与此同时,社区大力升级硬件,扩建了9处非机动车集中停充场所,新增大量充电桩并配齐消防设施,可同时满足1200台车停放、535台车充电的需求,宣传栏也化身安全知识阵地。“现在车棚宽敞了、充电方便了,还有专人管理,谁还愿意冒险推车回家啊?”居民张姨满意地说。通过“赋码通行+电梯拒入+短信预警+集中停充”的组合拳,“人防+技防”双管齐下,有效杜绝了电动车上楼入户现象。

“宝妈工坊”:“妈妈岗”安放事业心

在大沙街道大沙北社区的18个“民生微实事”意见箱里,近30%的纸条诉说着同一个心愿:全职妈妈们渴望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既能照顾家庭,又能体现自我价值。“孩子上学了,一天时间空落落的,很想找点事做,贴补家用,也能认识些朋友。”宝妈李姐的心声代表了一个群体的期待。社区迅速响应,在18名党员群众组成的评议团全程监督下,创新打造了“宝妈工坊”。

工坊采用“社区牵头+企业派单+工坊制作”的模式,像一条灵活的纽带,成功链接了辖区内多家企业资源,承接了价值20万元的领带饰品加工、建筑工地围栏草皮制作等工单。“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接到订单!”宝妈王女士兴奋地说。社区组织了近500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在党群服务中心贴心设置工作时间地点灵活的“妈妈岗”。很快,70余位宝妈实现了灵活就业,每人每月增收800至1500元不等。“现在好了,送完孩子上学就来工坊,活儿不累,时间自由,还能赚点零花钱给女儿买东西。”宝妈刘姐一边熟练地缝制着领带饰品,一边开心地分享。

更令人欣喜的是,“宝妈工坊”的价值不断延伸。社区挖掘有特长的党员组建“讲师团”,开展了12期技能培训,帮助宝妈们提升竞争力,最高单人日收入已突破120元。工坊的成功也点燃了宝妈们参与社区工作的热情,一支约50人的“邻家妈妈服务队”应运而生。她们积极参与关爱“一老一小”、环境保护、矛盾调解等志愿活动,至今已参与450人次。小小的“宝妈工坊”,不仅送去了技能和岗位,更搭建了社会支持网络,拓宽了宝妈参与治理的渠道,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充满韧性与温度的柔性力量。(陈赞亮 通讯员许婉)

责任编辑:陈顺盛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