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于2015年启动建设,2017年顺利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2019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胸痛中心示范基地。2020年,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前移至急诊科,为胸痛救治搭建“高速公路”。2022年-2024年,医院共建档胸痛患者16739例,其中高危胸痛5375例。作为东莞市胸痛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分别于2023年、2024年获得全省质控第四名和第一名。
多学科团队联动协同
无缝对接快速救治绿色通道
多学科无缝协作是胸痛中心高效运转的核心保障。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由心血管内科联合急诊科、心脏大血管外科、胸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放射科、介入手术室等多学科组成,多个相关科室紧密联动,从院前预警、快速分诊、精准诊断(如心电图、影像),到紧急介入手术、外科手术和重症监护,各环节专家团队凭借专业能力为盾,协同作战,确保危重胸痛患者在“黄金时间窗”内获得最优救治。这种深度融合的协作模式,大幅提升了抢救速度与成功率,显著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为患者构筑起坚实的生命防线。
作为胸痛中心的核心组成科室,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是一个集临床、教学、心血管介入培训、科研于一体的综合科室,科室设有心血管内科一区(CCU)、心血管内科二区、普济院区心血管内科、心脏超声室、心功能室及心脏康复中心等病区和功能区域,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也是国家级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培训基地和心脏瓣膜介入建设中心。心血管内科全面开展各种疾病的诊治技术,紧密跟进国际国内技术前沿,开展多项介入新技术,填补东莞技术空白,造福心血管疾病患者。
急诊医学中心专设胸痛诊室,为胸痛患者构建高效快速的救治流程,并整合了早期快速诊断、早期干预、实时监测、精细化评估及多脏器功能维护的综合治疗策略。中心为危重症胸痛患者开通高效绿色通道,使其能以最快速度进入急救区,在完成紧急气管插管、ECMO支持等生命支持措施后,直接转入介入室进行手术救治。
对于确诊的急性心梗极高危患者,或外院已行心电图并转入的急性胸痛患者,中心特别实施“双绕行”机制,使其绕行急诊抢救室和CCU,直达介入室接受抢救,为抢救濒死心肌赢得了至关重要的“黄金时间”,真正体现了“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在胸痛中心各组成科室中,心脏大血管外科作为东莞地区该领域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本地心脏大血管相关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重任,在主动脉疾病诊疗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是全市独立开展心脏大血管疾病治疗最为娴熟的科室,尤其对于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真性动脉瘤破裂等急重症患者采取微创介入下血管修复治疗,技术处于省内先进水平。在胸痛中心多学科协作体系中,科室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等胸痛中心收治的常见急症提供了紧急手术与微创技术支撑,大幅提高主动脉夹层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胸外科作为广东省“胸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是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东莞地区肺结节诊疗会诊中心、中国胸外科ERAS示范项目加速康复外科示范中心、东莞市医学会心胸外科分会主委单位,在胸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拥有极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胸腔镜微创手术占比达95%以上,危重穿透性胸外伤抢救成功率超90%。同时,作为胸痛中心重要组成,胸外科在多学科协作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够快速精准处置张力性气胸、食管破裂等引发急性胸痛的致命性外科急症,并在复杂胸痛患者的诊断与多学科诊疗(MDT)决策中提供重要的外科专业支撑。
硬核技术守护“心”生命
率先开展多项先进技术
胸痛中心通过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持续优化流程,各相关科室快速合作,优化每一个就诊流程和细节,大大提高了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速度,实现了争分夺秒的医疗效率,有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明显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
以心血管内科为例,在学科主任郭素峡的带领下,开展了多项新技术: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急诊TAVR手术、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零射线”双腔起搏器植入术、通过“肺静脉释放法”行大房缺封堵术、心肌收缩力调节器植入术(CCM)、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左心室辅助装置辅助下复杂高危冠心病介入治疗,以及冠脉内旋磨术、激光消蚀术、冲击波球囊技术等处理复杂冠脉钙化病变,用精准技术和丰富临床经验为胸痛患者和复杂心脏病变患者筑起生命防线。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PCI是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黄金救命术”,通过微创介入快速开通堵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血流。其核心优势在于“快、准、稳”,较传统溶栓治疗更直接清除血栓,降低心肌坏死风险,尤其适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等危急情况。
胸痛中心将PCI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包括左主干急性闭塞、多支血管病变合并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高龄(>80岁)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等高危病例。通过冠脉内血栓抽吸、药物球囊精准释放、支架植入等综合手段,成功处理冠状动脉夹层、钙化迂曲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等复杂问题。
PCI的突破性在于“抢时间救心肌”,PCI通过手腕或大腿的微小穿刺点直达心脏,术中实时造影精确定位病变,迅速开通闭塞血管,达到立竿见影的救治效果。
近年来,胸痛中心PCI手术量位居全市领先,其中,体现胸痛中心最重要的数据——D to W时间(即:从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介入手术导丝通过冠状动脉病变处的时间),由原来平均时间70-90分钟逐年优化,2023年平均D-to-W时间从55.69分钟缩短至52.9分钟,2024年更是达到平均51.89分钟,更有快速的案例不到20分钟(院前评估沟通后直接送导管室介入手术),远远优于国家要求的≤90分钟平均标准,救治成功率高达95%以上,使更多患者重获“无心肌梗死生存”,成为胸痛中心建设的核心技术支柱。
2.ECMO支持下的PCI技术
体外膜氧合(ECMO)作为一种可经皮置入的机械循环辅助技术,具有不受地点限制、可同时提供双心室联合呼吸辅助等优点,是各种急性双心室功能衰竭合并呼吸功能衰竭患者治疗的首选,尤其适合心跳骤停(CA)患者的抢救性辅助治疗。
在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ECMO团队的支持下,科室成功应用ECMO于急危重症的复杂冠脉介入手术病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瓣膜疾病,以及冠脉复杂病变、完全闭塞病变、弥漫性病变、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严重钙化、血管重度弯曲、再狭窄病变等病例。
ECMO支持下的PCI术为“命悬一线”的心脏重症患者创造了新的生机,ECMO如同体外人工心肺,让濒临崩溃的心脏获得“中场休息”,为患者赢得PCI手术机会,疏通堵塞血管。这种“先保命再治病”的策略突破性地将抢救时间窗延长,尤其适合心源性休克、反复室颤等急危重症,为心脏功能恢复赢得宝贵时间,被誉为心脏急症救治的“重磅武器”。
胸痛中心对该类患者救治成功率逐年升高,ECMO支持下冠脉介入手术量处于省内前茅,并给周边多家医院提供技术支持,与市内多家医院进行ECMO辅助下转运患者行冠脉介入手术,为急危重症患者治疗提供生命支持,降低冠脉介入手术风险,提高冠脉介入手术救治成功率。
病例:患者心梗、心脏停跳
多学科接力搭建生命桥梁
胸痛中心多学科紧密协作的高效率诊治流程,为高危急性胸痛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安全保障和更高质量的救治效果。
某个夏夜,中年患者刘先生(化名)突感剧烈胸痛、胸闷,伴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被紧急送至当地医院就诊。经快速心电图检查,提示为凶险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供应心脏下壁的关键血管血流中断,心肌正在快速坏死。
千钧一发,患者病情更是突然急转直下:患者突发心室颤动,这是最容易导致猝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多次除颤无效后,患者彻底陷入呼吸心跳骤停的深渊,生命体征完全消失,命悬一线。
当地医院在持续复苏的同时,果断向市人民医院发出了紧急求援,请求出动顶尖的体外生命支持(ECMO)团队。接到求救信息后,市人民医院“应急抢救快速移动单元”快速出发,面对已持续心跳骤停近100分钟的患者,凭借精湛技术和高效协作,在最短时间内成功建立VA-ECMO体外生命支持系统,患者终于恢复了自主心跳和微弱的呼吸,被“死亡”吞噬的生命之光重新被点亮。
恢复基本循环仅是关键的第一步。在ECMO稳定运转后,患者被迅速转运回市人民医院,医院胸痛中心团队早已启动最高级别响应,绿色通道全面开启,介入手术室、心血管内科、急诊ICU团队严阵以待。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患者直接进入导管室,由心血管内科学科主任郭素峡博士领衔的介入团队连夜为其实施了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精准完成了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术以清除堵塞血管的元凶,同时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提供更强大的循环支持,手术成功,导致此次急性胸痛的罪魁祸首终于被清除。
术后,患者转入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在这里,急诊ICU团队接过了生命守护的接力棒,为患者实施了包括血液透析、纤维支气管镜、空肠内营养等在内的高级生命支持,为患者闯过后续的重重难关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多学科团队争分夺秒、环环相扣的无缝协作下,刘先生的生命力顽强复苏。数日后,ECMO成功撤除。更令人振奋的是,他最终恢复了神志,能够清晰对答,核心的神经与心脏功能得到了显著恢复。这一病例彰显了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多学科协作机制高效运行与顶尖的技术实力(包括了ECMO、复杂冠脉介入、高级生命支持等),为危重心脏骤停病例救治提供了保障。
质控评价全省第一
救治体系完备高效
2023年末,广东省胸痛专业质控中心发布了《2023年度广东省胸痛专业质控报告》,在全省140家标准版与132 家基层版胸痛中心的质控排名中,市人民医院凭借卓越的实力脱颖而出,以107.69分的高分斩获全省第四、东莞市第一的佳绩,充分彰显了在胸痛救治领域的专业水平与优质服务。
同年,医院胸痛中心荣获广东省“胸痛中心质控先进单位”称号,东莞市胸痛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心血管内科学科主任郭素峡荣获“优秀质控专家”称号。
2023年10月底,广东省胸痛专业质控中心举办了“立质中国——胸痛中心高质量发展赋能计划”广东省质控分享赛,东莞市质控专家队在郭素峡主任的带领下,由心血管内科姚永钊等成员组成参赛团队。在比赛中,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团队协作,经过病例汇报、病例质控以及质控知识答题三轮激烈角逐,脱颖而出荣获优胜奖。
2024年末,市人民医院再攀高峰。广东省胸痛专业质控中心对全省21个地市的胸痛中心展开了更为严格的现场核查、后台统计等多维度考核。在全省145家标准版胸痛中心的激烈角逐中,市人民医院凭借持续优化的医疗流程、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效的团队协作,一举跃居第一!胸痛救治领域的领先水平为全市乃至区域内的胸痛患者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
东莞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是如何脱颖而出勇夺第一的?对此,郭素峡主任表示,一直以来,医院始终高度重视胸痛中心的建设,给予全方位支持,打造了涵盖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完善且精细的救治体系。
在院前急救方面,医院搭建区域内胸痛救治网络,通过市胸痛中心联盟、网络医院、胸痛救治单元等构建高效的区域救治网络,对相关单位持续培训,提高了胸痛患者的早期快速识别能力,胸痛中心24小时值班,提供远程医疗支持,形成快速诊断、快速转运、快速治疗的高效救治体系。
在院中救治方面,自2020年开始,市人民医院将胸痛中心前移至急诊科,由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24小时轮班,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专业的救治绿色通道。同时,通过成立由心血管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放射科、介入手术室、检验科等多学科医疗骨干组成的快速工作小组,为胸痛救治提供全面保障。
在院后康复救治方面,患者出院后,市人民医院提供专业宣教、专科门诊随诊、定期随访等“全程服务”,为患者构建起来覆盖胸痛患者全周期的闭环管理体系,大大改善了胸痛患者的临床预后效果。
胸痛中心自成立以来,以优质、完善的服务和高效的救治体系,多次收到患者的表扬信和锦旗。
胸痛中心“前移”
胸痛急救开辟“高速路”
胸痛救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始终以优化救治流程为核心,通过季度联合例会、质量分析会及典型病例讨论会的会议机制,结合常态化专业培训,持续改进诊疗规范。这种“培训-总结-优化”的闭环管理模式显著提升了急性胸痛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预后质量。
2020年11月,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前移”项目正式启动,标志着东莞市胸痛救治的“高速路”正式通车。这一创新举措将胸痛救治的前沿阵地从医院延伸到院前急救环节,通过与120急救网络、基层医疗机构的深度协作,实现了对胸痛患者的快速识别、转运与救治,极大地缩短了救治时间,为患者的生命健康开辟了专属“绿色通道”。
据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相关人员介绍,胸痛中心前移至急诊科后,心血管内科医生团队24小时在急诊轮班,接诊所有的急性胸痛患者,消除会诊环节的耗时。同时,提高了胸痛的诊断准确率,快速筛查胸痛高危患者,减少误诊、漏诊和过度诊疗。
自“高速路”模式运行以来,胸痛患者得到更精准快速的诊治,该模式为院前联盟医院、社区等提供快速专业的诊疗指导,为自行来院、院内普通门诊的患者提供更为便利和安全的诊疗途径,并通过有效整合胸外科、ECMO团队等多学科力量,大幅提升了救治效率和质量。目前,胸痛中心救治成功率已达到98%以上,为众多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警惕“致命性胸痛”症状
胸痛主要是指胸前区的疼痛和(或)不适感,患者常主诉闷痛、紧缩感、撕裂样等,尤其要注意以下三类高危胸痛:
1.突然剧烈胸部疼痛,或者后背、肩膀疼痛,持续不缓解,胸前区压迫感(如大石压榨感)、喘不上气的感觉,同时觉得恶心、呕吐、冒冷汗。
2.长期高血压病史,用力或情绪波动过程中,突发前胸连着后背,剧烈刀割一样撕裂样疼痛。
3.胸部隐隐约约疼痛,憋气、咳嗽,甚至咯血,感觉上气不接下气,非常疲劳。
这三种情况都是非常严重的信号,分别对应“致命性胸痛”的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出现胸痛症状,请急送胸痛中心或拨打120进行及时救治。(黄楚芳 东莞市人民医院供稿供图)
责任编辑:陈伟赞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