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康复科成立于2004年,如今已成长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中西医康复诊疗中心,更成为全国中医康复领域的标杆单位。近日,本网走进该院康复科专访神经康复科主任潘锐焕。
潘锐焕在接受本网采风时表示,该科室在发展目标上,主要聚焦三大方向:
首先, 是临床引领:强化中西医协作,整合针灸、中药、艾灸、经颅磁、经颅电、脑机接口、机器人训练等50余项技术,从而提升中西医处理疑难、危急重症康复水平;
其次,是平台升级:依托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康复标准化基地、广东省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等平台,进而推动脑卒中中西医康复诊疗方案标准化;
第三,是辐射带动:该院是粤港澳康复联盟牵头单位,与90余家联盟单位建立协作关系,致力于打造全国中西医康复标杆,并发挥榕树效应,把中西医康复专科建设经验辐射带动到全国的康复机构。
中医传统康复技术是该科室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头针、浮针、颊针、子午流注等都是该科室临床常用的特色技术。
该科室深度融合中医特色技术,主要针对两类疾病开展治疗。一方面是神经系统疾病,例如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脊髓损伤恢复期、颅脑损伤认知障碍等。具体来说,会通过头针调神畅气改善肢体功能障碍,通过浮针松解痉挛肌群来改善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同时利用子午流注针法调节睡眠周期,有效治疗脑损伤后失眠。
另一方面,该科室也专注于疼痛与运动系统疾病,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肌筋膜炎(如足底筋膜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在治疗中,颊针技术通过刺激面部全息靶点来调节气血,能够快速缓解急性疼痛;而中药熏蒸结合刺络拔罐的方法,则显著减轻了慢性炎症水肿。
相较于现代康复技术,中医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以“调状态”为核心,这与现代康复“促功能”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根源性调节,例如子午流注针法根据时辰开穴,能激发人体自愈潜能,从整体上改善脏腑功能,从而减少药物依赖;以及高效松解与镇痛,像浮针、刃针可以直接松解筋膜粘连,再联合火龙罐推拿,常常能在1到2次治疗中就降低肌张力30%以上,这为后续的运动训练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中医技术还具有副作用低、适应性广的特点,特别是对于常伴有基础病的老年疼痛患者,中药冷热交替浸泡等外治法规避了药物代谢负担,并且在团体治疗中观察到患者的依从性提升了37%。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技术并非替代现代康复,而是通过‘先松后训’的策略(比如先针灸松解痉挛,再衔接机器人步态训练)实现疗效叠加。根据该院的实践数据,这种联合治疗方案使得脑卒中患者的手功能恢复周期缩短了21%,同时疼痛复发率降低了40%。
关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在运用现代康复技术如注射治疗、冲击波治疗等方面,康复科有怎样的特色和经验?如何将现代康复技术与中医传统技术有效结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潘锐焕介绍,我们科室在积极引进和应用现代康复技术方面一直走在前列,但我们并非简单照搬,而是强调“中医思维引领下的精准应用”。
注射治疗(如肉毒毒素、PRP、神经阻滞):将其作为精准调控的重要手段。例如,对严重痉挛影响功能或导致疼痛的患者,在精准定位下注射肉毒毒素,能快速有效地降低肌张力,为后续的主动训练和中医手法治疗创造关键窗口期。该科室的特色在于严格把握适应症,结合中医对“经筋”、“痹证”的认识,选择最佳注射位点和时机,并辅以中药外敷内服促进吸收和恢复。
对于现代康复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有效结合,这个关键在于“融合”而非“叠加”。
首先进行精准评估: 运用现代影像学、电生理、量表评估等明确损伤部位、程度、功能障碍核心问题;同时进行中医四诊合参,辨识体质、证型、经络状态;再制定整合目标: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既包含现代康复的功能目标(如步行能力、ADL能力),也包含中医的整体目标(如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缓解疼痛痉挛)然后进行现代技术与传统疗法的协同干预: 不是简单的“先西医后中医”或“同时进行”,而是根据疾病阶段和患者状态,科学安排干预的优先顺序和协同方式。最后定期评估现代功能指标和中医证候变化,及时调整中西医干预的比重和方案。这种以患者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中西医技术无缝衔接、互相促进的模式,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在分享临床案例时,潘锐焕想到一位年轻的脑干梗死患者。这个女孩入院时情况非常危急——气管切开,不能言语,四肢瘫痪,二便失禁,合并严重肺部感染和静脉血栓,连基本生存能力都不能保障。当时摆在面前的不只是功能恢复,更是如何从多重并发症中抢回这条年轻的生命。
“我们团队采取的策略是‘西医稳住危机,中医激活生机’”。潘锐焕介绍,前期用现代医学精准控制感染、管理血栓,比如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强效抗生素,通过超声引导精准注射肉毒毒素减少气道分泌物,为后续康复扫清障碍。待生命体征平稳后,中西医技术开始深度交织:在床边运动训练的同时施以醒脑开窍针法刺激神经重塑;用电子生物反馈仪训练吞咽肌肉时,同步在廉泉、通里等穴位行针改善气血协调;当患者陷入抑郁低谷,西药调节神经递质的同时,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从气虚痰瘀的体质根源进行调理。
“最令我触动的是治疗过程中的‘无缝转化’”。潘锐焕说,当拔除气管套管后,呼吸肌训练立刻衔接上膈肌电刺激;情绪稍稳便介入小组作业治疗,让她在协作插花、手工中重燃生活热情。这种环环相扣的干预,使患者在40天内奇迹般地摆脱了所有导管,从卧床不起到能独立坐站、扶持行走,最终带着清晰的语言能力和自主进食能力重返校园。
若说关键结合点,他认为是“三层融合”:一是时机融合——现代技术快速化解致命威胁,为中医创造治疗窗口;二是作用融合——像肉毒毒素解决唾液泛滥这类具体症状时,中药同步改善气虚痰瘀的体质土壤;三是目标融合——所有技术最终指向同一个目标:不是单纯恢复肌肉力量,而是帮患者找回有尊严的生活。正是这种西医治标、中医固本,技术为“人”服务的理念,让看似不可能的重生成为了现实。
对于康复科未来在特色技术发展方面的规划和期望?潘锐焕表示,规划始终围绕两个核心:解决患者实际痛点,让技术真正扎根临床。总体可以概括为三个坚持:
坚持“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深度融合
这绝不是简单的“中医+西医”拼盘。我们会更注重探索两种医学体系在理论和技术层面的有机结合点。目标是让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和经络调理优势,与现代康复的精准评估、神经重塑理念真正协同发力。
具体来说,重点研究如何用中医方法解决现代康复中的共性难题,比如患者的功能恢复瓶颈、长期训练带来的身心疲劳、以及复杂疼痛问题。同时,也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研究传统中医技术的起效机制,让它们的价值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我们希望建立一套能被广泛理解和接受的中西医结合康复“语言”和路径。
坚持“让技术更可及、更有效”的普惠方向
康复的最终价值在于服务患者。未来特色技术的发展,会紧密围绕提升临床疗效和改善患者体验展开。
一方面,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探索它们在精准评估、个性化方案制定以及远程康复指导中的应用,目标是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更多患者,尤其是出院后和基层的患者,能持续获得高质量的康复指导。另一方面,非常重视技术的下沉和推广。我们会着力总结提炼一批安全有效、易于掌握、成本可控的中西医结合康复适宜技术,通过培训、共建等方式,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康复服务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好的康复服务。广东作为人口大省,解决康复服务的可及性至关重要。
坚持“立足区域、面向未来”的开放合作
作为广东省的龙头中医院,我们会紧密结合本地区高发疾病谱(如中风、骨关节退变、运动损伤)和群众实际需求来发展特色技术。例如,针对劳动人群常见的中内病、肌肉骨骼疼痛、运动损伤后的功能恢复等,持续优化我们的中西医结合解决方案。同时,保持开放的态度。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缘优势,我们期待与港澳乃至国际同行加强交流合作,互相借鉴先进的康复理念和技术。我们也希望,通过扎实的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在推动中西医结合康复的标准化、规范化方面贡献一份力量,让这套融合了古老智慧和现代科学的模式,不仅服务好广东的患者,也能为更广泛的区域乃至世界康复医学提供有价值的“中国方案”。
未来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将持续凝练中医康复优势,与现代康复技术有机整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陈赞亮)
责任编辑:陈顺盛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