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和气象部门相关人员走进避险现场。(通讯员供图)
7月9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召开2025年“龙舟水”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复盘暨汛期地质与海洋灾害防御工作推进会,总结推广茂名市信宜市贵子镇中和村山体滑坡成功避险经验,全面复盘今年“龙舟水”防御工作,进一步部署推进后汛期地质与海洋灾害防御工作。自然资源部地勘司、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会议。
实地“取经”:走进成功避险“第一现场”
6月中旬,“龙舟水”叠加台风“蝴蝶”等因素影响,广东多地出现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气。6月15日凌晨4时,茂名市信宜市贵子镇中和村委会联二村因连续强降雨发生山体滑坡,由于预警及时、基层巡防员业务过硬、群众转移迅速,25户57人成功避险,无人员伤亡,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地质灾害避险的“教科书式”示范。
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省气象局、省地质局、相关地市、县(市、区)自然资源管理、气象部门和地勘单位相关人员一行前往贵子镇中和村山体滑坡成功避险点实地调研。基层巡查员、镇村干部等现场讲述避险经过,分享避险成功经验。通过现场学习,参会人员对地质灾害的现场情况和防御措施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为后续开展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一成功避险案例体现了以刘名芳、曹木生、刘春华为代表的基层干部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打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特别是刘名芳同志雨夜坚持巡查到位,在危急关头展现了非凡担当。”自然资源部地勘司二级巡视员张承方表示,该案例的成功,得益于各个关键环节的紧密衔接,得益于各级政府和自然资源、气象、地质等部门的共同努力,得益于群测群防员的责任担当,得益于群众的积极配合。
复盘“把脉”:凝聚共识提升防御合力
2025年“龙舟水”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复盘暨汛期地质与海洋灾害防御工作推进会上,各方力量“把脉”问诊,共同为提升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水平出谋划策。
广东省地环总站就2025年“龙舟水”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开展技术复盘,省气象局就“龙舟水”预报及服务情况开展复盘,茂名信宜、清远清新、茂名高州、云浮云安复盘了2025年“龙舟水”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情况,广州市、湛江市及河源市龙川县汇报了地质与海洋灾害防御相关工作。
自然资源部地勘司张承方二级巡视员对广东省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王立朝副院长充分肯定了广东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成效,指出要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区成果,把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进一步查“精”、查“细”、查“准”。武汉地调中心赵信文处长介绍了广东汛期地质与海洋灾害防御工作的专业建议,从宏观角度为广东的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杨旭东主任就“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省地质局刘文祥副局长就做好地质灾害技术支撑、深化厅局合作提出意见建议。省气象局张晓东处长建议要强化预警的指示性,逐步建立分区分类阈值库;强化预案的可行性,明确地质灾害“一页纸”预案;建立递进式、多渠道的临灾“叫应”机制。
“广东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离不开自然资源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悉心指导,离不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长达10余年驻守广东的指导帮助。”省自然资源厅分管领导表示。
在部、省、市、县、镇、村六级共同努力下,全省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筑牢组织基础,指令高效传递,行动紧密对接,为防灾减灾各项工作措施贯彻到基层提供坚实保障。
“广东省创新编制地质灾害防御分级图,为全国探索了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管控新路子,积累了宝贵经验。”张承方在会上充分肯定了广东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取得积极成效。
据悉,为快速解决地质灾害风险区“在哪里”、强降雨条件下“转移谁”“何时转”等极端强降雨地质灾害防御的关键问题,2024年8月起,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地质局创新编制全省地质灾害防御分级图,涵盖117个县、1245个镇、19145个行政村,圈定威胁村居的人居斜坡单元共计55万余个、受威胁房屋649万栋,实现全省防御区划定与斜坡风险评价全覆盖。
2025年汛期前,省自然资源厅认真落实省领导提出的“送图下乡”等指示要求,将防御区划定成果分发给市、县、镇、村使用,同步共享给省应急管理厅、气象局,纳入全省三防指挥调度系统并通过省政数局的全省数字化平台实现部门间信息数据共享。今年以来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均在划定的防御区内,为成功避险地质灾害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确保预警信息跑赢灾情,省自然资源厅在“龙舟水”期间织密预警信息网络。据统计,共发布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114期,发送短信14.9万条,通过一键通向111个县的重点防御区镇村干部发送地质灾害防御提醒信息123万余条。
全省各地认真落实“隐患点+防御区”防御策略,积极构建“叫醒”“叫应”“回应”闭环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防灾责任人、群测群防员和技术支撑单位人员力量,对在册隐患点、重点防御区开展巡排查工作。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共出动地质灾害巡查7.9万余人次,巡查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近5.1万处,组织转移人数2.1万余人。
“龙舟水”期间,广东省共发生地质灾害7起,成功避险5起地质灾害,避免可能因灾伤亡104人,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与2020-2024年5年平均数相比,灾害数量、造成人员死亡失踪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了92%、89%和90%;与2024年相比,分别减少了96%、96%和97%,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高位推动:明确方向严密部署
今年年初,自然资源部部署“一项行动、两项工程”,即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演练行动,隐患点和风险区更新调查工程,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张承方指出,各地自然资源部门要加强本地区历史灾情的复盘分析,组织实施好“一项行动、两项工程”,健全完善区域气象风险预警,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预警响应闭环管理制度,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风险防御工作,严防群发、复合链生灾害风险,避免群死群伤事件发生。
“科普宣传和应急演练发挥了突出作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赵信文处长对信宜市贵子镇成功避险案例中的群众动员能力表示肯定。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共计开展演练199次,参加人数3.97万余人,全面提升了综合防灾能力水平。同时,省自然资源厅坚持对镇村干部开展汛期防灾避险知识和重点防御区成果应用宣传培训,其中省级开展线上线下培训4次共1.1万余人次,送图下乡335次,各市县区、乡镇村开展培训310次共4万余人次,确保防灾措施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结合镇、村基层防灾工作人员常态化开展的进村入户科普宣传工作,群众防灾避险意识逐渐从“要我防”向“我要防”转变。
“我们要认真总结‘龙舟水’防御工作经验教训,坚决打赢后汛期地质与海洋灾害防御攻坚战。”省自然资源厅分管领导在总结中指出,全省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更加紧密的信息共享和联合会商机制,强化预警信息“叫应”机制,打通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要依托省地质局等地勘单位技术力量与“驻县包乡”“驻镇包村”等服务机制,细化防御等级与威胁范围,构建“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体系,打造风险防御“一张图”2.0版本;同时深化与住建、交通、水利、应急等部门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将防御分级成果深度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建设、自然灾害监测融合平台建设等领域,持续提升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能力水平。
当前,广东省已进入后汛期,仍将面临强降雨、台风等极端天气的威胁,地质与海洋灾害防御形势依然严峻。省自然资源厅分管领导提醒,沿海地区要密切关注台风、风暴潮、海浪等海洋灾害的发展动态,加强与海洋、气象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充分利用海洋监测站网、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并针对重点区域和设施组织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家、省、重点市县相关部门和技术支撑单位的智慧与力量,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完善灾害防御体系,不断强化监测预警、巡查排查、应急处置等各项工作措施,切实提高地质与海洋灾害的防范应对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会上,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与省气象局、省地质局对4号台风登陆后折返影响广东进行了研判,要求各有关地市要严阵以待,落实地质灾害防御各项措施,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陈赞亮 通讯员罗诗岚)
责任编辑:陈顺盛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