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歌声里的中国”第八届东莞市合唱节上,大岭山之歌合唱团以97.83的高分,再次斩获镇街院校组的金奖第一名,以强劲的实力连续四届蝉联该项赛事的冠军。
“不管从选曲、作品处理,还是音色、声音质量、和声的饱满程度,都做的非常非常优美,我觉得完全达到了一种美的高级享受。”在赛事直播的点评环节,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陕西交响乐团合唱团团长、陕西省合唱协会会长李锐如此点评。
用“业余身份”唱出“专业水准”,用“碎片时间”达成“完美演绎”,这背后不仅是日复一日的厚积薄发,更是大岭山之歌合唱团根植于红色基因的团结奋斗,是大岭山镇文化艺术领域在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交融下的生动体现。
无伴奏合唱:自我加压的艺术挑战
错落交织的和声铺陈、明亮清澈的女高音领唱、多个声部的高吟低唱……在第八届东莞市合唱节上,大岭山之歌合唱团用一首《春天来啦》惊艳了所有人。这是由作曲家张朝改编的一部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作品,作品选材于彝族民歌,既独具少数民族风情又符合现代合唱特色。
无伴奏合唱依赖人声演唱,是合唱艺术中极具挑战的形式,对演唱者的音准控制、呼吸节奏,以及团队整体的声部配合、力度掌握等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将其运用在群众合唱中更是少见。大岭山之歌合唱团于2007年成立,曾多次登上星海音乐厅、东莞玉兰大剧院等舞台,至今仍有多位“老团员”在队中,多年来的经验与实力,让他们有底气“迎难而上”。
“虽然无伴奏难度非常大,但既然选择了参加比赛,就必须唱一首高质量的歌。我们在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低音的基础上再细分为八个声部,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用纯人声塑造出音乐的层次感与纵深感。”在合唱指挥、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杨继春看来,选择《春天来啦》,是大岭山之歌合唱团一场自我加压的艺术挑战。
在追逐艺术梦想的道路上,团员们白天坚守各自工作岗位,夜晚则全身心投入排练;孕妈妈挺着肚子坚持训练,轻伤不下火线的队员带病参训;赛事临近之时,建团初期的"元老级"团员纷纷回归这个温暖的音乐之家,与新生代团员携手并肩。这支用歌声传承红色基因的艺术团队,将团结奋斗、永不言弃的精神品格,完美融入每一个精准的音符、每一次默契的配合之中。
正是这样敢于攀登高峰的勇气、不到终点不放弃的毅力,让中国合唱协会艺术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艺术顾问李西林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表示:“《春天来啦》尽管没有任何的伴奏,但演唱者们音色的统一、纵向和声的协和、声音位置的同步,共同形成了非常和谐的声音亮点,可以说是达到全国群众合唱的一流水平。”
红色基因:延续音乐鼓舞民心的传统
八十多年前,当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进驻大岭山后,一曲《东江纵队之歌》在烽火中诞生,成为激励战士们奋勇抗战前行的精神号角。解放前夕1949年,革命先辈们创作的《大岭山之歌》一经诞生即受到广泛欢迎,不仅在当时极大地激发了战士们的战斗士气,而且至今都在鼓舞着大岭山革命老区人民的奋进豪情。时光流转,如今的大岭山镇,将“音乐鼓舞民心”的优良传统延续,让激昂的歌声穿越时空,成为新时代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重要力量。
群众文化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增强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开展群众文化工作?除了拓宽文化空间、组织群文活动等“常规性”动作外,大岭山镇还意在打造具有特色的群众性文化品牌。于是,扎根于革命历史文化传统、能够更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的合唱活动,便成为了大岭山镇开展群文工作的切入点与落脚点。
2007年,该镇建立“大岭山之歌合唱团”,各校老师及各行业的歌唱爱好者闻名奔赴而来。面对“如何以歌声赓续红色血脉”“如何培育德艺双馨的群文骨干”“如何回应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的热切期盼”的三大命题,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带领团队立足本土文化底蕴,以持之以恒的信念和多元创新的举措,最终将“大岭山之歌合唱”打造成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首先,强队伍。队伍成立十余年来,大岭山镇特邀请国家一级指挥陈光辉先生担任常驻艺术指导。经过年复一年的艺术淬炼,合唱团逐渐形成了“音韵相谐,如沐春风”这一最具自身特色的艺术风格。
“团员来自各行各业,个人水平确实有差异,但经过十几年训练,我们的声音一出来就与众不同。我们团员个人演唱能力不是特别强,但我们的优势在于融合度,和谐统一的整体,听不出个人痕迹,这是常年打磨的结果。”杨继春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从大岭山镇走出合唱人才,在外也能够独当一面,凭借出色表现而广受认可。不仅市镇各类合唱活动频频邀请他们指导,其影响力更辐射至周边地区。2021年适逢建党百年,合唱团成员深入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倾情指导,助力职工及村居民备战全镇性合唱比赛;市级机关单位如海关等举办合唱活动时也纷纷邀请。乘着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的东风,他们将合唱艺术的种子播撒四方。
而后,塑精品。纵览大岭山镇历年的合唱力作,始终流淌着革命传统的血脉,跳动着时代精神的脉搏,彰显着对艺术精品的执着追求。2008年,大型交响组曲《大岭山之歌》恢弘唱响,用歌声带领人们走进那硝烟弥漫的年代,成为新时期大岭山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信念支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要时间节点,大岭山镇组织创作声乐套曲《永恒的丰碑》,由知名词曲作家与本土曲作家联手创作,包括《大岭山》《崭新起航》《我们的家》《祝福祖国明天会更好》《永恒的丰碑》《那一面红旗》六首合唱及独唱作品。
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搞原创,坚持守正创新,是大岭山镇合唱文艺精品的重要特征。这正因为这些珍贵的品质,让合唱品牌一步步迈向更高的殿堂。其中,交响合唱《大岭山之歌》斩获广东省第十届艺术节音乐一等奖,并在广东省“百歌颂中华”的三届赛事中取得“两金一银”的好成绩。此外,团队还保持着央视节目录制、跨省展演,以及多次与广州交响乐团合作,在星海音乐厅、玉兰大剧院、大岭山广场等地共同演出的高水准表现,成为弘扬时代精神与推动群众文化繁荣的标杆。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如今,大岭山的合唱艺术已绽放出绚丽的花朵——从高水平的大岭山之歌合唱团到朝气蓬勃的企业、校园合唱团,从教师、公职人员到企业职工、文艺爱好者,当一个个独立的声部汇聚成和谐的旋律,便实现了从“我”到“我们”的艺术升华与精神共鸣。这支团队为何能坚守十八年?答案就在每位成员心中那份执着的信念:让革命老区的动人和声,永远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回荡传承。(黄楚芳 供稿供图:主办方)
责任编辑:陈伟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