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花园村,蝉鸣绕着向日葵的花盘打转,石板路上孩童追着蝴蝶跑过,体育公园里老人们的棋摊旁围了一圈看客。花园村,金灶镇下辖的纯农革命老区村,由花园、西沟2个自然村组成,占地约2250亩,户籍人口3111人,此前基础设施薄弱、闲置资源荒废、产业单一。在深圳对口帮扶协作下,一场以“提升人居环境”为核心的乡村蝶变悄然展开,曾经“泥泞路、破厂房、荒池塘”的旧貌,正加速向“景美、业兴、民富”的新颜转型。
站在花园大道入口的天然石标志前,村民陈阿婆指着脚下平整的沥青路感慨:“以前这路才5米宽,一下雨全是泥,出行得踮着脚走,裤腿能溅满泥浆!”如今,这条由深圳交通运输局援建225万元改造的主干道,南段宽12米、中段宽7米,沥青路面泛着微光,两侧步道砖延伸向村心,雨水管藏在地下,路灯与行道树排列成线——曾经的“堵心路”,成了村民饭后散步的“景观带”。
道路的“升级”只是起点。沿着大道往村中心走,206户房屋外墙上的彩绘格外醒目:有描绘农耕场景的民俗画,有绽放的向日葵与稻穗。“以前墙面又旧又脏,现在出门像走在画廊里!”村民何大哥笑着说。
一片田,种出“空窗期”到“黄金季”的惊喜
若说道路是花园村的“骨架”,那农田便是“底色”。过去,村里200多亩水田种完两季水稻后,便进入“冬闲”。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驻金灶镇工作队(以下简称“驻金灶镇工作队”)协助镇政府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推动水田垦造212.97亩,并创新“水稻+油菜”轮耕模式:两季水稻保障粮食生产,冬季空闲期种植200余亩油菜花,既改善了土壤肥力,又打造了“油菜花海”乡村景观。2024年冬天,200亩油菜花海在田野铺展,金黄的花浪与稻草编织的“牧童放牛”“十二生肖”“西游记”艺术作品相映成趣,吸引了30万游客慕名而来。更妙的是,油菜成熟后还田,土壤肥力提升,水稻产量跟着涨。现在“冬闲”变“冬忙”,土地不歇、钱包更鼓!
一座园,唤醒“老闲置”到“新活力”的蝶变
在西沟片区的“后溪池”曾是村民的痛:15亩鱼塘荒废20多年,垃圾成堆、杂草一人多高。2023年,52万元扶村富民资金注入,清淤、修堤、建垂钓台……如今,这里成了钓鱼爱好者的好去处,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约4万元租金,还解决了4个村民的就业。
更让人惊喜的是旧水厂的“重生”。过去,这座破厂房紧挨着油菜花海,既煞风景,游客还“找厕所难”。2024年底,驻金灶镇工作队协同镇政府启动改造,仅1个月就将旧水厂“变身”为集餐饮、观光、如厕于一体的“潮水溪驿站”。
一颗心,暖出“老村”到“乐土”的温度
变化不仅在“面子”,更在“里子”。
面对新建的花园村幼儿园,驻金灶镇工作队积极引入后方单位力量给予支持。在深圳市物流行业联合党委、深圳市汽车租赁行业协会党支部捐赠教学设备后,预计今年9月将迎来第一批学生;体育公园里,万寿菊、格桑花争艳,周边幼儿园的小朋友坐着大巴来“探春”,村民们晚饭后打羽毛球、跳广场舞,笑声能传半里地;“四小园”里,玉米抽穗、茄子挂果、向日葵朝着太阳转,成了孩子们的“自然课堂”……
“2024年,我们村集体收入从‘紧巴巴’涨到4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25万元,还评上了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广东省第四批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村支书翻着账本,眼里闪着光,“这些变化,都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从“泥巴路”到“景观道”,从“荒鱼塘”到“垂钓园”,从“闲置园”到“童声园”——花园村的每一寸改变,都写满了“帮扶”与“奋斗”的故事。如今,这个“花园”,正以更美的姿态,等待更多人来“打卡”,更等待着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郑雪云 通讯员王清炜 许振峰)
责任编辑:陈赞亮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