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栋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访问学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东莞市呼吸和重症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东莞呼吸疾病基础研究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重症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广东省老年保健学会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防治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慢性呼吸疾病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东莞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呼吸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主要编委等学术职务。承担国家和省市各级课题共18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课题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近五年来在JAAD、Respir Res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文章2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5.487。
攻坚
在呼吸危重症领域筑起“生命防线”
呼吸是人体四大生命体征之一,是延续生命的关键,更是生命的重要关口。在临床医学中,呼吸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个关乎生命最基本生理功能的医学领域,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主任胡国栋是一名守护者,更是一名攻坚者。他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敏锐的洞察力,不断突破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瓶颈,为患者畅快呼吸和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2003年,胡国栋在SARS病毒肆虐的关口迎难而上,毅然将研究生报考专业更改为呼吸内科,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成为当年抗非典英雄蔡绍曦教授的研究生,从事呼吸衰竭发病机制和呼吸机临床应用相关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积极用于临床实践。其中,非典防治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全军医疗成果三等奖。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胡国栋作为广东省第一批抗击新冠的医务人员,在除夕夜出发驰援武汉。他不仅凭借精湛的临床技术圆满完成抗疫任务,还牵头进行新冠病毒院感防控临床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国际著名期刊《JAAD》杂志上,该杂志在相关学科领域排名第一。
勇敢前行、攻坚破局是对当初选择呼吸学科这一初衷的坚守,更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快速发展的常态需要。近年来,呼吸内科向“呼吸与危重医学科”转变,学科从呼吸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诊治拓展到呼吸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从呼吸衰竭的救治到多学科交融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救治,只有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才能让更多危重症患者得到切实的获益。
呼吸介入技术、呼吸危重症救治技术是呼吸治疗领域公认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两大技术类别,而二者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稀缺。胡国栋深知,唯有驾驭这两类核心技术,才能在学科高质量发展中精准破局,在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急重症救治中构筑起立体防线。
二十载临床工作寒暑更迭,胡国栋始终以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深耕这两大技术领域,每年完成复杂疑难介入手术逾200例,主导抢救呼吸危重症患者超300例,包括大量在体外膜肺(ECMO)支持下的濒危重症患者的气道介入手术。在重症气道狭窄的生死博弈中、在晚期肺癌合并呼吸衰竭的综合救治中,他用过硬的技术实力让众多患者从命悬一线到转危为安。
在持续打造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上,胡国栋从未止步。他擅长疑难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熟练掌握各种危重症监护和救治技术,在复杂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以及晚期重症肺癌患者的介入和综合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年来,他广泛开展重症超声等危重症诊治新技术,让很多重症患者再获新生。
求索
主持多项科研项目破译“呼吸密码”
从非典到新冠,从尘肺病到肺癌,很多重大呼吸系统疾病的突破性诊疗方案,都源自于由临床难题触发的科研攻坚。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发展进步,迫切需要临床医生对许多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的疾病展开探索,构建起“临床-科研-再临床”的良性循环。
2014年,胡国栋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资格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留学,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发现者Whitsett JA教授。留学期间,胡国栋对肺泡上皮细胞的生长发育、急性肺损伤的增殖修复及调控机制都有深入的研究,并熟练掌握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基因敲除小鼠构建技术。
回国后,他利用基因敲除技术,构建完成了在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气管上皮细胞、气道基底层干细胞等细胞上敲除目的基因的小鼠20余种,用于肺纤维化、肺癌等呼吸疾病的研究。同时,利用气道基底层干细胞进行3D培养,成功构建气道类器官模型,用于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气道疾病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积极应用于临床实践。
2020年,经过东莞市卫生健康局批准,东莞市呼吸和重症医学研究所依托市人民医院正式挂牌成立,致力于建成跨学科、开放共享、省内一流的医学研究平台。
研究所成立后,胡国栋率领团队聚焦呼吸疾病基因敲除小鼠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脓毒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肺纤维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硼药支架BNCT治疗气道肿瘤基础及转化研究、肺结核感染免疫机制研究、广谱抗呼吸道病毒药物筛选与转化等研究。近5年来,呼吸和重症研究所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市级科研项目11项。
领航
带领学科迈入“国字号”梯队
2025年,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迎来里程碑式突破——成功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跻身“国字号”学科梯队。
这一荣誉的取得,不仅是国家对科室综合实力的权威认证,更凝聚着科室管理者胡国栋主任的战略布局与躬身耕耘。作为科室发展的带头人,他积极整合资源,锻造团队,带领科室从区域强科跃升为国家级临床与科研高地。
在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之前,科室已经凭借硬实力相继入选“国家慢性气道疾病规范化管理培训示范基地”“国家间质性肺疾病规范诊疗中心建设优秀单位”“国家VTE防治能力建设项目优秀单位”“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协同医院”“国家呼吸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哨点医院”等,这些成绩成为学科持续攀登前沿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东莞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全国医院呼吸专业的排名逐步上升,2022年在全国地级城市排名位居第6位,全省地市级医院排名第1位。
在胡国栋主任的统筹推进下,一系列前沿技术加速落地市人民医院:创建AI肺结节精准诊疗中心,率先开展机器人辅助经皮肺穿刺及ROSE快速现场诊断技术、经皮冷冻消融等技术,构建“数智呼吸”生态——开创慢性呼吸疾病智能化数字疗法、建设呼吸慢病智能化管理病房、搭建呼吸健康数据平台,形成覆盖“早筛-精准治疗-全程管理”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全面重塑呼吸疾病诊疗范式。
“跻身‘国家队’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既是对我们临床诊疗能力的肯定,更意味着要在科研创新中扛起责任与担当。”胡国栋强调,学科未来发展将紧扣“面向大湾区、国内一流呼吸医学中心”的发展主线,瞄准呼吸疾病诊疗前沿,聚焦重症救治技术、药物研发等核心领域攻坚突破;同时扎根区域医疗需求,通过标准化诊疗体系推广、技术帮扶网络构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沉到社区、落到基层”,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市,疑难有方案”的惠民目标。(黄楚芳 供稿/供图:东莞市人民医院)
责任编辑:陈伟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