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

跨境救助叠加“救助+就业” 拓展珠海救助服务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6-20 22:54:0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主办方供图)

6月19日是第十三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珠海市民政局、珠海市救助管理站举办以“织密救助网络,筑牢安全底线”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通过在救助管理机构内设立主会场,在社区设立宣传点,联动宣传救助政策,展现救助工作的经验做法、典型案例和感人故事,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关心关爱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富强处长、民政部社会救助司钟一涵副处长、广东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陈新锐副处长一行,珠海市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珠海市华发公益基金会和珠海市海控公益基金会等爱心合作伙伴、社会救助监督员以及热心救助工作的志愿者和市民朋友们走进珠海市救助管理站,近距离参观救助管理工作,了解救助事迹,感受珠海救助温度。富强处长等领导和嘉宾为珠海市救助管理站就业驿站揭牌。

“开放日”活动重点展示了珠海市救助管理站两项重点工作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即珠海市跨境救助服务和“救助+就业”服务。当天下午,市民政局还联合香洲区民政局为拱北口岸“微笑迎宾岗”、港珠澳大桥口岸两个跨境救助联络点揭牌,为港澳台临时遇困人员提供先行救助、政策咨询、救助转介、资源链接等帮扶救助服务,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救助中的重要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大湾区发展已步入提档升级、纵深推进的新阶段。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的叠加影响,港澳居民往来内地更加便利,其在内地生活、工作、学习成为新常态,遭遇突发急难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此背景下,珠海市民政局积极探索珠澳居民跨境救助工作,在丰富“一国两制”的民生实践中,为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救助积累经验。2024年6月,经民政部批准,在珠海设立珠澳居民跨境救助服务中心试点,立足湾区,为因就业、生活或临时遇困的港澳居民提供更加多元便捷的救助服务,初步形成了反应快速、救助迅速、协调联动的跨境救助服务体系,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规范跨境救助流程。制定《澳门籍人员跨境救助服务工作指引(试行)》、《澳门籍受助人员护送返回工作指引(试行)》,规范工作流程及相关行政文书,并制作葡语版、英文版及繁体字版《珠澳居民跨境救助服务手册》,明确跨境救助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确保跨境救助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畅通畅顺服务链条。以珠海市救助管理站“归途有爱”寻亲工作室为载体,开展跨境救助调度转介、救助政策咨询、身份信息核查、快速寻亲及接收送返等服务。同时,积极配合异地救助管理机构做好跨境救助,先后协助长期滞留武汉、广州的2名澳门籍服务对象返回澳门。

开展多元救助服务。针对需寻求返乡的特殊困难对象提供境外寻亲核实、返乡证件办理、快速通关送返等服务。深化拓展多元救助帮扶模式,为临时遇困人员提供教育引导、情绪疏导、心理抚慰、资源链接等关爱服务。自2020年以来,累计为28名生活、工作遇困的港澳台居民及境外人员提供社会救助服务,成功将9名滞留内地的港澳台特殊困难救助对象顺利送返原籍安置。在顺利实践跨境救助服务的同时,珠海市救助管理站以提高救助服务质量、拓展救助服务内容、延伸救助服务链条为目标,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联合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市救助站设立困难群众就业驿站,设置救助就业指导专区,重点为就业困难人员、低保失业人员、临时遇困人员、流浪乞讨人员开展以“就”促“救”专项帮扶行动,为受助人员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和职业指导服务。今年已为12名受助人员提供就业帮扶,成功就业。

“开放日”活动还对热心救助工作的12名优秀志愿者(外卖小哥)进行了表彰。珠海市华发公益基金会、珠海市海控基金会分别为珠海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关爱·归巢”专项行动和困境儿童微心愿项目进行了捐赠,助力困难群体帮扶。(陈赞亮)

 

责任编辑:陈顺盛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