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芹用相机镜头聚焦军人风采。(通讯员供图)
一纸鲜红聘书,再次凝聚起中山市三乡镇人民武装部对国防教育事业的炽热承诺——红色收藏家马海永与爱国主义摄影师郑建芹正式续聘为2025年度国防教育顾问。副部长周宣权郑重递上聘书,不仅是对过往贡献的高度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交付。在郑建芹身上,这份托付承载着两代人对国防事业刻骨铭心的眷恋。
镜头如枪,未竟军旅梦在光影中复活
对郑建芹而言,手中相机,早已化作国防教育的“第二支钢枪”。这“钢枪”背后,深埋着一个未能亲自佩戴军徽的遗憾。年少时的从军热望,因时代际遇未能成行。然而血脉中的忠诚与担当并未沉寂——当儿子身披戎装归来,他以另一种方式接续了那份滚烫的报国志向:镜头成为他构筑家国叙事的笔锋。
他的创作从不悬浮于空中,每一帧都深深嵌入国防实践的脉搏:送兵大会上紧握又分开的手、民兵预备役训练场上滚落的汗珠、抗洪一线惊涛骇浪中的脊梁、青少年军训中稚嫩脸庞透出的坚毅……这些鲜活的瞬间被他精心打捞,在三乡各校园的国防课堂和征兵宣传中,化作直抵人心的视觉教材。每一次按下快门,每一次志愿服务的背影,都仿佛是对青春梦想的无声致敬。
父子接力,镜头内外筑起国防教育“立体长城”
三乡镇人民武装部与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精心编织的“顾问指导+基层实践”国防教育网中,郑建芹父子成为一道独特风景。2024年,当“退役军人进校园”活动启动,郑建芹之子作为特邀嘉宾与青少年共筑“国家安全宣言墙”。现场,郑建芹以两代人对话方式讲述军营故事,儿子利落地示范起部队内务整理,孩子们专注模仿的神态则被父亲悄然定格。这一刻,言传、身教与影像交融,筑起了一座无形的“立体长城”。
郑建芹连续三年在送兵大会的寒风中坚守,镜头聚焦新兵与亲人含泪相拥、老兵为新兵细心整理戎装的刹那。他创作的《薪火相传》系列照片被制成明信片,随《致新兵家属的一封信》飞向军营。方寸之间,家国情怀凝固成永恒,成为远方新兵思乡时最温暖的慰藉。
光影无界,让国防脉搏在数字时代强劲跳动
展望2025,郑建芹的镜头瞄准了更广阔的数字疆场。他计划推出“一分钟国防课”系列短视频,首期即以“父子兵”为题,用微纪录片讲述两代人的军旅情缘与责任传承。“我想让更多孩子看到,”他目光灼灼,“参军报国不仅是穿上军装的光荣一刻,更是用一生去践行的无悔誓言。”
三乡镇人民武装部相关负责人强调,续聘马海永、郑建芹等爱国人士,是落实“全民国防教育月”要求的重要举措。未来,三乡将积极探索“国防教育+非遗文化”“国防教育+乡村振兴”等创新融合模式。郑建芹的海量影像作品,正酝酿着转化为“光影里的国防”研学路线,让国防意识如盐入水,悄然融入百姓日常。
从未实现的个人军旅梦,在两代人的接力中升华为守护家国情怀的深沉力量。郑建芹以镜头为笔,以光影为墨,在方寸之间书写着“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的铿锵答卷。正如他于送兵现场对新兵所言:“我拍过无数张军装照,但最动人的,永远是你们年轻而坚毅的眼神。”当2025年的晨光洒落三乡大地,这束由两代人共同点燃的国防薪火,必将在更广阔的光影交织处,照亮更多赤子奔赴强军征途的身影。(陈赞亮 通讯员何家鑫)
责任编辑:陈顺盛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