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供图)
一把锄头翻动新泥,几粒种子落入土中。雨后的清晨,赖叔在自家认领的菜地里弯着腰忙碌,远处是林立的高楼,眼前是绿意盎然的菜畦。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有块自己的菜地。”赖叔说,这是他在都市生活里重新找回的田园时光。
赖叔口中的菜地,正是黄埔区联和街道峰湖御境社区打造的“共享菜园”——一片曾经的撂荒地如今已蝶变为40余种蔬菜蓬勃生长的“都市田园”。从居民意愿到荒地复耕,从抽签认地到丰收满园,这一方小小的田地,不仅承载着城市居民的“田园梦”,更成为黄埔区破解耕地碎片化难题、激活基层治理活力的创新样本。
零散耕地变身家门口的“开心农场”
峰湖御境社区的田园梦想,萌发于2024年1月的一场特殊课堂。在社区“三人课堂”活动现场,党员张育红抛出问题:“小区周边有没有闲置地可以给居民种菜呢?”
这个问题引起了居民强烈的共鸣。事实上,峰湖御境社区有少数居民闲暇时间也会零星地开荒种菜,杂乱的开荒不仅影响环境,还不利于社区团结。如果能为居民打造一块专属菜地,那真的解决了燃眉之急。
课堂结束后,峰湖御境社区制作的调查问卷很快传遍社区,192份种植意向反馈涌向居委会,数字远超预期。
社区党组织迅速行动,将“共享菜园”纳入 “民生微实事”项目。寻找合适地块成为首要任务。此时,距离社区不远处的YH009地块进入了视野——这块政府已征用的基本农田,因地处山坡、地势陡峭且地面石子多,长期处于撂荒状态。
居民的心愿与土地的困境在此刻相遇,最终,联和街道与黄埔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沟通协调,峰湖御境社区向联和街道申请该地块的管护权,决定以自愿认领耕作模式,将该块基本农田划定范围编号,实施抽签认领,免费给有意向的居民耕作,并签订相关责任管理书,打造居民“共享菜园”。
随后,改造工程迅速启动。联和街道党工委联合第三方公司,对荒地进行全面整治:除草清表、土壤改良、平整地块。五个月后,这片曾经荆棘丛生的山坡焕然一新,4.74亩农田被划成192块整齐的“责任田”。
2024年5月底,“峰湖御境种植园耕种签约仪式”现场气氛热烈。居民们排队抽签,103位幸运者率先认领到自己的地块。当锄头再次插入泥土,朋友圈瞬间刷屏:“终于可以种菜了!”“买好了农具,开启田园生活。”“又能抓起二十年前的锄头了。”
“只要白天来,任何时间段都能看到我们社区的居民在菜园子里,有些甚至做好便当,中午就在菜园吃饭。”联和街道峰湖御境居委会副书记李旭珍说,自从有了菜园,居民的积极性比上班还高,有居民制定了“777”工作制,即每周7天,早上7点出工,晚上7点收工。
据悉,截止目前,已经有150多户社区居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菜园子。
从共享到共治 菜园子种出社区幸福味
走进峰湖御境社区共享菜园里,黄瓜的藤蔓缠绕竹架,青翠的菜苗破土而出。居民们或弯腰除草,或提桶浇水,孩童在田埂间辨认蔬菜品种,一幅生动的农耕图景展现在眼前。
“种菜可马虎不得,我平时没事的时候就会到菜园里翻土、浇水,有菜吃还能锻炼身体。”今年79岁的退役军人李叔是农民出身,也是红棉老兵示范田的种植者,自从有了责任田,他几乎天天都要到菜地里转转,看着自己精心照料的蔬菜茁壮成长,心里乐开了花。
在菜园的维护中,社区居委会费了不少心思,一方面社区在种植园入口处预留部分地块,组织辖内退役军人开展复耕工作,打造一片样板示范田,将经验分享给居民。一方面组织人力将通往种植园的道路压平拓宽,修建临时蓄水池,解决菜地缺水问题,种植园面貌焕然一新。
令人惊喜的是,随着菜园的顺利运营,居民自治力量也蓬勃生长。其中在菜园筹备中诞生的居民自治队伍更是意外之喜。这支队伍汇聚了社区内的专业人才:毕业于农业大学的专家、农科院研究所工作过的研究人员、从事种植工作的行家,还有经验丰富的种菜能手。队伍内部细分为技术组、财务组、监督组、调解组、文案组等,专业分工明确。
“种植协议由律师居民起草,农技专家指导播种时机,这种专业协作让菜园运转更高效。”峰湖御境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何婉仪介绍道。
“共享菜园”里收获的远不止新鲜蔬菜,更是建设邻里信任关系的密码:居民自行组成队伍,每周轮值巡查、清理垃圾;有的居民自掏腰包设计定时滴灌系统,让邻居省去了浇灌的烦恼;有的居民利用专业知识自制有机肥料分享给邻居;退休农技员主动开设“田间课堂”,教邻居防治虫害;居民们还自发组建了种植交流群,时不时分享各自的成果。原本陌生的邻里关系,因共同劳动而变得融洽。
“这是一场社区与居民的‘双向奔赴’,‘共享菜园’满足了居民农耕向往,解决荒地复耕问题,同时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居民归属感,激发了居民参与意识,形成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格局,促进了社区内部的和谐与稳定。”何婉仪笑着说这是找到了融洽居民关系的“钥匙”。
据悉,下一步,峰湖御境社区将进一步改善菜园周边环境,着重解决内部春夏季水渠易塌方堵塞、秋冬干旱无水,通行道路狭窄陡峭、土壤肥力不足、菜园功能单一等问题,计划在菜园外部补充便民休闲等基础公共服务功能,拟依托“共享菜园”打造邻里农趣公园,集聚政府、居委和党员、群众的力量,围绕空间、品质提升对共享菜园入口处及菜园内部升级改造,着力打造生态友好共享空间。
城市与田园共生 打造耕地保护新路径
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原有耕地碎片化,细碎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是高度城市化地区的难题。
作为广州市实体经济主战场,黄埔区整体生态呈现青山半入城的风貌,现状耕地零散分布城市社区周边,如何在耕地保护和居住环境之间找到平衡,让“边角地”发挥大价值,成为当下空间管理的重大难题。
“我们在日常巡查中发现不少社区居民有种菜的强烈意愿,受到启发,正逐步推广城市共享小菜园,发动辖区内的居民、村民一起来开展细碎永农的保护利用。”黄埔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黄埔区全面推行田长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城市周边耕地生态景观功能,创新城市社区耕地保护新路径,连续2年获得广州市政府集约节约和耕地保护专项督查激励。
而峰湖御境社区的共享菜园,就是黄埔区耕地保护大棋局中的一枚精彩落子。但这并非孤例。
在龙湖街道迳下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带来了“季节星球‘农夫日记’共享农场”。70亩土地被分成300多块供游客认租,葡萄架、水电设施、种苗等一应俱全;在大沙街横沙社区,70多户、100多位老人因为社区改造,一起搬到此处生活。他们把一片未成形的花圃改造成菜园,种出了三四十种瓜果蔬菜和鲜花,打造了都市版的“开心农场”……据悉,目前黄埔区已经有5个街道共8块耕地由社区居民认领种植。
“将耕地保护放到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中来,充分调动居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是我们持续探索城市周边耕地保护新路径的一个重要方向。”黄埔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夏日正盛,小菜园里挂满枝头的辣椒丛、攀架而上的豆角藤正你追我赶地生长着,这片曾经的城市“伤疤”,正生长出最抚慰人心的景色。(陈赞亮 通讯员徐洁芹)
责任编辑:陈顺盛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