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

全省首发!广东第一份综合性生物多样性报告出炉

发布时间:2025-05-18 22:16:3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2025年5月17日,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在肇庆市正式启动。现场发布省内首份生物多样性报告——《广东省生物多样性(2025)》(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由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牵头并联合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部门编制,系统呈现广东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状况与保护成效,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南粤智慧”。用科学数据记录守护成果,以实践案例诠释生态智慧。

生物多样性现状

数据看广东生态家底

广东省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3.03%,湿地超190万公顷,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公里,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广东省是物种资源宝库,记录高等植物8186种、陆生脊椎动物1052种、昆虫及其近缘类群超12000种、水生生物超4000种及微生物716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76种、野生动物321种,省特有高等植物424种、野生动物34种。

深度守护基因命脉,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7.6万份、畜禽遗传材料近13万份、水产种质资源含8大种类643个物种,彰显“生物基因库”实力。

生物多样性保护

全域行动的广东实践

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行动纲领,全面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基于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协同推进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格局。

完善就地保护体系,设立1361个自然保护地和1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覆盖陆海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重要生态监管区域,系统守护中华穿山甲、仙湖苏铁等珍稀物种。

完善迁地保护体系,建有迁地保护机构超35个,共保育植物超1.5万种、动物超20万只,实现36种濒危植物野外回归,中华穿山甲、鳄蜥等濒危物种种群实现历史性恢复,其中穿山甲人工繁育全球首次突破子二代存活。

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全省生态质量地面监测网络,统筹布设涵盖森林、湿地、城乡、农田等典型类型的国家生态质量监测样地542个,建设覆盖典型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监管区域的7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实现全省生态系统类型和县(区)全覆盖。

典型区域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

三大案例见证保护成效

广州海珠湿地、深圳杨梅坑和肇庆鼎湖山分别作为广东广州站(城市)、广东深圳站(城市)和广东鼎湖山站(森林)3个第一批国家质量综合监测站的主站点,分别聚焦城市湿地、森林次生演替和原生森林生态系统,通过长期监测积累了多维度生物多样性动态数据,印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广州海珠湿地物种全面增长,维管植物从2017年的625种增至2023年的835种,鸟类增加15种并增长至89种。

深圳杨梅坑植物群落在台风干扰后物种数量整体仍呈现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2019年生物多样性水平整体高于2013年。

肇庆鼎湖山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野生高等植物从1990年的1700种增长至2024年的1948种,2013-2024年在鼎湖山新发现野生动物近400种(含亚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12种,广东省野生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有5种。2017年在鼎湖山首次拍摄到中华穿山甲活动影像,近年来穿山甲种群稳定且数量可观。通过持续动态调查及监测,见证了典型区域生态保护成效。

近年新发表物种

科研贡献的广东答案

2022-2024年,广东发表新物种333种(平均每三天发现一个!),其中2022年发表新种111种,2023年发表新种107种,2024年发表新种115种。新物种涵盖植物53种、动物174种、微生物106种,其中,2024年新种包括海珠微瓢虫、肇庆德昭藤等特色物种,凸显生态本底与科研能力的“双轮驱动”。这些“自然盲盒”的开启,证明岭南大地仍是未被完全读懂的生态史诗。

迈向2030年前进新征程

树立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标杆及广东样板

下一步,广东将继续以《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为统一行动纲领,力争2030年基本形成统一有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改善生态系统状况,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防范外来入侵,同时提高公众保护意识,打造绿美广东生态样板,推动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陈伟赞)

 

责任编辑:黄楚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