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供图)
4月22日上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在珠海市举行了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引导全社会支持参与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康晋斌、珠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胡新天出席活动并致辞。
康晋斌在致辞中表示,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努力探索一条具有南粤特色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全省自然资源系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和把握自然资源“两统一”的职责定位,紧密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省自然资源系统单位以“卓粤·自然”党建引领五年行动为牵引,统筹履行“两统一”职责,纵深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与生态修复,不断构建系统完备、科学高效的自然资源治理体系。
多方汇智解码“厦门经验”广东实践
近年来,广东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亮眼成效,打造出了一批典型示范。梅州、韶关积极推进两个国家级山水工程,红砂岭、大宝山生态修复成效卓著,被评为全国典型案例。
当天,现场举行了“珍爱地球·观南粤”——“厦门经验”广东实践交流研讨,邀请珠海、江门、湛江、韶关、梅州五市代表对话生态领域权威专家,以厦门筼筜湖治理范本为引,通过案例分享与经验交流,深入研讨“厦门经验”对广东生态保护修复的启示,从不同生态本底视角解码“厦门经验”如何在广东落地、生根、开花。
现场还发布了广东省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片《南粤实践 绿色答卷》,从南岭苍翠的巍峨群峰到珠江奔腾的浩荡碧水,从湿地交织的生态网络到绵延千里的海岸线,生动讲述了广东以“厦门实践”为蓝本,将系统治理的智慧深植山河肌理的实干之路。
目前,全省已全面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其中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08万平方千米,绘就了“三屏五江多廊道”的生态安全格局,逐步形成陆海联动、通山达海的生态保护修复蓝图。一幅“山青、水净、矿绿、林秀、田良”的生态画卷正在南粤大地徐徐展开。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深入实施,南粤大地山河焕新,处处呈现生机盎然的新景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扩面提质,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统筹推进,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构建初见成效。据统计,全省累计完成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超160个,修复矿区10.5万亩;实施海洋生态修复项目37个,营造修复红树林8.4万亩,修复大陆海岸线超200公里,坚决守住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6.4%的生态底线。
(通讯员供图)
湾区明珠书写“两山”生态答卷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目前,全国在无居民海岛生态修复和开发利用方面鲜有先例,但珠海市已经开展了先行探索,现场,珠海市重点分享了在无居民海岛——三角岛开展整岛生态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方面的经验做法。
本次主题宣传活动实地调研了三角岛湖泊整治及生态修复的精品修复项目,切实见证“厦门经验”在珠海落地见效,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广东实践”经验窗口。
近年来,珠海市从海域海岛、海岸线、海湾、湿地和历史遗留矿山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生态修复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打造了情侣路浪漫风情海岸带,东澳岛、外伶仃岛、桂山岛、三角岛获得全国首届“和美海岛”称号。
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珠海始终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抓手,聚焦海洋海岛生态保护修复和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通过创新思路和复合举措,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篇章。
从山林到海洋,从城市到乡村,广东正以多元实践回应着生态文明的全球命题。值此第56个世界地球日,省自然资源厅表示,将扎实推进“厦门实践”经验在广东落地生根,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以高标准生态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智慧、广东担当。(陈赞亮 通讯员罗诗岚)
责任编辑:陈顺盛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