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卫健

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仁心妙术护安康,守正创新除顽疾

发布时间:2025-04-07 09:34:4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有一种医学体系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它不依赖冰冷的仪器,却能洞察身体的失衡,它不开刀、不输液,却能用一根银针、一碗汤药唤醒人体自愈的力量,它就是中医!

今天,让我们走进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在这里无论是亚健康调理、慢性病管理,还是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医都在用其独特的方式为健康护航。

中医科

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是以中医中药、针灸推拿、传统康复等为特色,以中西医协同诊疗为优势的临床一级科室。科室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广东省“十三五”中医药重点专科(中医护理)、广东省“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针灸科)建设项目科室、广东省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东莞市中医药重点专科(针灸、脾胃病、中医护理)。

科室目前承担1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广东省名中医工作室、5个市级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设有一个病区(开放床位47张),在医院三个门诊部开设了中医内科、脾胃病、妇科、男科、肺病、治未病、针灸、推拿、颈肩腰腿痛、中医护理、靳三针疗法等多个特色专科门诊。科室年收治病人1000余人,年门诊量6万余人次。

科室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医护人员43名,其中省名中医2名,市名中医1名,硕士生导师1名;主任中医师6人,副主任中医师6人,主治中医师3人,中医师6人;博士2人,硕士9人;护理人员17人,治疗师5人。科室配备空气波治疗仪、心电图机、多功能治疗床、中医体质辨识仪、经络治疗仪等多种先进医疗设备,能够满足多样化的诊疗需求。

科室诊疗范围涵盖中风恢复期、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面神经炎、带状疱疹、高血压病、糖尿病、胃肠道疾病、痛风性关节炎、慢性咳嗽、肺炎等疾病。

在针灸治疗方面,在保留传统针灸技法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现代医学理念和技术。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以及经络、脏腑功能状态,运用腹针、电针、梅花针、头皮针、火针、温针灸、艾柱灸、艾箱灸、隔物灸和火龙罐等多种中医传统疗法,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针对一些复杂病症,如中风后遗症、颈椎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等,科室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骨科等多学科紧密合作,联合诊疗,为患者提供全面、综合的治疗方案。

科室持续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深入开展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推广,助力中医药振兴发展。近年来,科室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9项,药物临床实验2项,为患者带来更多简、便、验、廉的中医特色诊疗服务,持续推动学科发展。

为传承中医药文化,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促进科室临床、教学、科研的发展,中医科以全面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学术发展为纽带,以临床试验研究、基础实验研究、优势病种综合诊治为主导,大力推进针灸、脾胃、肺病等亚专科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

2024年,针灸科在获得市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入选广东省“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脾胃病科入选东莞市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中医科以省市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为契机,挖掘和整理中医治疗特色和优势,开展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研究及名中医工作室建设,以亚专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扩大专科的辐射和影响力。

2025年初,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成功入选广东省卫健委和广东省中医药局组织遴选的广东省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

医院高度重视中西医协同发展,中医科在医院建设临床研究型高水平医院发展目标指导下,本着“宜中则中、宜西则西、中西协同”的原则,不断提升中西医协同诊疗重症、疑难病症的能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中西医协同诊疗服务。

在保持中医药特色治疗的基础上,科室重视中西医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诊疗技术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中西医协同的诊疗优势,在多学科疾病诊治中融入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科将以临床为导向,加强学科研究平台建设,提升学科科研能力,力争5-10年内将本专科建设成为中、西医临床综合服务能力强、学术理念突出、中医特色与优势明显、人才梯队合理、学术辐射较强的中医优势专科。

特色技术

1.多功能艾盆灸

2022年,科室引入了多功能艾盆灸这一全新技术。该技术通过艾灸盆将点燃的艾条固定于选定的穴位或病痛部位,利用艾草的温热和药力作用刺激相应部位,从而达到清热化痰、调节阴阳、通经活络、改善循环、祛湿排寒、行气活血的效果。

该技术适用于各类虚寒痹症,包括感冒、便秘、腹泻、月经不调、失眠、腰背部疼痛等。每年开展艾盆灸治疗约500人次。

2.艾盒灸

该灸法借助艾盒将点燃的艾条固定于选定的穴位或病痛部位之上,借助灸火热力刺激经络腧穴,发挥温经通络、活血行气、散寒祛湿的功效。

该技术适用于感冒、咳嗽、腹痛、腹泻等虚寒证,以及肩颈痛、腰腿痛等各类痹症。每年开展艾盒灸治疗约1000人次。

3.隔物灸法

隔物灸法是将生姜片与艾绒置于治疗部位,点燃艾绒后,通过经络传导,借助艾绒的温热刺激和生姜的药效,促进药物渗透吸收,使药效深入相关穴位。

该疗法适用于因风、寒、湿、痹引起的感冒、腰背部疼痛、腹痛、腹泻、呕吐、双膝疼痛等疾病,具有调节经络气血、祛痰除湿、缓解血脉瘀阻的功效。每年开展隔物灸法治疗约2200人次,收到良好的口碑和评价。

4.火龙罐综合灸

科室于2020年引进先进疗法——火龙罐综合灸,该灸法融合了推拿、刮痧、艾灸、按摩、烫熨、点穴等多种功能,并结合揉、碾、推、按、点、摇、闪、震、熨、烫等十种手法,利用艾灸的近红外光辐射和光电的化学作用,避免了传统刮痧及负压走罐的疼痛感,以及避免了传统火罐可能导致的血瘀、寒凝等副作用,实现了“即刮即化即消”,是一种几乎无痛、兼具治疗性和舒适性的新型疗法。

该技术适用于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颈椎病、腰椎病等脊柱疾病, 便秘、腹胀等胃肠疾病,中风后遗症等慢性疾病的治疗。每年开展火龙罐综合灸治疗约1500人次,凭借其安全高效、舒适无痛的特点,成为科室中医特色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5.平衡火罐

平衡火罐疗法通过热力排空气形成负压吸附于体表,集传统火罐精髓与现代工艺于一体,通过动态负压吸附实现经络系统的平衡调节,兼具机械刺激、温热效应和生物反馈等多重作用机制,主要适用于感冒、失眠、肥胖症、肩周炎、颈腰背酸痛、慢性疲劳综合征、急性胃肠炎等疾病的治疗及湿热体质调理。

科室每年开展约400余人次平衡火罐治疗,在缓解疼痛、调节免疫、改善体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中医外治法中通过非药物干预实现疾病防治与体质调理的重要手段。

6.开天门特色技术

开天门疗法是通过特定推拿手法作用于头面部穴位,借助神经反射调节和经络传导效应,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代谢功能。该疗法兼具平衡阴阳、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疏风解表、通络明目、止痛等多重功效。

健康人群可通过该疗法增强体质,起到预防保健作用。同时,该疗法还可有效缓解头晕、头痛、偏头痛、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症状。每年开展开天门疗法治疗达200人次,深受患者好评。

7.子午流注开穴法

子午流注开穴法是一种融合中医经络理论与时间医学的针灸疗法,依据人体气血在十二经脉中的运行规律,精准选择特定时间针刺相应穴位,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该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包括头痛、关节痛、腹痛等疼痛性疾病,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失眠、焦虑等神经系统疾病,月经不调、不孕症等妇科疾病。

国家、省、市工作室简介

蔡立民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

传承工作室

工作室是国家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并在东莞市道滘医院设立分站,旨在深入整理、总结和传承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蔡立民教授的临床诊疗经验,构建其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优化并推广其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的应用模式。工作室不仅着力于传承蔡立民教授的医学精髓,更致力于创新发展,将其学术成果融入现代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工作室对蔡立民教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度整理与研究,明确了其在骨关节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领域的学术优势,总结出了擅治的3个重点病种,并形成了5个临床诊疗方案: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肩袖损伤、膝关节前十字韧带断裂、膝关节骨关节病。这些诊疗方案已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显著疗效。

工作室还研发了多种具有显著疗效的院内制剂:包括白花丹喷雾剂、通络祛痹膏、复方紫草膏等,这些制剂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工作室的临床服务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孙康泰广东省名中医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于2019年,指导专家孙康泰是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及东莞市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市人民医院特聘专家。曾任东莞市中医院院长、东莞市老年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全国中医学会广东省东莞分会副理事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1993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9年被选为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  

从事中医内科临床60余载,在温病、杂病、妇儿科、老年病方面理论造诣深厚,疗效显著,对防治中风、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享誉岭南及东南亚。

傅晓芸广东省名中医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并在沙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分站。指导专家傅晓芸是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及东莞市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曾任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学科带头人。兼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常务委员、东莞市中医学会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对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脑血管意外、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面瘫、神经官能症等,以及小儿肺炎、月经病、乳腺增生症、妇科良性肿瘤等妇儿科疾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

李轩东莞市名中医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并分别在东莞市望牛墩医院、洪梅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分站。指导专家李轩现任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负全责),医学博士,东莞市名中医,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东莞市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结合呼吸专委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新医微创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东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等学术职务。擅长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男性不育症、前列腺疾病,颈肩腰腿疼等的诊治。

蓝燕红东莞市名中医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于2023年,并在道滘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分站。指导专家蓝燕红现任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孙康泰广东省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负责人,兼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睡眠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典经方研究与临床应用专委会委员、东莞市中西医结合老年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擅长治疗失眠、慢性胃肠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慢性咳嗽、高血压病、中风偏瘫、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月经病、乳腺增生、肿瘤放化疗术后中医治疗及调理。

廖敦东莞市名中医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于2022年,并在道滘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分站。指导专家廖敦为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医男科主任中医师,东莞市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男性学专委会常务委员、东莞市中医药学会男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擅长运用经方与针灸治疗男科疾病及内科杂病,如前列腺炎、男性性功能障碍、男性不育症等。

胡丽琴东莞市名中医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并在东莞市中堂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分站。指导专家胡丽琴为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东莞市公立医院医学骨干,兼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典传承创新中医学术专委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东莞市中医药学会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擅长于经方治疗疑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尤其专于月经病、不孕症等妇科疾病的诊治。

专家简介

 陈小清

主任中医师

东莞市公立医院医学骨干,担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东莞市中西结合学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分会委员等学术职务。先后获得东莞市卫生健康局“抗疫先锋”、医院“红楼医师奖”之“杏林春暖奖”等荣誉称号。

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过敏性鼻炎、皮疹、肿瘤疾病、内分泌失调等内科疑难杂症。

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6项,主编及参编专著3部,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

 陈凤兰

副主任中医师

傅晓芸广东省名中医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名中医傅晓芸学术继承人,担任广东省保健协会中医治未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专业委员会委员、东莞市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擅长诊治中医内科、妇科疾病,以及对偏颇体质进行调理,对于中风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症、慢性咳嗽、月经失调、卵巢早衰、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面瘫、痤疮、失眠、肿瘤病人体质调理等有丰富临床经验。

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2项。

 汤瑞珠

副主任中医师

东莞市公立医院医学骨干,广东省名中医孙康泰工作室成员,担任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专委会委员、东莞市中医药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东莞市中医学会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擅长治疗老年疾病、脾胃疾病,如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功能性腹泻、老年性便秘、失眠,以及肿瘤放化疗后的中医治疗及调理。

参与编写《孙康泰中医临床经验录》等著作。

 梁婉桂

副主任中医师

东莞市公立医院医学骨干,广东省名中医孙康泰、傅晓芸工作室成员。担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睡眠分会理事、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东莞市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擅长治疗中医内科疾病,尤其是脾胃病、妇科、脑病科等疾病的中医治疗。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便秘、慢性腹泻、失眠、月经不调、中风偏瘫、肿瘤等疾病。

莫爱群

副主任中医师

东莞市公立医院医学骨干,担任中华中医学会少儿推拿传承发展共同体委员会常委,广东省针灸学会针法委员会、针灸治未病委员会、穴位埋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小儿推拿委员会常务委员,东莞市针灸推拿学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擅长运用针灸推拿及中药外治法治疗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带状疱疹、颈肩腰腿痛、中风偏瘫、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失眠、胃肠道疾病、顽固性面瘫、月经不调及不孕症等。

主持科研课题1项,主编专著1部,发表论文10余篇。

 王益俊

副主任中医师

李轩东莞市名中工作室负责人,担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新医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东莞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和男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如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中风后遗症、高血压以及颈腰椎疾病等。

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1部。

 庄雪

副主任医师

孙康泰广东省名中医工作室成员。担任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专委会委员、东莞市中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擅长老年疾病、脾胃病(慢性胃炎、肠炎、消化不良、便秘等)、失眠、汗证、颈椎病、腰椎病、以及肿瘤放化疗之后的中医治疗及调理。(黄楚芳 实习编辑廖慧萍 供稿/供图:东莞市人民医院)

责任编辑:陈伟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