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四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之后,“规范”将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政策关注点也将从落地率转向规范性,宁愿放慢脚步也要规范透明,这是11月1日在第三届中国PPP融资论坛上透露出的明确信号。《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财政部将强化10%的财政支出红线,重点警惕明股实债等风险。与此同时,财政部还将启动全国PPP入库项目的一轮大筛查,坚决清理筛查不规范项目。
1日,在财政部PPP中心和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PPP融资论坛上,财政部副部长、PPP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史耀斌表示,经过四年努力,我国PPP改革取得了预期成果,建立了“五位一体”制度体系,形成了一个统一的PPP大市场,落地了一大批支持转型发展和民生保障项目。PPP改革促进了行政体制、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了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业态的创新,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统筹政府和市场两个资源方面,进行了先行先试的探索。
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已进入开发阶段的项目达6778个,总投资约10.1万亿元,其中已落地项目2388个,投资额约4.1万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PPP市场。
不过,史耀斌坦言:“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在PPP改革实践中,一些地方对新发展理念贯彻还不到位,特别是把PPP模式简单化作为政府的一种投融资手段,产生了风险分配不合理、明股实债、政府变相兜底、重建设轻运营、绩效考核不完善、社会资本融资杠杆倍数过高等泛化异化问题,积累了一些隐性风险。对此,我们应高度警惕并要切实加以解决。”
在财政部金融司司长、PPP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毅看来,地方政府、社会资本、中介组织、配套政策四个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需要给予足够重视。例如,地方政府方面,过于重视融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而轻视长效机制的塑造;过于重视短期投资效果,而轻视长期风险防范等,社会资本方面,注重短期利益而轻视长期运营。
“我们宁愿把步子放稳一点,把质量提高一点,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PPP之树在中国能够常青。”王毅强调。他指出,财政部角度的顶层设计将实现四个转变:从单纯关注项目落地数量,向关注项目规范性转变;从重视增量项目,向更加重视存量项目转变;从关注短期效益,向关注中长期效益转变;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更好地推动我国企业以PPP模式“走出去”,支持“一带一路”发展。
具体而言,抓规范、严监管、控风险,将成为下一步PPP工作的重点。史耀斌接连用了几个“严”和“坚决”:“严守底线,狠抓规范管理”,“严把PPP模式的适用范围和边界”,“严守财政支出10%的‘红线’”,“严防表外业务风险”,“加大违法违规问题查处力度,严格规范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把好关口”等。
王毅也强调,要坚持“穿透管理、公开透明”的原则,“任何投资项目、任何金融活动,自己要投入一定的自有资金,再进行适度的融资,这是必须守住的底线。不能让政府的各种公共性基金作为资本金,更不要让社会资本用借款作为资本金,然后再用银行资金做运营。”此外,要加大信息披露力度,信息透明是最好的规范。
下一步,对PPP项目库的筛查清理也将成为政策的着力点。史耀斌指出,防止将商业项目和纯工程项目包装成PPP项目进行融资,坚决剔除不规范项目。
“我们将组织开展项目库集中清理,对不具备条件,没有规范开展‘两个论证’(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的项目,特别是不具备公共产品属性、资本金不到位或资本金穿透后不是自有资金、没有建立长期按效付费机制,以及过度依赖政府付费的项目,要予以剔除。”王毅说。
在清理项目库的同时,财政部还将积极鼓励支持好的、规范运作的项目。“我们正在研究提高奖补力度,重点落实精准扶贫任务目标,对连片贫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PPP项目给予更多的倾斜。”王毅说。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对全国入库项目的筛查已经做好了启动准备,财政部很快会发文推进。业内专家认为,当前,我国PPP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泛化、异化、企业杠杆率过高这三大风险隐患。在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的引导下,今后PPP发展的重点也将从数量规模的扩张转向提质增效,更加透明公平可持续。
责任编辑:王业环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