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区病房内上演了一场生命保卫战,病房曾一度充斥着少年撕心裂肺的哭喊:“脑袋要炸开了!”
这个少年正是今年刚满19岁的大学生小张(化名)。他假期和同学去外地旅游,面对各种美食,忍不住大快朵颐。回家后突发剧烈头痛,高烧41℃,眼前一片模糊……被紧急送到市人民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一种罕见的致命脑炎!
查体显示,小张急性痛苦面容+右眼外展受限+颈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检查结果显示,腰穿脑脊液压力飙升330mmH₂O,脑脊液及血液培养均揪出“元凶”——李斯特菌。
小张最终被诊断为李斯特菌脑膜脑炎+脓毒血症,情况十分危急!
首选抗感染药物竟过敏,治疗陷入僵局
李斯特菌对很多抗生素敏感,首选药物是青霉素类。根据《热病》(Sanford Guide)的推荐,李斯特菌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是氨苄西林(Ampicillin)或青霉素(Penicillin),通常联合庆大霉素(Gentamicin)以增强杀菌效果(协同作用),但由于庆大霉素存在肾毒性及耳毒性风险,使用需谨慎。
正当医疗团队为锁定致病菌而稍感宽慰时,新的治疗困境骤然显现:小张青霉素皮试阳性!也就是说,小张对青霉素过敏,不能使用,这使本已明确的抗感染治疗方案陷入僵局。
与此同时,监护仪持续发出刺耳的警报声——小张的体温曲线在解热镇痛药联合物理降温的双重干预下,仍在40℃以上徘徊,直逼骇人的41℃刻度线。病床旁,小张的父母看着孩子痛苦的样子,心急如焚,夫妻俩仿佛被无形的手攥住了心头肉,痛苦万分。
多学科专家联合紧急救治,击溃“冰箱杀手”
作为深耕神经感染领域多年的专家,神经内科二区主任刘勇林敏锐地意识到了病情的特殊性,紧急向医务科申请组织多学科专家会诊。参与会诊的科室涵盖感染科、临床药学科、眼科及神经外科等。
经过多学科专家会诊后,治疗方案被重新调整:美罗培南【碳青霉烯类与青霉素交叉过敏风险低(<1%),对李斯特菌有效】+利奈唑胺+复方磺胺甲噁唑(通过双重抑制叶酸合成,对李斯特菌有效),最终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入院第7日,小张的体温已基本稳定在正常区间,无需再借助任何降温手段。伴随头痛症状的显著缓解,他的双眸重现活力。守在病床边愁容满面的母亲也终于卸下了多日来的焦虑。
什么是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是一种兼性厌氧的革兰阳性杆菌,属于细胞内寄生菌,常呈单个或短链排列。它主要通过食物感染人类,并能寄居在人体肠道中,是最致命的食源性病原体之一,病死率高达20%。
若李斯特菌突破血脑屏障,则会造成脑膜炎/脑炎;若李斯特菌入侵血液,则会造成脓毒血症、多器官衰竭。
哪些人群易中招
孕妇、新生儿、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是李斯特菌的重点攻击对象。
李斯特菌的潜伏期长达3-70天,而且易藏在生冷食物中,例如冰激凌、生腌海鲜、未灭菌乳制品、久存冰箱的即食食品等。所以,即便是健康人也别放松警惕哦,同样有可能中招!
出现这些症状速就医
发热+颈部僵硬+意识模糊;头痛到“撞墙”、畏光、呕吐;突发视力下降/复视(这可能是颅神经受累的信号)。
当出现以上症状时,请迅速就医,抓住黄金24小时是治疗关键!延误治疗死亡率将飙升,首选大剂量青霉素/氨苄西林(过敏者需换药!)
本例方案:β-内酰胺类(美罗培南)+抑制蛋白合成(利奈唑胺)+阻断叶酸代谢(复方磺胺甲噁唑)→三重围剿细菌
预防攻略:冰箱不是“保险箱”
不少人认为冰箱里面温度低,食物放进冰箱里既能保鲜,又能防菌,甚至认为冰箱等同于食物的“保险箱”。其实,有一些食物即便放到冰箱里保存,也仍然存在很大食用风险。
乳制品: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软奶酪、冰淇淋;
肉制品:生肉和生禽肉、热狗、香肠、火腿、已经煮熟的冷藏肉等;
海鲜产品:生鱼片、生蚝、虾、蟹等生腌海鲜;
蔬菜水果类:生菜、芽菜、沙拉、草莓、葡萄、蓝莓、覆盆子;
其他食品:未经巴氏消毒的果汁、生面团,存放时间较长的三明治。
除了以上高危食物外,也请注意食物的食用和保存方式。
李斯特菌怕高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生冷食物,应经过60℃的温度持续加热20分钟,或70℃的温度加热5分钟以上再食用。
生熟食物需分开存放,定期清洁冰箱。
孕妇/免疫力差者避免沙拉、凉菜等。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可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尤其是最近气温攀升,冰冰凉凉的食物吃起来虽然清爽,但也千万要注意,别让李斯特菌这个“冷酷杀手”有“可乘之机”,因为它的伤害值真的有点大。(黄楚芳 实习编辑廖慧萍 供稿/供图:东莞市人民医院)
责任编辑:陈伟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