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工匠

邓梅香:返乡创业织就乡村振兴“温暖画卷”

发布时间:2025-03-20 10:13:1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邓梅香(右一)在指导学员使用缝盘机(通讯员供图)

3月17日,粤北乐昌市梅花镇的梅花毛织振兴车间里,缝盘机“轧轧”作响。邓梅香作为这场毛织技能培训班的特邀导师,正将缝盘革新工艺、埋夹技术等“绝活”向数十名留守妇女倾囊相授……曾在东莞大朗打拼10年的缝盘师傅邓梅香,怀揣着让家乡留守妇女就业的梦想,返乡后毅然创办缝盘作坊。历经十余年艰辛,在大朗镇-乐昌市对口帮扶协作工作队(以下简称“朗乐工作队”)的帮扶下,事业迎来转机。如今,她的车间已拥有100台缝盘机,带领40多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大幅增加。从大朗毛织车间的“打工妹”到梅花镇的“创业先锋”,邓梅香用手中的织针,织出了乡村振兴的“温暖画卷”。

返乡创业办缝盘作坊,助留守妇女家门口就业

今年43岁的邓梅香来自乐昌梅花镇。1999年,她走出乐昌山区,来到大朗的一家毛织厂从事缝盘工作。凭着勤奋上进和吃苦耐劳,她很快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了车间里有名的缝盘师傅,还曾在东莞市毛织缝盘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优秀奖。

邓梅香(右二)在东莞市毛织缝盘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优秀奖(通讯员供图)

2009年,邓梅香结束了10年的缝盘工作,回到家乡结婚,开始了相夫教子的生活。“当时家乡有很多留守妇女,大多以务农为主。我就想着把自己积累的毛织经验带回家,让家乡的留守妇女有一份工作。这样上班时间灵活,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有一份收入。”邓梅香说。于是,她买了12台缝盘机,雇了几名留守妇女,就这样创办了一个小作坊。

然而,因为缺乏管理经验和资金,加上货源和订单不稳定,邓梅香的创业之路举步维艰。“这十多年来,我的作坊一直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订单就做,没订单就闲着。但我从没想过放弃,我喜欢缝盘,也希望家乡的留守妇女能通过缝盘这门技术改善生活。”邓梅香说。

毛织车间获扶持焕新生,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直到2024年,邓梅香的事业迎来了转机。当时,朗乐工作队注入200万元专项基金打造了乡村振兴赋能中心,邓梅香就在其中承包了梅花毛织乡村振兴车间。面对设备升级的资金缺口,朗乐工作队启动了“设备奖补”方案,帮她升级了一批设备。针对技术断层问题,工作队联合大朗毛织管委会在乐昌定期开展技能培训班。为打通销售渠道,工作队还引入了“订单反哺”机制,将大朗外贸公司的毛衣订单定向输送至邓梅香的毛织乡村振兴车间。

现在,邓梅香的车间已拥有100台缝盘机,40多名工人也从不熟悉设备到现在可以操作4种不同针数的缝盘机,年加工量可达20万件。“以前留守妇女基本靠种地维生,年收入不足1万元。现在她们做缝盘每个月最少3500元,时间上还很自由。”看着蒸蒸日上的事业和生活越过越好的留守妇女,邓梅香由衷感到欣慰。

“我们既要栽好梧桐树,更要让每一只‘金凤凰’都能在家乡的天空翱翔。”乐昌市政府党组成员、大朗镇党委委员、大朗镇-乐昌市对口帮扶协作工作队队长李柱焜表示。在朗乐工作队的帮扶下,目前梅花镇的毛织产业直接带动了15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3万元,预计为当地新增经济产值超800万元。邓梅香的故事只是众多返乡创业者的一个缩影。如今,越来越多的“邓梅香”正带着技术、经验与梦想返乡,在粤北青山间编织着属于新时代的锦绣华章。(黄楚芳 实习编辑廖慧萍 通讯员陈慧敏)

责任编辑:陈伟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